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县离邢台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1150.5公里
起点:株洲县
1.株洲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行驶530米,右转进入津口东路
2)沿津口东路行驶200米,过右侧的联想专卖店(禄口店)约50米后,左转进入向阳南路
3)沿向阳南路行驶220米,过右侧的格力中央空调NO.湘B0014J约60米后,直行进入向阳北路
4)沿向阳北路行驶7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伏波大道
5)沿伏波大道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S211
6)沿S211行驶1.6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太子路
7)沿太子路行驶3.1公里,朝方特欢乐世界/G320/东环路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坚固立交桥
8)沿坚固立交桥行驶500米,直行进入南环路
9)沿南环路行驶2.0公里,朝G320/红旗立交/株董路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东环路
10)沿东环路行驶6.4公里,朝醴陵/G60/沪昆高速/S2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红旗立交桥
11)沿红旗立交桥行驶540米,过红旗立交桥约60米后,直行进入G320
12)沿G320行驶180米,直行进入红旗南路
13)沿红旗南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红旗中路
14)沿红旗中路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红旗北路
15)沿红旗北路行驶2.3公里,右前方转弯
16)行驶110米,在第1个出口,朝方特欢乐世界/黄花机场/G60/沪昆高速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迎宾大道
17)沿迎宾大道行驶260米,朝方特欢乐世界/黄花机场/G60/沪昆高速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田心立交桥
18)沿田心立交桥行驶170米,直行进入响田东路
19)沿响田东路行驶5.3公里,直行进入长株高速公路
2.沿长株高速公路行驶30米,直行进入长株高速公路
3.沿长株高速公路行驶20.6公里,朝黄花机场/S21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长沙绕城高速公路
4.沿长沙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长沙绕城高速公路
5.沿长沙绕城高速公路行驶25.4公里,过捞刀河大桥,朝衡阳/珠海/岳阳/北京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7.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109.8公里,在岳阳/随州/荆州/S61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
9.行驶2.4公里,直行
10.行驶10米,直行进入岳阳大道
11.沿岳阳大道行驶5.9公里,朝S61/监利/天门/随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2.沿匝道行驶1.4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岳临高速公路
13.沿岳临高速公路行驶26.0公里,直行进入许广高速公路
14.沿许广高速公路行驶123.3公里,直行进入随岳高速公路
15.沿随岳高速公路行驶4.1公里,直行进入许广高速公路
16.沿许广高速公路行驶149.3公里,直行进入随岳高速公路
17.沿随岳高速公路行驶18.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许广高速公路
18.沿许广高速公路行驶38.2公里,直行进入焦桐高速公路
19.沿焦桐高速公路行驶148.1公里,朝平顶山/洛阳/许昌/南阳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0.沿匝道行驶990米,直行进入宁洛高速公路
21.沿宁洛高速公路行驶2.9公里,朝许昌/S83/南阳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2.沿匝道行驶970米,直行进入兰南高速公路
23.沿兰南高速公路行驶47.4公里,朝永城/兰考/S32/S8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永登高速公路
24.沿永登高速公路行驶800米,直行进入永登高速公路
25.沿永登高速公路行驶11.4公里,过G107立交桥,朝郑州/G4/武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6.沿匝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27.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325.3公里,朝石家庄/北京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28.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4.6公里,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29.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36.4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30.沿匝道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中兴东大街
31.邢台市内驾车方案
1)沿中兴东大街行驶5.7公里,右转进入开元北路
2)沿开元北路行驶870米,左转进入红星街
3)沿红星街行驶680米,过左侧的万通超市约170米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邢台市
河南南阳这个城市怎么样。
泉漳是不是南阳人不时地话也不要诬蔑南阳
历史文化上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经济上可能不是很发达,但是南阳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在飞速发展
历史文化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资源
南阳地处北纬32017`-33048`,东经110058-1130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林地面积14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3%,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习惯,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余种,山茱萸产量约占全国的80%,居全国之冠;辛夷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万株。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0余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南阳以玉雕业而闻名海内外,是我国三大玉器加工基地之一,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黄金、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且分布集中,组合良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目前已开发利用46种,矿业总产值28.6亿元。
基础设施
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7个县市个县市区;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分别从全市纵横穿过;许平南、南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2957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信南高速公路有望2006年底前建成通车,宛坪、岭南、驿(驻马店)宛高速南正在加紧建设。南阳将成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架交叉的交通枢纽。南阳飞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南阳处在华中电网覆盖之下,境内装机70万千瓦的鸭河口火电厂、装机25万千瓦的蒲山电厂已经建成发电,鸭电二期工程2×60万千瓦、热电厂一期2×21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固定电话号码升至8位。
南阳中心城区现有人口70万,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区的白河游览区拥有万亩水面,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经济社会
农业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工业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
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科技教育南阳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力素质较高;南阳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综合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50亿元,比去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亿元,增长5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30%.粮食总产466万吨,粮、油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16%。
旅游资源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处,省级64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对外开放
南阳是全国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之一,全市出口产品24大类近百个品种,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总量多年来一直居河南省前列。南阳先后与日本国南阳市、以色列国加特市、瑞典乌姆兰省结成友好城市,同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技术交流关系。南阳海关、商检、口岸机构齐全,并设立了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生态工业园区和各类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能够为海内外朋友来南阳投资兴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当前,南阳正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为此,全市上下把扩大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两节一会”,组织了赴苏、浙、沪、港等地招商引资活动,南阳经济开放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十五”时期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3家,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7.2亿美元.
南阳民歌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我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南阳地区,在民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在各级有关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成绩卓著。《南阳民间歌曲集成》问世,在民歌采风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会风情,音乐风格以及歌词的完整性溶为一体。并根据南阳地区民歌体裁和形式发展完善,把南阳地区民歌分为: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小调类、叫卖类。叙事类及其它,共八类,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以内容和题材,又较全面的反映本地区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生产斗争和生活、风俗等各个侧面的人民生活风貌。它不仅是研究本地区社会、文化、历史、民众、文学、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珍贵的案头工具书。
南阳,位于豫西南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位特殊,民间歌曲又有数千年的积蕴,又分布在宽约110公里,长约150公里的十三个县(市),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灯歌、儿歌、以及风俗歌、叫卖调等,品种繁多,风格多样,各异,其区划自然呈现出纷杂多变的局面。所以,在探讨分析南阳地区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区、流传以及风格特征等,拙意在开拓以往研究领域,不单把民歌视为孤立的文化,更着眼于同本民族(南阳地区主要是汉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社会间的多方联系,特别是把它根植于它的土壤,即文化背景,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吸收广泛的地理、文化、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分析,从而提示出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风格特点及其全貌。从中吸取陈述乐思的科学方法,学到表达中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乐语言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这无疑对宏扬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振兴民族音乐,使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地理、背景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正由于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千差万别,才深刻的影响到传统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因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也呈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在西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民歌----脚夫歌,音调高亢、奔放、激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乡,可以听到稻区普遍流传的各类婉转秀硕的秧田歌曲。南阳亦然。西部山区浙川县的那种歌调激越、高亢而又朴实“淅川锣鼓曲”与东南部桐柏县月河的那种歌调悠扬节奏舒缓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素,对民歌风格特征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这正是要研究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南阳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原因。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河流、地形和气候。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区域与音乐(民歌)区域相符合,还可以说这一自然障碍,影响着音乐文化(民歌)的界线。南阳西部的秦岭,与北部的伏牛山脉以及东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之间,划分了一条天然界限。使我国南北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使陕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阳)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特征。河流,对我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它自然的把我国文化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阳虽地处中原,但境内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条水系入湖北在襄樊注入汉水,属于长江水系。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下,东流经信阳入安徽。以上,因山脉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气质、风格特征也不相同。但还应看到,水,作为一种背景,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却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它倒成为一种自然交流的渠道。汉水支流丹江号子的风格特点与汉水船工号有着许多共性,就是例证。
南阳的这种复杂多样的地理结构,古来如是,它对南阳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等都起着决定性影响,使它们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因南阳地处种稻区与种粟区南北之间的一个交插过渡地带。所以,它有南北两类特点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南阳民歌的形成流布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南阳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为这方面首要课题。
二、历史、文化背景
民间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历史十分久远,关于我国古文化发展的面貌,有学者提出:在新石器晚期,我国已形成了八个氏族文化中心,南阳地区正处在其中“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这两大“中心”之间的南北结合交叉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余年,这一文化区,是我国最古老而且民歌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诗经》就是证明,南阳当时就是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也包括豫南豫西南(即今南阳地区)广大地区,它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它不仅对南阳而且对我国后世文化的惊慌,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再从湖北随县和淅川下寺一带出土的编钟、铜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毗邻地区就有着共同的冶炼技术。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与淬,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我国近现代汉族民歌的颁格局约在明、清之际即已形成。南阳地区民歌本身也是数千年来逐渐积累、流变、发展的结果。其色彩区划体裁分布、风格特征,应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特征。它深受楚声、楚俗古老的地域传统影响,又与相邻地区长期交流融合,使桐柏与大别山之间的民歌、淅川、西峡与陕南民歌之间、豫西与豫西南民歌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这也说明了南阳地区的风格特征并非单一。而呈多样性特点。特别东汉时期,这里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阳汉画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乐、百戏、舞乐图,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阳音乐文化,特别是舞乐、百戏的绚丽多姿。
千百年来,南阳民歌伴随着民间歌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变发展着。民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伴侣,婀娜多姿,繁荣昌盛。每逢佳日,于是“齐僮唱分列赵女;坐面歌兮起郑舞”、“春日司牧,迎春于东郊,社民管弦前导,官民皆簪彩花,儿女鲜衣,竞观土牛,老农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户张灯为乐“。不亏”歌舞之乡“之美称。以上均为南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
三、民歌体裁与分布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本区的农业种植,同样兼有南北特点,多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东南部桐柏多为稻区。本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人们的心理、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品种等,因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强烈影响,各类民歌体裁首先得以发展的是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其次是灯歌、小调等。
(1)号子:由于南阳所处地位特殊,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古来,西接秦岭,南连荆襄,上接西北,下扼东南。便决定了它在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史上所起的作用,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昔日的赊店、源潭、荆关众多码头上“百艇接墙,千蹄接踵”,异常繁忙。但广大船民却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以船为家,以水为命,有首童谣:“船家胸前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条路,挨饿、水淹、坐监牢是对旧社会的控诉,也是广大船民悲惨生活的写照。
号子,这类劳动歌曲,就是广大船工在沉重持续劳动过程中,为减轻疲劳,鼓舞情绪,调剂精神,触景生情,抒发胸怀,唱出了一支支船工的歌,它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表现,它在劳动中产生,又直接服务于过去生产。
丹江、白河、唐河的船工号子,虽不如川江号子那样系统完整,就丹江号子而言,也有它自己的《水上拖号》、《下水摇橹号》、《湾船抛锚子号》、《穿档号子》、《过街号子》、《扛船号子》等一整套歌调。
船工号子音乐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征是直截了当,明确易懂,表情十分淳朴自然,生动朴实,如淅川《上水拖号》他们虽然不唱正词,只有一些呼号式衬词,衬腔,但在高亢有力的音调中,充满了磅礴气概,音乐性格紧毅、精犷。
号子音乐形成的特征是劳动节奏赋予号子节奏特点的律动性。一般为2/4、4/4的节拍单位。节拍感强,强音突出,效果强烈。但淅川《湾船抛锚号子》、《下摇橹号》中,出现3/4节拍,音乐气息宽长,律较起伏,有明显的顿逗感。音调高亢嘹亮,有些山歌特点。
此外,丹江号子多年采用领、和相结合的唱形式,相互结合,前后互应,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完成艺术使命,其曲式结构上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乐段结构的独立性不强,段落感较弱。打夯歌,硪号子则是例外情况。
(2)山歌、田歌:山歌是在山野劳动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其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具有质朴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体裁,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阶级压迫和爱情生活的,有叙事的,还有借山歌传播知识的等。本区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有代表性的如:桐柏的《石榴开花叶儿稀》、《一轮红日照山河》、西峡、淅川的《山歌带滚》等。前者音调高亢、悠长,大多节奏较自由,未形成规整节拍,感情质朴、畅爽。后者,音调“上扬”婉转、优美、节奏节拍较规整,《山歌滚》更是形式单纯,演唱较自由,即兴性强,生动活泼,别具一格。
田歌:产生在农田劳动之中,它主要是为了激励劳动情绪,舒心解闷,驱散疲劳而唱用的。如:桐柏的《车水歌》、《哈哈调》淅川的《打喽吼》和西峡的田歌《打灯谜》等,都是农民在农事劳动中唱用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众人和,在农忙季节,往往歌声从早唱到晚,此起彼伏,热烈红火。这种领合演唱形式,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很象劳动号子。
(3)灯歌:灯歌,是南阳民间习俗的产物,汉族普遍性习俗主要有正月十五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阳节,八月仲秋节。其中,正月十五灯节是南阳人民一年中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沿户张灯为乐”成为辞旧迎新的佳期,人民盼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迎来一个好收成,很多民歌是专为它而唱的。
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
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平仄押韵,善用比兴手法。采用“联想语”“双关语”等手法。编制手段独特,或以时间或以数字,或以方向等为序列,依次引发,如春、夏、秋、冬,正月,二月,三月……,天上、地下,社旗的《十二个月》、内乡的《牛郎观灯》、淅川的《十字歌》、镇平的《十盏灯》、《大对花》等等。在《集成中》比比皆是。这些歌舞曲的曲调活泼,节奏明快,再配以具有民间特色的鼓伴奏,时歌,时舞,情绪热烈欢腾,也更加渲染了节日气氛。
灯歌,在有400首民歌的《集成》中,就有124首,占百分之三十一。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南阳民歌中居有重要位置。
(4)小调:它是南阳民间流传最广、结构形式较规整、短小精悍的小型民歌。它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具有表现手法多样、曲调曲折、细微等特点,内容、体裁也十分广泛,除反映社会矛盾和爱情生活外,不定期有大量表现家庭生活、传说故事、嬉戏逗趣、风俗人情等体裁。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较深,具有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小调的音乐形式,在民歌中最为丰富多样,节奏的规整性、灵活性多变为其主要特点。如新野的《卖货郎》、淅川的《十劝郎》等。南阳民歌小调的旋律起伏、多以激进为主,但旋律进行中的四度、五度、七度乃至八度大跳,也屡见不鲜,它体现着南阳民歌旋律中的某些地方特色。如《下杨州》和《石榴烧火》等。
南阳小调的歌词编制手段,与山歌、田歌大致相同,也多采用数字序列,如四季、五五更,十二月等,衬词、衬腔的运用,特点独特,衬词,语汇不象号子那样多呼号式的“嗨哟”、“呀哩嗨”之类的长音,而是北朝鲜衬词旋律化或衬成为长腔,,如南阳县《绣荷包》中“依呀儿哟哇哟”,西峡《喜事多》中的“哎嗨哎嗨哟”以及淅川《观花》中的“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噢!”等。这些旋律多变的衬腔普遍应用,使民歌小调的表现功能,更大于号子和山歌,不仅能起补充、陪衬作用,而且又能深化内容,丰富形象,有时,更可起反衬和对比作用。
小调,在南阳诸多体裁的民歌中,数量最大,内容最多,流行最广。在《集成》400首民歌中,有小调178首,占百分之四十五。
四、民歌中的调式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所用的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五声音阶或以五声为骨干构成的五声性旋律的调式,在民间音乐中是普遍存在和应用的,南阳地区民歌的调式应用亦然。
近来,通过对《集成》中400首民歌的统计结果发现,本地区民歌中官、商、角、征(读止)羽,五种调式具多,各种调式的歌曲详细数目如下:
官调式歌曲:125首,约占总数的31%
商调式歌曲:16首,约占总数的4%
角调式歌曲:6首,约占总数的1。5%
征调式歌曲:245首,约占总数的41%
羽调式歌曲:9首,约占总数的2%
其它:1首
以上统计表明,在五种调式中,其中征调式占首位。官调式次之。这两种调式,是南阳民歌中最基本的调式。多流布在本地区的中心地带。其它三种调式,数量少,多流布在与湖北、陕西毗邻的边缘地带。如商调式多分布在新野,唐河和淅川。
南阳有什么特色民俗
过年(春节)做各种仪式用面食最多,,供祖敬神的有大馍、枣馍、猪头、全猪等等.做年糕,切成近尺方块供神,又做许多面食,储存着留待正月间吃,做圆形面食,上端刻十二凹缺,叫“蒸月”,做圆仓形面食,叫“蒸仓”,做十二生肖面食叫“蒸属”,又蒸鱼、猪、狗、鸡、元宝等形状的面食分置家中各处,供节后食用.有于正月初一吃鱼的,图个“连年有余(鱼)”的吉利;流行范围最广的是正月初一早饭吃水饺,素馅,且包藏枣、栗子、糖、糕、硬币(从前是制钱)等物于饺子中.
正月初七为“人日”,吃糕,吃面条.
农历正月初八是蚂蚁神的生日,要炒蚂蚁蛋,这节日食俗之一.民间有炒芝麻、小米、玉米、黄豆吃的习俗,但不能吃完,吃时要地上掉一些让蚂蚁吃.
农历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的生日,家家户户烙烙馍.烙馍,又叫“实牢馍”、“十烙馍”,节日食俗之一.吃了“十烙馍”,一年的运气就会实在牢靠.
立春日吃“春饼”,白面作薄饼,卷菜食之.吃“萝卜”,名为“咬春”.
正月十一日俗谓“庄稼生日”,要做干饭供天地众神,人也于这一天吃干饭.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自做元宵的,团馅为丸,醮水,用簸箕盛糯米面,置丸其中,反复滚动,曰“滚元宵”.节前用豆面做各式灯盏,节间到处点燃,节后收残灯,切条代豆腐熬菜,味道颇佳.
农历正月十六,家家户户要蒸灯盏馍.灯盏馍,节日食俗之一.多用豌豆面(也有用白面、红薯面的),将其做成中间凹,边缘隆起的酒盅状,一般做两个.蒸熟后在凹处添上香油,中间插上灯芯点燃,放在门外两边的门墩上.孩子们可以将别人家的灯盏馍抢去吃掉,意为嚼灾去邪,如谁家的灯盏馍没孩子吃,便被视为不吉利,这种习俗称为“抢灯盏”.
二月二日,吃面条,名“龙须面”.用糖浸黄豆粒,晾干,炒食,名“炒豆儿”、“糖豆儿”或“咬虫儿”.有些地方要把过年(春节)时留的最后一点年糕切成块用油煎来吃,过罢此节即再也没有年糕可吃了.二月二也吃葱油煎饼.
清明节,吃煮鸡蛋,吃五样粮干饭.此日必吃高粱米稠粥.
夏至,煮食新麦粒,或以青麦粒磨“捻转儿”吃.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粽子,古称“角黍”,南阳民间做的都是甜食,中多包枣,因此又称“枣粽子”,有白米和黄米两种.粽子叶,多用宽苇叶或竹笋叶.端午节煮鸡蛋吃也连带许多风俗,有说此日吃鸡蛋不腰痛的,有说煮熟鸡蛋在小孩肚子上滚动可免除肚子痛的,等等,不一而足.
七月七日,做小面食,油炸,称为“花儿”,有民谣:“七月七,炸花吃.”七月七或七月十五(因地而异),用木模(榼子)榼磕小饼烙食,有的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名为榼饼、巧果、小果、“花儿”、“巧馍馍”.烙熟之后,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穿为一环挂小儿项间取乐的.面食有多样形式,其中必画剪刀图案一把.其他面塑如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等,无物不可做,做来皆生动,七月初七,乞巧节,简直可以称作面塑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市上卖的各种月饼之外,邓县、新野一带还流行吃干饼.那干饼通体圆形,下一层常做成十二个“月瓣”,“瓣”上插枣,上一层,或做“玉兔”,或做“猴”,又装饰许多面塑染色花果,此物用以供月、赠亲友,好看亦中吃.
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各地必于这天蒸枣面花糕,名“菊花糕”,又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
冬至,俗称“过冬”,必吃饺子,此俗传说与东汉医圣张仲景有关.一年冬天,精研医术的张仲景见家乡南阳的许多人生了冻疮,他就在冬至这一天和弟子一起搭棚支锅,将羊肉、辣椒等祛寒食物放入大锅内煮,然后将煮熟的羊肉捞起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状的食物,称为“饺耳”,煮熟后给生冻疮的人每人两只饺子一大碗汤,人们喝下汤后浑身发热,驱走了寒气.这一活动从冬至日起持续月余,使人们的冻疮得以治好.后来人们竞相仿效,在每年的冬至日都包饺耳吃,后来饺耳又被叫做“饺子”或“扁食”.至今,民间仍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
农历腊月初五吃五豆,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加玉米糁煮粥吃.此俗为宋代文人欧阳修所创.传说欧阳修自幼家贫,他流落顺阳(今淅川马蹬),寄身破庙卖诗度日.一天他进城卖诗,恰被李员外女儿的绣球抛中.后来李员外嫌他贫穷悔婚,但李小姐爱慕欧阳修的才华,执意嫁之.这年欧阳修进京赶考,临上路,李小姐做了一顿五豆饭让他吃.欧阳修科举及第做了大官.有一年的腊月初五,李小姐让厨师做了顿五豆饭,以提醒欧阳修不要忘了原来那些贫困的日子.欧阳修醒悟,遂定下规矩,家中每年的腊月初五都要吃上一顿五豆饭.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遂相沿成俗.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这风俗来源于佛教,佛教传说,腊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道徒皆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北宋时诸大寺作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其名即“腊八粥”.从前的上等“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做原料,并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红糖、白糖、葡萄干作点缀.今南阳各县都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俗于此日祭灶时吃糕,且在糕出锅时,用糕涂灶王嘴巴.吃素面汤或杂面汤,饭后又吃祭灶的“糖瓜”.
“过油”,即用油炸制食品.腊月二十九炸食品的风俗,称为“过油”.“过油”忌生人靠近和说不吉利的话.炸的食品种类和数量都较多,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三十儿捏鼻儿.即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包饺子吃.农村称腊月三十包饺子为“捏鼻儿”,这天包的饺子一定要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吃.
南阳的农业生产领域十分广泛,各种农作物栽培和各种粮食作物生产,都有相应的生产风俗相伴,其内容丰富,洋洋大观.农经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水稻、谷子、玉米、大豆、绿豆、豇豆、豌豆、高梁、黍、红薯、土豆、芋头、棉花、大麻、萱麻等,还有各类蔬菜、瓜果、药材等.在这里,我们沿着节令的生产过程,通过对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介绍,以展现南阳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风俗.
在民间,耕地的方式依据耕地的自然状况以及农民的家庭条件不同,可分为犁耕、耦耕、刨耕等.
待土地耕过之后,还要碎土、整平和保墒,为播种做准备.在南阳民间,碎土用耙,所用之耙一般为方耙.它始于东汉末年,原为“一”字形耙,即在一根横木上安装9根齿,再装上辕而成.南北朝时改为人字形钉齿耙,宋代时改为长方形钉齿耙,延用至今.长方形钉齿耙长7尺,宽3尺.7尺长的两条耙方称为桯,桯上各凿方孔一排,孔中装置铁制耙齿.用牛力拉牵,耙与牛连接的用具与犁相同.操作时,“掌鞭”立在耙上,一手执鞭驱使牛,一手拉套绳左右方向,其口令与犁地时相同.随着耙向前运动,“掌鞭”要有节奏地抬动左右脚,使耙均匀地左右晃动,呈波浪状前进,以求碎土精细.
地耙过之后,用耢进行平整和保墒.保墒对于庄稼具有重要意义.南阳民间有谚曰:“抢墒种秋,有苗能收.”南阳民间的耢就是一个去掉了耙齿的耙,俗称“耙方”.农家里手耢过的地,呈均匀波浪纹样,十分美观.
播种小麦多用“耧”,山地因地块小或不规则,多用手撒播.耧,由耧腿、耧斗、耧杆、扶手、拖板等部件构成,铁制,亦可木制.操作时,先定耧门,由牛或人在前牵拉,行走要快慢均匀,方向笔直;一人扶耧,边行边摇,使下种匀称.在寒露到立冬这段播种季节里,在那平整如画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远远近近,来来往往,耧铃叮当,呼应唱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泥土芳香,使人在这种淳朴的乡情乡俗前流连忘返.在山区小块耕地,多用手播种或用瓠种.所谓瓠种者,乃取大葫芦一个,两头凿空,中贯木棍,一端手执为柄,一端中空为嘴以泻种,再于上方开孔为注种的门.播种时,置麦种于葫芦中,一手执柄,一手挥短棍敲打葫芦,沿垄沟边行边播,使种子成一线播在垄沟里.其操作之法,甚为有趣,精于此道者,行走之有章法,敲打之有节奏,动作之循规蹈矩,令人叹为观止.
小麦播种时节,南阳民间有谣谚曰:“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立冬到小雪,种麦嫌晚些.”及时抢种,对农民而言,尤为重要.
麦田管理活动亦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关键一环,尤以春季为最重要.
初春,地表土刚刚解冻,此时要进行划麦.所谓划麦,就是用二齿或三齿铁钯,沿着麦垄拉一遍.划麦的目的,在于松土,增加地温和保墒.随着气温升高,不仅田间土层彻底解冻,而且杂草也开始萌生,此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锄麦.锄麦的工具,南阳民间多用板锄,在山区,也有使用三齿锄和小挠子的.小挠子乃是一种手锄,柄长尺许,锄麦时蹲在田间禾垄中,垄间株间杂草尽可剔除,属于锄麦当中的精细活.南阳民间十分重视麦田管理,有谚语曰:“秋收一张锄,麦收一盘耧.”“谷锄三遍很少糠,麦锄三遍两头光(谓籽粒饱满).”由此观之,勤管理对于麦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南阳民间素有“春雨贵似油”的谚语,意指春雨的可贵.由春到夏,小麦生长的重要环节,如泛青、起身、拔节、挑旗、扬花、灌浆等,若遇天旱,就要抗旱浇麦.浇麦的工具,在抽水机普及之前,先后流行用辘轳、翻车、水车、戽斗等.水车分链斗水车和解放式水车两种,链斗式水车始于唐代,即利用大水轮索链上装设的竹筒提水,用畜力拉动.近代被用于菜园井上,延用至20世纪50年代.解放式水车,呈钢铁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日浇地2~3亩.
割麦的季节,南阳一般在立春后的百日前后,农谚曰:“打春一百,拿镰割麦.”南北部、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相差1周左右.因为在传统的收麦季节,农民多用镰刀收麦,故民间称麦收开始为“开镰”.南阳有谚语曰,“麦熟一晌”,言指麦熟极快.麦季正值是雨季,此时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为了使麦收不落在雨中,麦收工作十分紧张,男女老少都加入火热的麦季抢收工作中,有道是,“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楼”.抢收期间,人们往往天不明便下地,一直干到小半夜.“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时早饭与午饭一般都由儿童或妇女挑往田间,此俗称“送饭”.麦收季节主要是与天公争时间,争天时是要赶紧腾茬种秋作物,跟下雨争时间是避免把麦收在雨中,以防小麦出芽,影响麦子质量.所以,在南阳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谚语:“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可见雨水在农历5月里显得多么的多余.
当麦被割倒后,须趁其软润时打捆.前面打捆,后面运输.跟随拉麦车进田间的,还有一支拾麦穗的队伍,其行为在民间称为“复收”.“复收”就是再收获一遍的意思.此类人群一般由妇女和儿童组成.这种复收的风俗,不仅使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颗粒归仓,而且还锻炼了儿童的劳动意志.
经过打场、扬场,麦子归仓后,农民吊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然后,将打场剩下的麦秸垛成一个活像大馒头的麦秸垛.麦秸可作牛、驴、马等牲畜一冬一春的饲料.垛成后,用麦秸在顶上扎一个脊,像苫房子一样苫上麦草,使它遇风不散,下雨不漏.或者将垛制作成圆形,底儿小,向上张开来,垛顶亦垛成圆形,活像一个个大陀螺,煞是可爱.
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兴起了机械化,传统的人工收割,被机械化收割所取代.
收季节南阳俗称三夏大忙,夏收、夏打、夏种同时进行,可谓十分紧张.夏天气温高,农作物生长快,所以南阳民间素有“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的农谚.腾出来的麦茬地在南阳多种玉米、绿豆、大豆和花生.玉米播种,为了争时抢种,多不耕地,用点种或牛拉犁“穿沟子”的方式播种.当玉米苗刚露尖尖角时,便需锄地,锄地用板锄或镢头.头遍锄地,其主要目的是清除割麦时留下的麦茬,为玉米扎根创造条件,因此,锄的时候扎锄要深.锄过头遍后,以后再锄,其主要目的是清除杂草,故要浅锄,以保护玉米的根须不受伤害.对此,南阳民间有谚语曰:“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它很形象地总结了锄小秋作物的要领.旱天锄地,可松土保墒,涝时锄地,利于水分蒸发.
锄过三遍后,开始定苗,每穴留下一株健壮的,余则剔除.定苗完毕,追施一次肥,旧时多追农家肥,现在多追化肥.山区草多,多追施沤草而成的“草绿肥”.玉米长至齐腰深,伏天来临,雨量大增,此时用犁中耕垄沟,壅土培根,既压埋玉米根部杂草,又利于大雨时排水.至此田间管理告一段落,以后不再锄地,俗称“挂锄”,此时雨水越充沛越好,一来利于庄稼生长,二来农民正好趁雨天不宜外出在家里歇息一番,休养一下因三夏大忙而疲惫的身体,或者搞一点小型副业.
冬季,是人们最清闲的季节,主要的农活就是进行麦田管理,整治土地.
南阳日常生活中,亦有许多禁忌,其中无论是属于信仰的,还是属于感情道德的,对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吃饭时不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他人家里,抑或是在公共食堂、饭店,不仅忌讳用筷子敲饭碗,而且忌讳用手紧紧地攥着饭碗,因为这是讨饭人常显现的举动.为他人盛饭,忌讳将筷子直插或交叉插在饭食上,这样容易使人联想到供奉死人的放法.不能从窗口或门槛里向外或向内递食物,据说吃了这样递过来的食物有得噎食病之虞.“送客饺子迎客面”,不能在客人进门的第一顿饭就吃饺子,否则就意味着客人不受欢迎.客人食用饭菜时,不可随意移动座位.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即有“坐不移樽”的记述.
民间对于鸡、乌鸦、猫头鹰、老鼠、蛇等的禁忌,是远古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在民俗中的遗存.这些动物在远古时期都曾因充当过原始人的祖先或保护神而受到先民无休止的崇拜,禁忌也就随之而滋生了.
在原始民族里,对图腾禁忌之破坏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全族的人都将参与报复,就像处置一件对全族都有危险或威胁的事情一样.法国学者雷诺在对图腾禁忌进行归纳时更强调指出,不准杀害或食用图腾,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杀害图腾时,则一定要举行请求宽恕的仪式,同时制造各种不同的技巧和借口来试图减轻破坏此禁忌后可能遭受到的报复;在图腾部落内部的人们常深信他们与图腾是同源,若图腾因意外而死时,必须一如族人死亡那样举行哀悼和埋葬.图腾具有警告和领导其部落的作用,能够赐福,也能够降灾,所以必须万分尊敬并禁忌.鸡、雉(野鸡)在古代是民众崇拜祭祀的对象.南阳民间在杀鸡吃其肉前,若是回民,则要求阿訇诵经之后宰杀;若是汉民,则常常在磨刀霍霍向鸡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道:“鸡呀鸡呀你别怪,你是俺家一道菜”,以此为借口来减轻杀食祖先图腾崇拜的心理负担,以求内心的平衡.雌鸡如果司晨打鸣,则极为不祥.《尚书·牧誓》曾作过这样的记载: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意为若雌鸡在清晨打鸣,家里将会死人.人们还相信,公鸡若打鸣过早,亦凶不吉.综上所述可见,由鸡雉崇拜,衍生了对鸡的禁忌.
乌鸦在南阳民间也被视为不祥之鸟.由于它通体漆黑,有如丧服,又加之其音质如同木匠以锯解木,喜食腐物,故而被世人视为不祥之物.自古以来,乌鸦都备受世人厌恶.南阳民间坚信,若早晨起床后听到乌鸦之鸣则为不吉,若乌鸦绕屋飞行,则此宅主凶.“有灾乌鸦叫”.南阳民众对此深信不疑.
猫头鹰,古书上称其为鸱号鸟,南阳民间称其为夜猫子.因其叫声凄厉,曾被古人称为“恶声之鸟”,它的出现预示着不祥,“夜猫子进宅,无凶不来”,南阳民间如是说.在民间,猫头鹰一直是不祥的化身.《史记·贾生列传》载,一只猫头鹰飞入贾谊的屋子里,贾打开占书一查,书上说这种鸟飞来,预示着主人即将亡去.猫头鹰昼伏夜出,栖息于荒岗乱坟间,叫声刺耳怪异,世人觉得它与心目中的鬼的生活习性相同,所以深恶之,生活中十分禁忌它的出现.
在南阳,对于养蚕亦有许多禁忌,如养蚕者禁忌死及其谐音,故而蚕屎不能称为“屎”,而唤其“蚕沙”,戴孝人不能进入蚕房.忌说蚕长,而要称做蚕高.出蚕后在蚕室方向忌讳动土,蚕室内禁忌睡觉,这是惟恐蚕懒不作茧.
原始的动物崇拜的复杂多样性,导致了目前民间动物禁忌的多样性,除了上述几种动物禁忌之外,在南阳民间,还广泛地存在着马、羊、牛、鱼、狗、猫等等的动物禁忌.原始动物图腾崇拜在民众意识中的留存,导致了人的潜意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动物的某些行为联系在一起,视动物的某些正常和异常现象为自己某种宿命的兆示,这便是人们对动物禁忌产生的思想认识基础.在这种思想认识之上,又加上人类意识深处的鬼神观念的作用,人们无法排除灵魂中对动物的某些畏惧成分,对动物的禁忌便由此而产生.人们企图用禁忌的形式来表达对动物的崇拜,以此调节与它们的关系.这种对动物的禁忌民俗,在鬼神等超自然观念未被彻底消除之前,恐怕不会很快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它必将代代繁衍下去,在以后的历史流变中,吐故纳新,获得一些新的质料和内容.
对枝繁叶茂的大树、古树,南阳民间常常认为是仙家的藏身之所,对此有许多禁忌.至于桃、柏、槐等树种更被视为神树,丝毫不能亵渎.对这些大树,一不能污言秽语相加,二不能砍伐.因为南阳民众朴素地认为,树龄一旦久远,不仅树上住有仙家(鬼神),而且自身亦会成精,任何猥亵性的举动便会有冒犯神灵之嫌.更有许多传说,说得活灵活现,言某县某乡某村为某事急需木材若干,打起了古树的主意,在砍伐时锯得树木流血,而且树倒之时就是参与砍伐的各色人等魂丧九泉之日,遭到了恶报等等.此类传说,不仅见于民众口头流传,而且也广见于古代典籍文献:“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晏子春秋》)以政令的形式杜绝砍伐,其缘由乃出自景公之爱槐.爱者,崇拜之谓也.若某人一意孤行,待树以不仁,则“伤之者死”.曹操,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命便丧于此.“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后汉书·五行志》)树与人同,乃血肉之躯,有知觉和意识,曹操要建宫殿,伐之,不仅流了许多血,而且其命亦被树妨死.曹操在树精面前尚且如此,何况凡人乎?故而世人多不愿向百年老树举刀.正因为树木与鬼神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民间自汉代始,在坟地种植一些树木如松、柏、银杏、桂等以安慰亡灵.在对树种的选择及种植处所上,亦有禁忌.南阳民间除了忌讳在墓地种植棕树等树种外,还有“前不栽桑,后不插柳,院子里不栽鬼拍手(小叶杨树)”的禁忌.棕与终、桑与丧音近,墓地种棕为墓地种终,门前栽桑即为门前栽丧,声音难听,故忌之.鬼拍手又名小叶杨,遇风时啪啪作响,如同有人拍手.若天气阴霾沉重,听起来更觉nfaa3h耍故常为陵园墓地树种,种在院中则深为人们所忌讳.
在树木的使用上南阳民间也有很多禁忌.南阳民间素有厚生重死的传统.生,源自生命的孕育;死,终于墓穴棺椁的营造.所以,在人生两极,民间于用木上有许多讲究.生命的孕育始于青年男女的结合.在婚嫁家具的制作上,南阳民间多用楝木、椿木,此类木材系本地所产,木纹美观,强度及性能近似香樟,耐磨擦不怕虫蛀,材质细密均匀,易加工耐使用,物美价廉,深受民间普通人家适龄青年的欢迎,常用成习.在用此类木材制作婚嫁家具时,民众赋予了它优美而富想像力的说词,词曰:
楝木床(梆),椿木腿,先领(即生育)小伙子(即男孩子)后领女儿(即女孩子).
有儿有女,美满家庭之相也.除此之外,柞木、楸木、桐木等也可用来当做制家具的材料.它们以具有胀缩性小,不易翘曲开裂的优越性而在家具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楠木、红木,材色黄褐略带浅绿,木纹斜行,富光泽,木质稠密,能耐久,具香气,虽为家具的上乘材料,但因价高而不能受到一般普通家庭的青睐.榆木虽然材质优良,纹理细致,坚硬耐用,本为制作家具和棺木的上好材料,但终因其条理不顺,木质顽硬而受到南阳民间的摒弃.在南阳民间有“榆木疙瘩不开窍”一俗语存焉,故而世人惟恐下辈人不聪明不知理,心理深处拒斥用该木种制作的结婚家具或棺材.况且,榆木之叶皮可以食用,味微甘滑,易遭虫蛀,民间对榆木的禁忌便更易理解了.
民间的讳饰多以汉族为主导,回、蒙、苗等少数民族则仿效于汉族,故而在南阳民间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统一的讳饰文化圈,在这一文化圈中,其禁忌主要表现在服饰的颜色、款式、穿戴及放置的位置等几个方面.
对颜色的区分多从其赋予的象征意义入手,而不大重视颜色本身所固有的审美学意义.在民众心目中,多以红、黑为正色,象征着吉祥和庄严,而黄、紫二色为贵色,白、黑二色为凶色,绿色是人们心目中的贱色.黑色的情形有些复杂,它与红色在某种象征意义上发生了一些重合现象.正是这些明确的象征意义存在,所以在讳饰方面,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教化记录,《礼记·曲礼》曰:“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因为《礼记·郊特牲》中曰:“素服,以送终也.”这就是说,从远古时期,只要父母健在,子女就不得不忌讳白衣白帽,因为只有丧服是纯素的.这一忌讳,一直相沿至今,凡民间有丧事者,仍以着白色孝服,佩戴黑纱、白花为哀.因为只有在丧礼仪式上才穿白色服饰.旧时的婚服以及婚嫁家具多以黑(青)色为主色调.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素色讳饰曾一度中断,那时从皇帝到平民,平时均可穿白衣戴白帽.白色由于其独特的审美意义而备受世人喜爱,在南阳民间“要想俏,一身孝”的谚语广为流传.这句谚语从深层揭示了白色受人欢迎的原由.只是在喜庆之日,如婚年寿节,民间才忌白尚红.到了宋代,南阳民间又掀起了一股厌白之风,再加上官方舆论的支持,此风所及,摧枯拉朽,涤荡了流传数百年的尚素之习.不说白色帽子,就是素色凉衫,亦大受排斥,“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礼部待郎王曮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于是禁服白衫.……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矣”.(《宋史·舆服志》)“臣工召对,引见,皆服天青衫、蓝袍,杂色袍悉在禁止之列,羊皮亦不得服,恶其色白,近丧服也.”(《清稗类钞》)宋代以后,以官方制度的方式将白色定为凶色,民间讳白之风渐炽.此风遍及中原,宛地亦不能幸免.清代以降,随着海外洋服及西方审美观念的不断渗入,忌白之习有一定程度之消解,在服饰上并不尽忌白色,例如,衬衫,以白色居多.时至今日,连婚礼庆典等以祥和为基调的场合,也多有白色礼服婚纱出现,这表明中国的开放和与国际欣赏习惯的接轨,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志.
绿色头巾、绿色帽子亦为南阳民间所忌讳,元、明、清、民国初年只有娼妓、优伶等所谓“贱业”中人才以绿色为服饰.据《中国娼妓史》记载,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曰着绿头巾为龟头.乐户妻女大半为妓,故又叫开设妓院以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戴绿帽子”.明代更从制度上对上述情形加以规定,在郎英所著《七类修稿》中有这样的记述:“……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今乐人,朝制以碧绿之巾裹头……”比郎英稍晚的何孟春在《馀冬序录》中也写道:“教访司伶人制,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由此可知,在明代,不仅乐人、伶人这些操贱业者戴绿头巾,而且人妻若有淫时别人亦称其夫服绿头巾.着绿头巾者乃指其为下贱坯子.到了清季嘉庆时,“优伶皆用青色倭缎、漳绒等绿衣边,认为美饰,如古深衣”(《清稗类钞》).下贱之人穿着卑贱之色,不察其辱,反以为美,体现出贱民本性.清人翟灏在《通俗篇·直语补证》中说:“娼妓有不隶于官,家居卖奸者,谓之土妓.俗谓之私窠子,又以妻之外淫者,视其夫为乌龟……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妻子不贞,偷奸卖淫,按照当时制度,给其夫戴绿头巾以示羞辱,世人视其夫为乌龟.民间以妻子在外淫乱的丈夫们为乌龟,盖是因为乌龟不能性交,而雄龟只能纵惯雌龟在外与蛇乱交的缘故.
戴绿巾是身份卑微的标志,始于汉.汉时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叫做“冕”,而一般平民百姓不戴冠,改用布包头,称为巾.巾的颜色大都无妨,只有白绿两色的巾是要避讳的,头戴白巾在汉代是官吏被罢免为民或是在官府里趋奉的杂役的标志,杂役中那些卑贱的执事者如厨子之流只配戴绿帻.帻乃巾的一种.应劭《汉官仪》:“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汉书·东方朔传》记述有这样一则趣事:汉武帝某日突然驾临其姑母馆陶公主府.馆陶公主虽然已是50多岁的半老徐娘,韶华早逝,皮枯珠黄,但丈夫死后仍想再嫁给年轻家奴董偃.为得到皇帝恩准,馆陶公主把董偃打扮成执役者模样,头戴绿头巾,到武帝前跪伏请罪.由此可见绿头巾与卑贱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难怪南阳民间向来鄙视戴绿头巾的男子.骂下贱无行之人是绿头乌龟,其解盖出于此.此俗千古一线,流传至今.正由于这个原因,南阳民间忌讳穿着青衣绿衣,惟恐自己与贱业、贱民同路,尤忌戴绿头巾绿帽子,在此基础之上引发开来,“绿帽子”成了南阳民间骂人的话语,它是妻子在外与人淫乱的标志,南阳男人甚为讳之.
在穿方面忌讳短小.由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观念的影响,千百年来,民间服饰款式方面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禁忌习俗.衣服尤其是上衣,扣子的数量以单数为吉祥,因为民间有“四六不成材”的俗谚流布,忌讳衣服的扭扣为双数,认为扣子的数量为双数会影响到人的事业成功.为死人做寿衣,要尽可能地宽大、厚重,将手、脚全部包裹覆盖,忌讳袖短露手和裤短露足,因为民间认为,如果孝衣露出手足,将妨及儿孙将来衣不遮体,生活困顿.忌讳反穿纙〗裙,因为民间只有死者穿寿衣之前才先由孝男反穿,然后脱下正穿在死者身上.妇女改嫁才反穿纙裙,平时若男女反穿衣服,是不吉祥的.邓州民间有谚语曰:“反穿纙裙,另嫁男人.”女子反穿裙裾,意味着暗中加害男人.忌讳衣服的下摆有毛边,民间认为那是丧服的样式.反戴帽子也是凶相,故民间亦忌讳之.熊伯龙在《无何集》中说:“毋反悬冠,有似死人服.”因为旧时在山区的一些农村,流行人死后反戴帽子的习俗(明嘉靖《南阳府志》卷五.),故反戴帽子者被视为不吉而忌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