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 专访 如何评价联想

admin 电脑硬件 5

杨元庆:请忘掉联想是一家PC厂商

过去数十年,当科技界在向大众展望未来样貌时,对于“确定趋势”达成共识的次数并不太多,且远未达到今天他们对人工智能——尤其对深度学习这条技术脉络高度一致的坚定态度。过去几年,产业界似乎已达成共识:人工智能将接棒移动互联网,成为人类商业文明的下一幕,并将迎来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联想 专访 如何评价联想-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在AI大规模爆发的前夜,那些拥有庞大存量资源的巨头,也借此迎来转型的最佳踏板。7月20日,联想第三次举办了全球创新科技大会(Lenovo Tech World),“让世界充满AI”的宏大主题,算是正式宣告了联想的一次“身份切换”:联想首次对外公布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和战略,并展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用户和使用场景的技术创新和AI应用。

诚如杨元庆在开幕词中所言,就在此时此刻,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这个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并在大数据,计算力和算法三股合力的联合作用下,如百年前的电力系统那样渗透进各行各业,为公众创造价值。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一瞬,联想也试图承担处于价值链核心的关键角色,杨元庆在Tech World上将联想的新使命公之于众:“联想要成为这一轮‘由AI驱动的智能变革’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并通过‘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

AI蓝图的落地

杨元庆正在用人工智能,为联想画下蓝图。如他在演讲中所言,更快的计算,更好的算法,以及更大的数据量,让这一轮AI浪潮有别于过去60年的任何一次。“1956年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两次兴起又两遇寒冬,缺乏数据和计算力支撑,缺少实际的应用,远离现实生活是它无法被真正拥抱的原因。”——如今,各种条件的同时落地,让联想决定对人工智能敞开怀抱。

那么问题是,在拥抱AI过程中,所谓“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的真正涵义究竟是什么。

就在Tech World上,杨元庆对此进行了详尽阐述。简单来说,像是某种“锚定效应”(譬如谈及咖啡人们瞬间想到星巴克),过去的辉煌让联想PC领跑者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未来,联想仍将专注于PC——但这里的PC已非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的初始内核,而是被新技术“赋能”的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联想会为现在的个人电脑和手机等设备插上“个人云”(Personal Cloud)的翅膀;还会基于自然语言,AR/VR等新型交互技术,开发带有内容与服务的新型设备;再接下来,联想还会推出个性化计算+个性化云(Personalized Computing+ Personalized Cloud)——你可以这么理解,杨元庆致力于构建的“设备+云”,就是让一切设备(谁都知道万物互联时代要来了)连接到云内容,云应用和云服务,最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有了AI,冰冷的设备将知你,懂你,服务你,拥有高智商和人情味。”

除了前端的夺目,在后端,联想则希望创造“基础设施+云”的坚固的技术底座。杨元庆在会上表示:联想将通过打造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实现IT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对计算力的差异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各行各业完成智能化转型——与前端的词源升级相得益彰,“我们要让IT不再只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而是能为企业和行业赋能,助力他们实现‘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变革’。”

这并非只是概念上的简单替换。颇值一提的是,在Tech World现场,联想向公众展示了他们与某钢铁集团,温附医,北京宣武医院,深圳深南大道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以及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展示了在智能化基础设施支撑下,其帮助上述企业和机构实现智能化转型的成果。

杨元庆脑海中的那张人工智能蓝图,看起来正在逐步落地。

为什么是联想

如前所述,过去数年,大数据,计算力和算法的崛起,是信息社会从“互联网+”升级至“AI+”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长期的技术积淀,让这三大核心要素恰为联想所擅长,如杨元庆总结的那样:“从聪明的智能设备,到强大的基础设施,再到智慧的云计算,对智能变革各要素的全面覆盖,是联想的独特优势。”

仔细分析,杨元庆所言非虚。

不妨先从算法说起。当年深度学习的横空出世,以一种无比精炼的算法模型,解决了过去复杂的输出模式。而最近几年,深度学习算法也在不断完善,这种完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与各垂直行业的紧密结合,唯有渗透进各个行业,精密的深度学习算法才能真正生根发芽,并产生正反馈。在这方面,联想有遍布全行业的商业合作伙伴和遍布全国的地理优势,得以让其在大概率上获得先发优势。

再来看数据。

事实上,这一轮AI复兴的本质,就是将现实世界以数据-呈现,再通过神经网络消化数据——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战场,数据本身就是坚实的护城河。

而智能时代,数据当然来自设备——这无疑是联想的最大优势,它可能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全的终端设备,能产生巨量用户数据。Tech World结束之后的媒体群访环节,杨元庆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有大量的设备用户,不但有终端设备用户,而且有企业后台的用户,各种设备必然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载体……不管语音交流还是图象识别,都必须有一个载体。”

谈及数据,不妨说说具体数据:联想是国内最大的制造企业数据集群,拥有超过12PB数据,数据规模仅次于BAT;联想在全球有9个数据中心,超过2000台服务器;每天新增数据量超过30TB,每天处理数据超150亿条。这些海量数据,就是联想人工智能的最佳“养料”。

最后来看看计算力。

在这方面,联想得以充分发挥作为系统厂商在软硬件一体上的能力,能提供软硬件全局优化方案,底层可以集成GPU/FPGA等算力引擎,在算法框架上支持大规模并行训练的AI平台。作为支持AI的三大基础之一,强大的计算力赋予了人工智能生命力,而超算(HPC)特别是AI超算产品则是提供超强计算的绝佳平台。

在会后专访,杨元庆就主动提及了联想的超算能力:“全球前500台最快的计算机里面我们联想有91台,排第二名。我们在25个科研院所里面,有20所科研院所是联想提供的超算。”——据悉,联想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超级计算公司。

于是不难发现,联想是全球极少的既有过硬的终端生产能力,又有巨大的出货量和云服务的全链条企业。这种逻辑下,设备,云服务和用户三者的关系将彼此促进:有更多设备,意味着它的云服务可以产生更多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服务,这种完善又会不断汇聚更多用户。

这或许就是杨元庆眼中,联想布局人工智能的最大砝码。

智能化生存

1996年,著名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将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你我过去十年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20年之后,人类正在完成又一次身份跃迁,如杨元庆在Tech World演讲中所言,我们正在从数字化生存迈向智能化生存,以下场景已经或将要来临:

“只要动动嘴,无论是家里的家电,办公室的设备,甚至是乘坐的汽车都能够听懂你所说的话,主动为你来提供服务;房屋可以根据室内的人员组成自行调节温度,湿度和采光,调整成每个人都非常舒适的状态……我们生活的城市通过收集和分析车辆实时导航数据,结合深度学习对交通进行主动的疏导,大大的减少拥堵。我们离不开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在人工智能支撑下能真正做到平等享受名师的资源,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身体监测和诊疗的服务,满足每一个人个性化的需求。”

我相信,杨元庆心中的这张“AI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因为这种智能化生存,也正是全力以赴发力AI的联想所希望看到的。

李北辰/文

联想公司发展阶段的大事件~急~

柳传志带领创业(1984-1993)·重大事件: 1984年,联想在一间小平房里开始了它的创业历程。在柳传志的带领下形成了平和的技工贸一体的经营架构和运营体制。·1984年联想创业·1985年联想汉卡推出·1988年香港联想成立·1989年联想集团成立·1993年第一台586电脑改革自有品牌立足(1994-2003)·重大事件:联想内部体制改革成功实施,打造了“大联想”销售网络,成为中国的PC之王。2001年神码从集团分拆,杨元庆走上前台。·1994年微机事业部成立·1994年联想香港上市·2001联想与AOL合资·2001年分拆神州数码上市·2003年启动Lenovo新标并购IBM PC国际化(04-08)·重大事件: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随着完成并购的整合阶段,联想开始向全球推广,开拓全球消费市场。·2004年联想购IBM全球PC业务·2005年联想宣布全球业务组织变革·2006年联想高层调整步入国际化·2007年联想发布奥运战略·联想1亿美元出售手机业务柳传志再次领军走向伟大(09-)·专访柳传志:重出山义不容辞 2月5日,柳传志重新担任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接受新浪独家专访时称“联想就是我的命”,重新出任董事局主席“义不容辞”。·详解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职责·寄予杨元庆带领联想走向伟大·再评收购IBM PC:获初步成功·杨元庆是未来领导联想的合适人选·明确联想新战略

爱梯电脑专访在哪里

要把服务做到家爱梯电脑邱楠专访

作者:仪铭编辑:张国斌出处:ITpar原创

导读:

四年的凤凰涅盘,在企业发展史上还是个很短的数字。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毕竟在河南IT业的冬天,邱楠所带领的爱梯电脑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创业样本。商场如战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不能断言爱梯电脑从此一帆风顺,但无疑开局非常美好,明天定会更美好。

【ITPAR原创访谈】作为电脑的使用者,你是否遭受过电脑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然后费了一天的功夫去科技市场维修或是用了一天时间等待维修人员呢?而今,随着爱梯电脑在郑州的布局渐渐扩展之际,这些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爱梯电脑自成立之日起就定位于社区型电脑服务网点,其创办人兼总经理邱楠说:“我们目前是2小时服务响应时间。目前在郑州我们有30家分店,主要集中在大的社区和客流量大的地方。只要你打公司电话,最近的店员会在2小时内赶赴客户家中,并提供最优质的上门服务。”

“把最好的最快的服务做到家”,这是在采访中邱楠不断强调的重点,也是爱梯电脑的核心服务理念。和我们以前所接触的科技市场创业者不同,邱楠自己开辟了一种新的路径,这就是夹于普通商家和厂家售后的一种全新服务模式。4年前,有人质疑邱楠将走进死胡同,邱楠以沉默应对;而4年后,邱楠以微笑相迎。

走南闯北积累创业经验

1997年左右是河南科技市场无数人开始IT生涯的起点时代,其时,众诚、汇科已经壮大,而仕德刚刚起步,时为郑大学生的邱楠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他闯进这个领域的目的只是为了配置一台真正物美价廉的电脑,“最后我配置的电脑是8000元,用的是二手显示器”,邱楠高兴的说道。

三年的IT生涯让学管理学的邱楠不是很满意,他用笔在纸上给作者写了一句话:“恶性竞争的苗头已经出现。”毕业后,他如愿在科技市场老区租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柜台,但是面临严重的恶性竞争,邱楠不愿用假货、水货欺骗消费者,所以只能保持差强人意的营业额。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90年代末电子商品供不应求,想不挣钱都难。一贯重视信誉的邱楠认真地说道:“做产品,就是在做人。人品绝对不能出问题,所以产品也不能出问题。”而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当时市场规律的,经历了短暂的彷徨,邱楠开始了去北京中关村寻找机会,时间不长,他又奔赴上海。在创业机会一直不很顺利的情况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邱楠再次北上沈阳,进入了投资领域。

谈起这段经历,邱楠说在沈阳的这段投资生涯,让他开始学会科学地来论证项目规划,能够从财务、管理、人力、物流等方面综合性的考虑发展。2005年,适逢老父亲身体不适,邱楠回到郑州,边照顾父亲,边考虑重新创业的事情。这一呆,就是半年。

坚持是创业初期的关键

邱楠至今念念不忘2000年他在央视上看到的一句话:“美国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是三分天下,中国的市场硬件却能占到80%以上。”正是因为受到这句话的启发,邱楠才奔赴北京上海,期间他关注最多的就是IT业中的服务业。

商人是天生的,这句话在邱楠身上同样得到验证。5年前央视的一句话确定了他创业的方向,而5年的打工生涯让他变得更加理性与稳健。他说其中三个因素最终使他下定决心创办连锁性质的爱梯电脑:“第一,郑州城区不断扩大;第二社会分工不断扩大与细化;第三,修电脑具有反复性。”他继而解释道郑州城区的不断扩大让市民包括中小企业愈加渴望方便快捷的电脑服务;而社会分工的扩大也让厂家和商家不断的把售后外包;而电脑维修反复性的特性让家门口服务变得迫在眉睫。

找几个资深IT朋友讨论后,他立即启动了自己的创业计划。第一家棉纺路店开张之时,他即采用公司化管理,财务、技术、人力等部门配置齐全,小小的店面拥有十多名员工,其中还有他的朋友,这无疑给他增加了莫大的成本。因为店面持续赔钱,有朋友相继离开,并且劝他及早回头。

创业者当中,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认清方向,并认识到坚持的意义。邱楠正是看到了单一的电脑维修门市没有发展前景,才产生了创办连锁维修门市的想法,所以在朋友的告诫之下,他非但没有收手裁员,相反,他又接连创办了四家店。

为了提高公司的影响力,他带领员工一起“扫楼”,每天不停地发放传单与名片,除此之外,邱楠总结道“家门口服务的重点是口碑”,本来就重视信誉的他不会让到店的任何客户找到服务的瑕疵。为了提高服务的理念和素质,邱楠一直坚持给员工做培训,目前这已经成为公司的一种文化。

当然,坚持不仅仅是说说这么容易的事情。为此,邱楠在前两年内要承受自己7家直营店的各种费用,另外还要等待盈利出现的精神压力,创业的初痛不可避免地降临到这位连锁性门市创办者的身上。邱楠还用数字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他的第一家店直到2007年也就是两年后才开始盈利,第二家店用了三年,到第十家店的时候,投资期只为短短的三个月。到目前为止,除去固定成本的考虑,投资期已经减少至零天。

说到这里,邱楠深有感触的给笔者引用了马云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也会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第二天晚上很多人就死掉了。”在坚持中,邱楠是幸运者。

新思路才有新出路

管理学上有句话叫做:“思路决定出路”。对于邱楠来说,他的机会就是来自于观念的不断更新。消费者购买电脑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DIY商家,另一个是整机经销商。对于前者而言,DIY商家直接负责售后,有的还提供上门服务,对于后者来讲,厂家设有售后处,负责检验维修。而通常意义上的大商家也会设立自己的售后中心,以吸引客户,河南仕德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上有厂家及大商家、下有小商家的双重压力下,邱楠的维修门市很可能会长期面临着无市场的尴尬,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关门。但是经过四年的耕耘,邱楠却打破原有市场格局,一举在郑州建立30家爱梯电脑的连锁门店,成绩可谓巨大。谈到其中的奥妙,邱楠侃侃而谈。

他说正是深刻认识了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他才敢有此一搏。虽然卖场的DIY商家很多,并且也能够提供售后服务,但是缘于他们的实力和人员所限,很有可能达不到客户的服务要求。而厂家的售后则是有日期保证,并且只提供硬件上的服务,这会遭到客户的排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年前,海尔等大厂家靠售后起家,而现在售后已日渐成为包袱。不管是爱国者、联想还是海尔、格力等家电厂商,他们的低效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必须借助外力来改变这一被动局面。爱梯电脑一举崛起,可谓社会发展的大势,邱楠告诉笔者,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郑州的连锁目标为100家门店。

鉴于发展迅速(数据显示:只2008年一年就加盟了15家,占据店面总量的一半,2009年的加盟一直不断),他已经接受社会人士的加盟申请,并且在管理培训、物流、供货渠道上有严格控制。在目前的布局中,为了防止区域间的竞争,借鉴了了诸多连锁店的模式后,他们把3公里内不准开第二家店作为一种制度性约束。从目前来看,效果良好,邱楠说。

在连锁电脑取得如此成绩后,邱楠开始考虑与厂家商谈代理服务,在前几个月陆续与TCL、神舟签订售后代理服务后,邱楠抱怨另外一些大厂家要把销售作为其代理售后的条件,在他看来,这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除去售后这一技术外,邱楠开始尝试代理产品,并用30家门店的区域优势吸引厂家的注意。笔者询问其代理产品等其他业务是否会损害现在的IT品牌时,他笑答:“爱梯电脑犹如电脑医生,我们最重要的是看好病,至于代理产品,则似卖药,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

细节影响成败

早些年有一句流行的管理语: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邱楠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行为的人,例如他把很多事情都交给员工自行处理,至多提供方向性的建议,这符合管理学规律。还有他的名片的姓名栏用“投诉与招商”代替,维修协议单上印有“数据是否保存”的选择框,以确定责任归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自他代理TCL上网本后,他已经把其中的某款笔记本作为自己的办公电脑,“必须富于尝试,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邱楠说。

也许在日益深入的市场变革中,细节不足以决定成败,但是能够影响成败的。而这些良好的习惯来他大学期间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在内部管理上,他很喜欢学习新浪的管理模式,他认为新浪虽然几易其主,但是管理层的稳固非常值得学习。正是这样,他从一开始就注意建立多部门的配合协作,还有不同门店的相互帮助,时刻把员工放在重要地位上。在与客户的关系中,则把客户的利益时刻放在最前方。他的某个朋友告诉笔者,邱楠的思维特别灵活,考虑很全面,另外很勇于实践,绝对是个实干家。这些优点给他带来了60家门店、300名技术员工和10000余家中小企业客户。

后记:

四年的凤凰涅盘,在企业发展史上还是个很短的数字。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毕竟在河南IT业的冬天,邱楠所带领的爱梯电脑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创业样本。

商场如战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不能断言爱梯电脑从此一帆风顺,但无疑开局非常美好,明天定会更美好。

标签: 联想 专访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