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名词解释
联想
[拼音]:lianxiang
[外文]:association
在意识中两件或更多事物形成的联系。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反映在人脑中而有各种联想,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也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一种观念的产生必伴以另一种与之相似的或相反的,或在过去经验中曾与之同时出现的观念的产生。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洛克首次援用联想一词,此后它便成了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T.布朗用“提示”代替“联想”,把联想律划分为接近、对比和类似3类。格式塔学派反对联想主义的联想论,主张联想不过是思维的综合作用。И.Π.巴甫洛夫20世纪初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规律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者所称的联想就是生理学者所称的暂时联系,并用条件反射学说解释联想规律的生理机制。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以刺激-反应代替联想。
联想实验是从F.高尔顿开始的,他在处理实验材料时,运用了3种度量的方法:
(1)联想反应时间;
(2)同一联想反复重复的次数;
(3)联想反应的分类以及每一类联想反应的次数。W.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M.特劳特朔尔特和J.M.卡特尔改进了实验方法和技术装置,从而开创了正式的联想实验。近代的联想实验常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
联想有各种分类方法。一般按照联想产生的内容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类似联想,有的再加上关系联想。有的心理学家把联想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两大类。接近、对比和类似属于事物外部关系的联想是简单联想;复杂联想即意义联想,如原因与结果,部分与整体,类与种,主和次等内在关系的联想。
联想是汉语解释
汉语中的"联想"一词,指的是当我们遇到某种特定的事物或者情境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种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机制,它源于我们大脑中的联想网络,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快速理解和形成新的认知。
联想并不仅仅局限于感官层面,它可以是抽象的思维过程,例如从一个学术概念联想到相关的理论或实例。这种联想能力在学习、记忆和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构建知识体系,促进信息的整合和处理。
当我们看到一个词语,听到一个声音,或者经历一个场景,都会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瞬间的,也可能是深入思考后的洞察。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还是复杂的理论探讨,联想都发挥着无形的联结作用,使得我们的思维更为广阔和深入。
总的来说,联想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我们在认知世界、理解信息和沟通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理解并利用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联想是什么意思,联想的汉语解释
联想的意思及汉语解释
答案:
联想是指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或影响,引发主体对另一事物的思考、想象或回忆。在汉语中,联想通常描述的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人们将不同的概念、经历或事物联系起来。
详细解释: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人们的思维、记忆和想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体验到联想的过程。当人们看到、听到或经历某件事物时,可能会引发对与之相关、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思考。这种关联可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知识、情感或其他因素的触发。
在汉语语境中,"联想"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这种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例如,当人们提到一个词语、概念或事物时,可能会引发对相关词语、概念或事物的思考。这种联系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有时甚至是通过多个步骤的链条式联系。
联想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如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在心理学领域,联想是记忆的一个重要过程,人们通过联想来存储和回忆信息。在语言学中,词汇的关联和语境的理解都离不开联想的作用。在逻辑学中,联想也被用来推理和演绎。
总之,联想是一种基于某种触发因素引发的对另一事物的思考、想象或回忆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多个学科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联想,人们能够更有效地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