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和联想的区别
比喻,有把什么比作什么,而联想没有.
联想,是凭空想象的,而比喻是有实物的。
“小孩的脸红得像苹果”这类的语言,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却因喻体的选择太过俗套,缺少修辞特有的形象感,读起来没有趣味,无法勾起读者心中的涟漪。
那么,怎样才能巧设比喻,使语言具有鲜活力呢?下面笔者仅借几句精选的例句试解其中奥妙。
(一)“分不清床前清冷的月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银色的白发。朦胧中,捡起的,却是一段一段的乡愁。”
若是写月,“玉盘”这类常见的喻体,往往是从事物本身的特征即事物间的相似点展开联想的。本句却由作者的情感出发,从“乡愁”展开联想,想到家乡老母亲银白的头发,想到满腹的乡思却欲语还休的空白信笺,是否还会想起挂在墙头晒得冒油的雪白的腊肉?还有腊月里母亲做的甜甜的粘粘的冒着热气的糯米糕……字里行间会勾起读者多少的联想,还有读者自己心中的种种愁思……
又如:“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落雨的深夜,孤独的人会更想家却不能回家,这样的心境之中的想像,雨也成了孤独的人儿了。谁说深夜里被从天抛落的雨儿,不是无家可归只能挤在一起相互取暖的可怜的弃儿呢?那种孤独与凄凉,更妙地解读了作者的心境,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怜惜之心了。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和情是密不可分的。写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表情达意。描写景物时若能从情感出发展开联想,可以更好地做到情景交融,并且还能显得独到而新奇。
(二)“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纷纷披起神秘的袈裟,湮没在迷离的烟霭之中。”
由“小孩的脸”到“苹果”,展开的是相似联想。烟霭与袈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本身也没有相似点。而本句描写烟霭的迷离,却是在相关联想中进行的:“烟霭——烟霭中的寺庙——和尚——袈裟”,比喻拟人之中,独到的意境显得新奇而鲜活。
又如:“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柳笛,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落在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音乐的声响,常常是“回荡”、“萦绕”在耳际,“滴落”在绿叶上的,该是那摇摇欲坠的雨珠吧?澄澈、透明,再烙上孩童纯真的梦,会掩映着怎样的缤纷?
通感的修辞,动态的形象,“滴落”一词带给读者多么美妙的想象啊。如此鲜活的语言,不也是在相关联想中得到的吗?“牧童——避雨——吹笛”“笛声——雨滴——孩子的梦”。
可见,要想语言具有鲜活力,除了进行常见的相似联想外,相关联想也可以拓宽你语言选择的空间。
比喻、想象、联想的区别
1,比喻,就是把什么比做什么,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
2,想象,心理学上是指在头脑中把已有的表象作适当的加工和组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使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获图表符号的显示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新形象。
3,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实物的心理过程。联想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联想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想一定要牵涉到两件事,即从甲事想到乙事,而想象只是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
但是联想对于想象的形成往往具有媒介作用,头脑种新形象的形成有时是由联想促成的。而比喻跟想象和联想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扩展资料
修辞手法
比喻,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
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
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联想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两者区别如下: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基于某种相似、对比、关联或情感联系而产生的。联想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比喻则是用一个事物来描述或说明另一个事物,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来实现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其中明喻是用“像”、“好像”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暗喻则是用“是”、“成为”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等同,借喻则是直接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