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研究院,北京中惠普分析技术研究所

admin 电脑硬件 1

惠普的实验室

惠普中国实验室

惠普研究院,北京中惠普分析技术研究所-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惠普中国实验室(HP Labs China)成立于2005年11月,是惠普公司在全球的23家实验室之一。在惠普实验室看来,来自中国的创新应用需求,孕育着足以影响未来的实验室创新研究课题。更好地满足中国用户,不仅有助于惠普中国区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对惠普实验室的全球战略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在成立之初,惠普中国实验室就把研究方向定在了“可调式信息管理(Scalab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上,这是一种无论面对何种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都能对数以亿计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数据挖掘的技术。这项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用户投资,因此特别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这项有效的方法、体系和技术,用户将可以在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之上,实现高效沟通和管理。惠普研究院专注于八大影响未来的创新领域,并期待与中国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与分享:数字化商用打印、内容转换、沉浸式交互、信息管理、分析学、云计算、智能基础设施。

主要致力于以下领域的研究

IT经济的再创新-通过在动态供应、自动化控制、公用及全球范围计算、网格技术、Linux以及业务流程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使客户可以提高其IT投资的成本效率和业务价值,帮助客户打造动成长企业。

打印与成像的扩展-推动数字印刷硬件和解决方案架构的改进和成本降低,以生成可定制化的文档、可自动定制内容创建的软件组件,以及基于开放的、跨行业标准的新技术,以简化和改善视频/图像捕获、存储和管理。

行业解决方案-开发针对具体行业的各种解决方案,增强惠普(HP)为电信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富媒体业务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

服务交付技术-提供可提高惠普(HP)服务交付的价值和成本效率的技术。

突破性技术及新兴技术-致力于惠普(HP)关注的技术领域,这些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可极大地推动科学发展,包括新兴市场的开拓、分子级设备和新的显示技术。

技术贡献

自1966年成立以来,惠普实验室一直以打印、计算和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发明与创新推动惠普(HP)的成长。早期的研究成果包括便携式科学计算器、发光二极管、热喷墨打印、精简指令架构技术(RISC)以及第一台具有台式机性能的便携电脑等。

技术创新应用在从公用计算技术到纳米技术的各个领域。最新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创新包括作为英特尔安腾微处理器基础的64位架构、用于公用计算的开放源SmartFrog语言、自动化存储管理、用于数据中心的智能电源管理,以及安全可靠的Linux和类似数字动画公用渲染服务的公用计算服务。

安全技术的创新包括Virus Throttle(安装在所有HP ProCurve刀片服务器上),以及Active Counter Measures--------一款可扫描企业网络漏洞并能够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的软件。

富媒体技术创新包括针对娱乐行业的数字媒体平台、照片质量打印、胶片质量的数码相机以及安全流媒体等技术成果。

在未来科学领域,惠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们开发出了世界上首款分子交换点阵式锁存器(molecular cross-bar latch)的原型。我们在纳米技术上所作的研究将在未来开创出全新的计算机芯片制造工艺。

结构和领先地位

惠普实验室由负责研发的惠普公司高级副总裁Richard H. Lampman领导。

惠普实验室的运作遍及全球,在美国加州Palo Alto、英国布里斯托尔、以色列海法、印度班加罗尔以及日本东京均设有研究中心。此外,在美国新泽西的普林斯顿、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中国北京也部署有研究团队。

合作伙伴

惠普实验室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惠普(HP)的各个业务部门,他们将这些技术创新商品化,并推广给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研究人员还与战略客户直接合作,以推动研究并促进行业发展进步。

惠普实验室的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和学术合作伙伴包括:

CERN,欧洲首席粒子物理实验室

CITRIS,社会利益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Gelato,基于安腾平台的Linux全球性研究团体

PlanetLab Consortium,一个面向全球服务以及全球政府机构的开放

惠普生的生产基地

南宁富莱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广西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863产业基地)科园西十路19号,创立于2004年8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保健食品、功能新资源食品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标准兴建了10万级的净化车间,是最早通过GMP认证的膳食营养补充剂生产基地之一,该基地占地11000平方米,拥有硬胶囊、软胶囊、片剂、粉剂、冲剂、口服液等20余条现代化生产线,仅软、硬胶囊的年产量即可达30亿粒,位居全国前列。

富莱欣生产基地率先在国内设立膳食营养补充剂标准研发实验中心,拥有大专以上科研人员11人,并斥巨资引进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一批高科技检测仪器。研发中心先后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华西医科大学、上海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进行了大量针对中国居民的体质特点和营养膳食结构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研发、生产出符合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尤其是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历经5年共同研发的肽系列保健食品,如:维C海洋鱼皮胶原肽口服液、维C海洋鱼胶原肽粉、洋参乳清蛋白肽粉、维D海洋鱼骨胶原肽粉、灵芝海洋鱼胶原肽粉等。该系列产品已占领国内肽系列营养保健品的技术制高点。该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

2008年公司产值通过三亿元大关,成为南宁市高新区纳税大户,并先后获得“2005年承诺制售放心食品先进企业”、“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南宁高新区二十强企业”、“南宁市生物工程及制药人才小高地示范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管理团队

院长洪小文博士

洪小文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负责研究院在互联网搜索、数据挖掘、语音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无线与网络、平台器件以及媒体通信等领域的研究管理工作。洪博士同时还负责搜索技术中心(STC)及MSN/Live在中国搜索产品的开发。

来到中国之前,洪博士曾担任微软公司自然互动服务部门的架构师,在架构和技术层面上对微软语音服务器、自然用户界面平台和微软支持平台等诸多获奖产品的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洪博士1995年加入微软总部任高级研究员。此前,洪博士曾任苹果公司的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术总监,带领其团队研发出苹果中文听写机产品并获得多项工业界大奖。

洪小文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Fellow)和《Communication of the ACM》期刊的编委,在多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及大会上发表过100多篇的学术论文。洪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继续深造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并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博士

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博士负责带领研究团队从事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自然语言计算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过去几年里,马维英博士的研究团队已经有大量的核心技术转化进微软搜索和在线服务产品中。他的团队还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许多高水平论文,包括国际信息检索大会(SIGIR)、国际互联网大会(WWW)和国际多媒体大会(ACM Multimedia)等。在马博士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在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等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在2001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马维英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在美国加州的惠普实验室工作,从事多媒体自适应传输和移动因特网的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的研究。从1994年到1997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马维英博士参与了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Alexandria数字图书馆(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开发的互联网图像检索系统Netra被其他研究人员广泛引用,并且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图像检索系统之一。

马维英博士是ACM信息系统学刊(TOIS)和ACM/Springer多媒体系统学报的编委。同时,他是第17届国际互联网大会(WWW)的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2007环太平洋多媒体大会(PCM)的程序委员会主席,2008亚洲信息检索研讨会(AIRS)联合主席。马维英博士曾经担任过2005国际多媒体建模大会(MMM)、2005国际图像和视频检索大会(CIVR)的联合主席。另外,他还参与组织其他许多国际重要会议并担任程序委员会成员,比如ACM Multimedia, SIGIR, CIKM, KDD,和WWW等学术大会。迄今为止,马维英博士已经在互联网搜索、信息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数据挖掘、自适应内容传输和移动访问等领域发表了250余篇论文。

马维英博士于1990年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郭百宁博士

郭百宁博士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网络图形学技术、基于网络应用的虚拟环境技术、几何模型、基于图像的模型和绘制、纹理合成、真实感图形图像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郭百宁博士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视觉及计算机图形学会刊的副主编。他曾经担任过国际程序委员会的委员,参加过多届国际图形学大会,包括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图形学大会(ACM SIGGRAPH),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可视化大会(IEEE Visualization),欧洲计算机绘制技术大会(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Rendering),亚太计算机图形学大会(Pacific Graphics),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虚拟现实软件与技术大会(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固体与物理建模大会(ACM Symposium on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郭博士在国际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四十多项技术专利。

郭百宁博士于1999年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亚洲研究院前身)。此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负责下一代图形系统的研究。郭百宁博士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赵峰博士

赵峰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负责机算机系统、无线与网络、硬件计算、软件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赵博士是微软总部雷德蒙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负责网络嵌入式计算组。他领导开发了微软研究院传感器尘粒、微型网络服务、SenseWeb和SensorMap、数据中心基因组、焦耳计量器以及GAMPS数据压缩。借助多项赵博士研发的技术,如今的微软数据中心被誉为全球仪表化与监控最为密集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赵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学会传感网络汇刊》(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的创刊总编辑,并且撰写或合作撰写了超过100篇技术论文和书籍,其中包括摩根考夫曼出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方法》(与Leo Guibas合著)。赵博士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青年研究奖(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与美国海军研究局青年研究奖(Office of Naval Research(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的研究曾被BBC国际频道,商业周刊及科技评论等著名新闻媒体报道。

赵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加入微软之前赵博士曾在位于硅谷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担任首席科学家工作,领导该中心的传感器网络研究,并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技术战略总监张益肇博士

张益肇博士于1999年7月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语音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技术战略总监,负责研究项目沟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新的研究课题管理。履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新职位之前,张博士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是2003年工程院的创建者之一。在工程院,他带领团队开发Windows Mobile和Windows的产品,并建立起一支多学科技术产品孵化的团队。在加入工程院之前,张博士曾担任研究院语音组主任研究员和高校关系总监,他的团队成功的把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引擎转化到了中文版Office和Windows中。

他曾是Nuance Communications公司研究部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是电信领域自然语言界面研究的先驱。在Nuance工作期间,他曾从事自信度分析,声学建模,语音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领导研究人员开发了 Nuance产品的日文版本,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他还曾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开发出了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东芝 ULSI研究中心发明了一种新的电路优化技术,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

张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语音技术和机器学习方面的论文,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副院长李世鹏博士

李世鹏博士于1999年5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及多媒体计算组主任研究员。李博士同时负责协调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兴趣为信号与图像处理、媒体内容分析、图像与视频编码、高清电视技术、多媒体在无线与网络上的通信与在线播放技术、可伸缩媒体编码技术、应用层网络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无线通信与网络、P2P网络技术、新媒体格式及系统、多媒体广告技术、数字医疗及用户意向挖掘等等。

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5月,李博士在美国Sarnoff公司(前身为David Sarnoff研究中心及RCA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任研究员。李博士致力于广泛的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对MPEG-4和H.264国际标准里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作出重大贡献。1998年他发明和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低成本的高清电视解码器。早在2000年他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起了P2P传输流媒体的研究工作。他带领他的团队在2001年率先成功地研发了横跨太平洋的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的流媒体系统原型。他是可伸缩编码的倡导者并对H.264/AVC国际标准里的可伸缩扩展标准的制定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于2006年首先提出5“D”的多媒体2.0概念,对新一代互联网多媒体的研究和发展指出了方向。他在图象/视频处理、压缩和通信、数字电视、多媒体及无线通信领域写作和合著超过2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还拥有60多项被批准的和90多项正在被批准的相关美国专利。他合著了Marcel Dekker出版的专著《多媒体系统、标准和网络》(2000)、Wiley& Sons出版的《Wiley通信大百科全书》(2003)、Academic Press出版的《IP与无线网络中的多媒体》(2005)中的有关多媒体编码的章节。他合编了SPIE出版的《视觉通信及图像处理专刊》(2005)以及Springer出版的《计算机科学讲座:多媒体信息处理进展》(2008)。

李博士是IEEE电路和系统协会视频信号处理和通信委员会秘书长、多媒体系统与应用委员会会员,IEEE通信协会多媒体通信委员会委员,IEEE信号处理协会多媒体信号处理委员会历任委员。他现任《IEEE视频技术的电路与系统》期刊及《视频通信和图像表达》期刊的副主编。他担任过IEEE PCM2000特殊程序主席、IEEE PCM2001会务主席、VCIP2005程序主席、Packet Video 2006大会主席、ICME 2006领域主席、IEEE ISM 2006宣传主席、IEEE PSIVT 2006主题主席、IEEE SiPS 2007评奖主席、IEEE ICME 2007特殊程序主席、PCM 2008的程序主席、及ISCAS 2009领域主席。他还担任着VCIP 2010和CIVR 2010的大会主席。李博士同时还在几十个国际多媒体大会上担任过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博士是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博导。

李博士于1988和1991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1996年获得美国宾州Lehigh大学的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曾于1991至1992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任助教。

李博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上至今唯一的一个两次(1987、1991)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他也是第一个同年获得两次Sarnoff成就奖的研究员(1997)。李博士曾获得VCIP 2007最佳论文奖、MMSP 2008最佳论文奖(海报)、以及《IEEE视频技术的电路与系统》期刊(2009)最佳论文奖。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VCIP 2005最佳学生论文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十年中,李博士培养了三位MIT TR35奖(世界上35岁以下的最有潜力的35位创新者)的获得者。

副院长张峥博士

张峥博士于2002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组,任项目负责人。张峥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系统和网络研究领域(含系统研究组和无线和网络研究组)。张峥博士曾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包括IPTPS, ICDCS, WWW, USENIX MobiSys,USENIX ATC等。

张峥博士1984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87年作为复旦大学首批本科跳级的13名学生之一进入研究生课程;1990年赴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留学;1992年获硕士学位后,于1993年春转至伊利诺思香槟分校求学(UIUC),并于1996年秋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张峥博士一直在惠普中央实验室工作,其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有多项成果在国际相关会议发表,取得专利,并成功转移到产品中。

张峥博士也是网络杂志《新语丝》和《国风》的创办人之一,以“竹人”为笔名主持编辑《海外留学生年度诗选》首二卷,并曾在《国风》主持《艺廊》及《半瓶诗铺》专栏。

副院长宋罗兰

宋罗兰于1994年加入美国微软任系统工程师,之后前往东京负责微软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商业应用系统开发,包括销售、市场、客户支持、人事以及行政。她成功管理过多个关键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她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亚洲区IT团队:从招聘人才,制定战略计划,到管理几百万美金的运作资金。因为出色的工作,宋罗兰被提升为高级地区IT经理,负责亚洲12个子公司的业务。

1999年宋罗兰回到美国总部担任高级项目经理,负责系统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公司网站的后台主要系统运作支持。其后,她作为高级商务经理,开发全球技术社区,并与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拉美的团队一起将“MVP”(最有价值的专家)推广到全球,使之成为全球技术社区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经过19年的海外生活,宋罗兰于2004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总监,负责整个亚洲地区的高校关系。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希望她的热情与经验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挖掘并能完全发挥他们的潜质。

标签: 惠普 北京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