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供,连喷和易加墨墨盒到底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
连供、连喷和易加墨墨盒:一场墨水存储革命的解读
在打印世界中,商家们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墨盒设计,其中包括连供、连喷和易加墨墨盒。这些名称虽然看似神秘,实则是对传统墨盒功能的升级与改进。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优缺点。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连喷墨盒。这并非全新的发明,而是对原装墨盒的一次创新改造。原装墨盒内部结构主要依赖海绵来储存墨水,但海绵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实际容积有限。聪明的国产厂商通过回收旧墨盒,移除海绵,重新设计模具,让墨水的装载空间得以最大化,实现一次加墨更多。这种连喷墨盒,就像旧墨盒与创新模具的巧妙结合,价格相对亲民,但其打印质量因喷头老化而有所波动,对于普通图文打印尚可,但在高精度照片上可能略显不足。
接下来是易加墨墨盒,它在一定程度上与连喷墨盒相似。这里提到的易加墨,特别指代爱普生某些型号打印机中不带喷头的墨盒。由于喷头集成在机器内部,这些墨盒的功能仅限于装载墨水,因此制造商将其设计成易于添加墨水的版本。配合专用芯片,它们就像是墨水容量的加大版,但代价是只能与特定型号的爱普生打印机匹配,且使用后可能丧失保修服务。
最后,连供墨盒则是上述两种方式的延伸。它是在连喷或易加墨墨盒之外再添加一个大容量的墨水补充器,从而实现墨水量的大幅增加,大大减少了频繁加墨的麻烦。爱普生的连供墨盒较为常见,然而,由于佳能和惠普的喷头寿命较短,连供装置可能会影响打印机的稳定性。虽然初始投入可能稍高,但从长期来看,连供墨盒在节省墨水成本上更具优势,但同样面临保修服务的限制。
总结来说,连供、连喷和易加墨墨盒在提供便利性和成本节省的同时,也存在打印质量不稳定、适用范围受限以及可能影响保修服务等问题。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根据自己的打印需求、设备兼容性和预算来权衡这些墨盒的优缺点。
打印机连供是什么意思
连供全称连续供墨系统。机器使用连供是在原装墨盒的基础上面把墨盒和连供改装在一起,然后根据不同的机器型号采取不同的方法把连供安装在打印机里面使用。使用连供主要是为了降低打印机后期使用成本的,原装墨盒因为本身包含的墨水量比较少,直接加墨水单次加墨量也比较少,因此一般会改装为连供使用,连供是在原装墨盒墨水使用完之后继续为墨盒提供墨水使用。
拓展资料
喷墨打印技术早在1960年就有人提出,但过了16年第一部商业化喷墨打印机才诞生在IBM,原始的BM4640采用欧洲瑞典路德工业技术学院的教授 Hertz和他的同僚所开发,称之为连续式喷墨技术。所谓连续式喷墨,是无论印纹或非印纹,都以连续的方式产生墨滴,再将非印纹的墨滴回收或分散。但此技术几乎是用滴的方式将墨点印到纸上,效果之差可以想象,因此在现实中毫无实用价值。
1976年,压电式墨点控制技术问世与IBM4640同年,西门子科技的三位先驱研究者Zoltan, Kyser
和 Sear在同年研发发展成功压电式墨点控制技术(EPSON技术的前身),并将其成功运用在
Seimens Pt-80上,此款打印机在1978年量产销售,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商业价值的喷墨打印机。1979年,Bubble Jet气泡式喷墨技术问世
日本佳能的研究员成功地研究出 Bubble Jet气泡式喷墨技术,此技术利用加热组件在喷头中将墨水瞬间加热产生气泡形成压力,从而墨水自喷嘴喷出接着再利用墨水本身的物理性质冷却热点使气泡消褪,藉此达到控制墨点进出与大小之双重目的。这里引用该公司的一个小故事,1977年7月的一天,东京目黑区的Canon
产品技术研究所的第22研究室的远藤一郎,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偶然将加热的烙铁放在注射针的附件上时,从注射针上迅速地飞出了墨水。受此启发,2年后发明了气泡式喷墨技术。与此同时,惠普也发明了与之本质相同的技术,HP和Canon都不约而同地宣称是自己的研究人员率先发明了喷墨打印技术,以此建立自己在喷墨打印领域的地位。不过"气泡"这一概念已被佳能抢去,惠普只好将此命名为Thermal
Ink-Jet。
惠普打印机安装了连供,墨水不进墨盒怎么办
首先需要确定您的打印机是原厂连供还是后来自行改装的?如果您自行改装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因为在改装过程中容易破坏墨盒和管道内部的压力结构,经常导致供墨不足,墨水无法直接进入到打印头,打印出来断线、缺色。所以还是建议使用原厂连供打印机,比如惠普连供打印一体机518,机器本身就带有四个墨水瓶。且采用加装导墨器,一秒快速注墨,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方便没有改装后的那么麻烦,并且打印质量有保障。重要的是打印成本低,印量大,黑色可以打印6000页,彩色可以打印8000页,单页打印成本只要一分钱。同时还支持无线、微信打印,手机一键操作,移动办公简单方便,让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任性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