联想并购ibm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背景
IBM: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成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新的利润增长点。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2002年,IBM公司将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了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前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在利润颇丰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联想:
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又面临激烈竞争,这是联想以及很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联想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该公司此前的主要战略就是跟随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芯片巨头英特尔以及软件霸主微软。前不久,联想开始面向收入较低的中国农村地区销售采用AMD处理器的低价电脑.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此外,联想的领导者在国际经验方面仍然有一定欠缺。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因此,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后无论是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还是在欧美市场的后勤保障和供应链都将大大提升。
过程:
收购协议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于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2005年05月01日下午3点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
意义和影响:
中国:
实现了中国品牌战略上的大突破,是中国在实现后现代过程中,走向世界的一种新选择。其特点在于,在技术实力不足的国情条件下,把市场力转化为资本力,再用资本力整合生产力,以企业强国方式走向世界。
联想:
IBM的电脑研发力量,先进的管理和文化.是联想最缺门的东西.收购IBM对联想进入国际PC高价值品牌产品领域发展至关重要.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IBM为什么会被联想收购了
IBM并不是被联想收购,只是在2004年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以及ThinkPad这个品牌,目前ThinkPad完全由联想独立运作,并且成为了联想集团一个很重要品牌。卖掉PC部分的业务是IBM战略性的决定,战略调整中,IBM逐渐想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软件、服务型企业。
因此,IBM连续出售生产制造部门,硬件业务,将硬盘产品部门出售给日立,个人计算机部门出售给联想,从而实现了对低利润硬件业务的剥离,开始了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如今IBM的六大业务部门分别为全球技术服务、全球业务服务、系统和技术、软件、全球融资和研发。
PC领域技术门槛低,入行壁垒低,注定了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由于兼容机快速发展,市场上的低价恶性竞争,PC行业的利润率大幅下降。IBM的发展史上长期服务机构,缺乏对个人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失去了主流消费者的喜爱。
最终,残酷的价格战成为了压倒研发支出IBM较高的最后一根稻草。1997-2003年间,IBM个人电脑市场份额从8.6%降至5.3%。
扩展资料:
从2001年到2004年6月30日,IBM的PC业务累计亏损了9.65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IBM的PC业务销售额为43亿美元,亏损了0.97亿美元,到了2004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销售额52亿美元,亏损1.39亿美元。既与企业战略不一致又不能带来利润的业务,被剥离也是十分正常的。
联想收购Thinkpad其实不是联想主动的,是IBM首先发起的,早在2000年年初,IBM就向联想派出代表团,游说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
对于当时的联想,持续性的低价策略**国外竞争者来争夺市场份额;但在本土市场上却陷入了恶性竞争、低利润市场的困境。收购Thinkpad顺利帮助联想扩大了全球市场占有率。
2014年9月29日,联想与IBM共同宣布,联想已完成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所有相关监管规定,10月1日正式完成并购。并购对象包括IBM旗下System X、BladeCenter、Flex System blade服务器和转换器、以x86为基础的Flex整合系统、NeXtScale和iDataPlex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blade networking与维护营运等项目。至此,联想已经成为全球市值超过421亿美元的x86服务器市场中的第三大供货商。
参考链接:IBM中国官网 IBM和Lenovo
联想并购以后的内容简介
《联想并购以后》是北大出版社自《蒙牛内幕》后推出的又一纪实类重磅作品。自从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之后,联想就渐渐远离了公众的视线。整合的过程与结果如何,人们不得而知。而本书正是把目光聚焦于此,可以说,《联想并购以后》为公众了解国际化的联想打开了另一个窗口。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后,并非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实际上,联想表面平静,暗中激流涌动。整合从来不会温和地进行,人们所能看到的联想股价的波动也只是折射出冰山的一角。虽说联想的跨国并购是“蛇吞象”,然而作为“蛇”的联想也是个庞然大物,二者的融合,需要摆平多少人多少事,有多少困难与冲突,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就连当事者联想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联想的前车之鉴,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为其他企业的并购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为管理学上的案例研究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事实上,国际化带给联想的,除品牌、技术与市场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文化融合带来的运营质变。国际化之后,联想先后导入了IBM、DELL文化,文化的融通与对冲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其间,联想不可避免地经历了阵痛和煎熬。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
联想是个不甘寂寞的企业,2005年之前,它在公众面前几近透明,在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联想刻意淡出公众的视野,独自承受并购的喜悦与痛苦。
有人形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是“中国蛇”吞掉“外国象”。“蛇吞象”的壮烈,不在于以弱对强的冲击和融合,而在于消化大象实现脱胎换骨的升华。作为蛇的联想,并购一开始就决定了她无法处于强势,她也并没有什么成功的前例可循,在高管变动、组织结构调整和文化融合中,她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用柳传志的话说,“经历了阵痛与煎熬”,但联想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步步为营,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法,逐步消化了大象。
两位作者作为联想并购整合的参与者,也采访了大量的联想内部人士,能近距离看清联想并购后内部发生的重要事件,披露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并购和整合内情,但作者并非事无巨细地记录,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整合过程进行了梳理,呈现出每一个影响联想命运的关键细节。从这个角度说,这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专业案例分析。
历经五年的吸纳和消化,联想已经不是并购前的联想。她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对中国企业的其他跨国并购行为,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投资和并购,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也是公众了解并购之后联想的首选,对管理学界的并购案例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联想并购以后》适用于:一般经管书读者;企业高管,尤其是有并购欲望或在并购实施中的企业高管,大学管理学院研究者、MBA和EMBA学员。对联想和联想的明星人物有兴趣的社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