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笔记本(记事本电脑)

admin 电脑硬件 6

电脑的记忆体和容量的分别

记忆体,中国大陆译为内存,亦称为存储器,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技术做成的电子装置,用来储存资料。电子电路的资料是以二进位的方式储存,记忆体的每一个储存单元称做记忆元或记忆胞(Cell)。根据储存能力与电源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挥发性记忆体挥发性(Volatile)记忆体:指的是当电源供应中断后,记忆体所储存的资料便会消失,一般称之为随机存取记忆体(RAM)。有两种主要的类型 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 SRAM: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 RAMBUS非挥发性记忆体主条目:ROM非挥发性(Non-Volatile)记忆体:即使电源供应中断,记忆体所储存的资料并不会消失,重新供电后,就能够读取内存资料。 ROM(Read-Only Memory,唯读记忆体) PROM(Programmable ROM,可规化式唯读记忆体) 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擦可规化式唯读记忆体) OTPROM(One Tim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OTP,可单次规化式唯读记忆体)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可电擦可规化式唯读记忆体) Flash memory(快闪记忆体)现在的记忆体市场已经日新月异,现今(2007-12),2G容量记忆体已在市场上销售。硬盘是电脑上使用坚硬的旋转盘片为基础的存储设备。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储和检索数位数据。信息通过离磁性表面很近的写头,由电磁流来改变极性方式被电磁流写到磁盘上。信息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回读,例如磁场导致线圈中电气的改变或读头经过它的上方。数据接口硬盘按数据接口不同,大致分为ATA和SATA以及SCSI和SAS。 ATA全称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用传统的 40-pin并列数据线连接主机板与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列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空间,不利电脑散热,将逐渐被 SATA所取代。 SATA,全称Serial ATA,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接口,因抗干扰性强,且对数据线的长度要求比ATA低很多,支持热插拔等功能,已越来越为人所接受。SATA-I的外部接口速度已达到150MB/s,SATA-II更将升至300MB/s,SATA的前景很广阔。而SATA的传输线比ATA的细得多

记忆笔记本(记事本电脑)-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有利于机箱内的空气流通。 SCSI,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历经多世代的发展,从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以及 Fiber-Channel(光纤通道),接头型式也有多种。SCSI硬碟广为工作站级个人电脑以及伺服器所使用,因为它的转速快,可达 15000 rpm,且资料传输时占用 CPU运算资源较低,但是单价也比同样容量的 ATA及 SATA硬碟昂贵。 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3Gb/s。此外也透过缩小连接线改善系统内部空间等。此外,由于SAS硬盘可以与SATA硬盘共享同样的背板,因此在同一个SAS存储系统中,可以用SATA硬盘来取代部分昂贵的SCSI硬盘,节省整体的存储成本。电源接口 5.25寸与3.5寸的台式机硬盘,使用的是D形4针电源接口,Molex公司设计并持有专利。而2.5寸的笔记本用硬盘,可是直接由数据口取电,不需要额外的电源接口。在插上外接的便携式硬盘盒之后,由计算机外部的USB接口提供电力来源,而单个USB口供电为4.5V 500mA,所以通常移动硬盘盒需接上两个USB口才能使用,否则,需要外接电源供电。硬碟机的尺寸和用途可分为: 0.85英寸,多用于手提电话等便携装置中。 1英寸(微型硬碟,MicroDrive),多用于数码相机(CF type II介面)。 1.8英寸,多用于笔记型电脑及外置硬碟盒中。 2.5英寸,多用于笔记型电脑及外置硬碟盒中。 3.5英寸,多用于桌上型电脑及外置硬碟盒中。 5.25英寸,多为早期之个人电脑使用。今已无厂商生产。主要参数除了接口和尺寸以外,硬盘还有以下参数:容量目前硬盘的容量有36GB、40GB、73GB、80GB、120GB、150GB、160GB、200GB、250GB、300GB、320GB、400GB、500GB、750GB、1024GB(1TB)等多种规格[1]。转速硬盘每分钟旋转的圈数,单位是rpm(每分钟的转动数),主要有4200rpm、5400rpm、7200rpm、10000rpm、15000rpm等几种规格。缓存主要有2MB、8MB、16MB、32MB等规格。平均寻道时间单位是ms(毫秒),有5.2ms、8.5ms、8.9ms、12ms等规格。 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问世,他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桌上型电脑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o Resistive磁阻)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Giant Mag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晶片组,昆腾(Quantum)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提升到了33MB/s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马达。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2000年10月,迈拓(Maxtor)收购昆腾 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碟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Hitachi GST) 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2005年12月21日

硬碟制造商希捷宣布收购迈拓(Maxtor) 2007年1月,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TB的硬碟,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硬碟的售价为399美元,平均每美分可以购得27.5MB硬碟空间。 2007年11月,Maxtor硬碟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碟,被发现已植入会盗取线上游戏的帐号与密码的木马(Virus.Win32.AutoRun.ah)。

参考: zh.***

记忆笔记本缺点

记忆笔记本的使用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它的设计是单次性的,一旦在上面记录了信息,便无法再次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实用性。

其次,由于其功能较为单一,如果需要记录的知识涵盖多个学科或领域,使用起来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比如,每个科目可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笔记本,而笔记本内部的计划表格也不能实现跨科目的整合,这可能会造成管理上的不便。

再者,记忆笔记本作为新兴的产品,市场认知度相对较低。目前市面上主要的品牌只有“瑞铭宝”,且它是该品牌的一项专利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度和选择范围。

因此,虽然记忆笔记本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在功能性、多样性和市场接受度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记忆体容量详细资料大全

计算机的记忆体容量通常是指随机存储器(RAM)的容量,是记忆体条的关键性参数。记忆体的容量一般都是2的整次方倍,比如64MB、128MB、256MB等,一般而言,记忆体容量越大越有利于系统的运行。进入21世纪初期,台式机中主流采用的记忆体容量为2GB或4GB,512MB、256MB的记忆体已较少采用。系统对记忆体的识别是以Byte(位元组)为单位,每个位元组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即8bit(比特,也称“位”)。按照计算机的二进制方式,1Byte=8bit;1KB=1024Byte;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基本介绍中文名:记忆体容量最小单位:比特套用:存储单位含义:随机存储器(RAM)的容量简介,手机存储容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简介计算机的记忆体容量通常是指随机存储器(RAM)的容量,是记忆体条的关键性参数。记忆体的容量一般都是2的整次方倍,比如64MB、128MB、256MB等,一般而言,记忆体容量越大越有利于系统的运行。进入21世纪初期,台式机中主流采用的记忆体容量为2GB或4GB,512MB、256MB的记忆体已较少采用。系统对记忆体的识别是以Byte(位元组)为单位,每个位元组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即8bit(比特,也称“位”)。按照计算机的二进制方式,1Byte=8bit;1KB=1024Byte;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1KB=1024B=1024位元组 1MB=1024KB=1,048,576位元组 1GB=1024MB=1,073,741,824位元组 1TB=1024GB=1,099,511,627,776位元组 1PB=1024TB=1,125,899,906,842,624位元组 1EB=1024PB=1,152,921,504,606,846,976位元组 1ZB=1024EB=1,180,591,620,717,411,303,424位元组 1YB=1024ZB=1,208,925,819,614,629,174,706,176位元组系统中记忆体的数量等于插在主机板记忆体插槽上所有记忆体条容量的总和,记忆体容量的上限一般由主机板晶片组和记忆体插槽决定。不同主机板晶片组可以支持的容量不同,比如Inlel的810和815系列晶片组最高支持512MB记忆体,多余的部分无法识别。21世纪初期,多数晶片组可以支持到2GB以上的记忆体。此外主机板记忆体插槽的数量也会对记忆体容量造成限制,比如使用128MB一条的记忆体,主机板由两个记忆体插槽,最高可以使用256MB记忆体。因此在选择记忆体时要考虑主机板记忆体插槽数量,并且可能需要考虑将来有升级的余地。手机存储容量手机记忆体理论和计算机一样的,记忆体既为RAM,RAM-RandomAessMemory易挥发性随机存取存储器,高速存取,读写时间相等,且与地址无关,如计算机记忆体等。ROM-Read Only Memory唯读存储器。断电后信息不丢失,如计算机启动用的BIOS晶片。存取速度很低,(较RAM而言)且不能改写。由于不能改写信息,不能升级,现已很少使用。机身记忆体:RAM是由英文Random Aess Memory的首字母构成的,意为随机存储器,即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可以往存储器中随时读写数据。根据存储单元工作原理的不同,RAM又可分为静态存储器(SRAM)和动态存储器(DRAM)。RAM的特点:可读可写;给存储器断电后,里面存储的数据会丢失。我们经常说的记忆体,比如计算机的记忆体,手机的记忆体,包括CPU里用的高速快取,都属于RAM这类存储器。 ROM是由英文Read only Memory的首字母构成的,意为唯读存储器。顾名思义,就是这样的存储器只能读,不能像RAM一样可以随时读和写。它只允许在生产出来之后有一次写的机会,数据一旦写入则不可更改。它另外一个特点是存储器掉电后里面的数据不丢失,可以存放成百上千年。此类存储器多用来存放固件,比如计算机启动的引导程式,手机、MP3、MP4、数位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相应的程式代码。综上所述,RAM指的是手机的记忆体,ROM指的是存放手机固件代码的存储器,比如手机的作业系统、一些应用程式如游戏等。一个完整的ROM根目录会有以下几个资料夹及档案: data、 META-IN、 system、 boot.img、vendor、sdcard等几个资料夹(data)是用户安装应用程式所在目录,(META-IN)是系统相关信息所在目录,一般定制一个ROM修改系统版本信息都在这里面。(system)为系统所在目录,相当于PC系统的Windows资料夹,(boot.img)是一个镜像档案,就是所谓的核心核心,一般移植ROM的时候会用到。可扩展存储:可扩展存储是指手机通过MMC卡、SD卡、T-Flash卡、sony记忆棒等扩展卡。笔记本电脑对于普通家里人用和日常办公,21世纪初期,主流配置为2G,对于大型图片和数据处理,一般建议配置最好能在4G以上。平板电脑是指该机器所标配记忆体的多少,一般平板电脑标配记忆体容量从2G-8G不等,也有特殊用途的机器配有16G以上的记忆体。记忆体的种类和运行频率会对性能有一定影响,不过相比之下,容量的影响更加大。在其他配置相同的条件下记忆体越大机器性能也就越高。

标签: 记事本 记忆 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