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管理/文化
联想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认识
联想对企业管理与文化的认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复盘逐步总结出来的,并在IT、投资、房地产等诸多领域得到验证。
联想的管理和文化积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联想能够持续发展并不断制造卓越企业的重要基础。
联想企业管理屋顶图
联想的管理理论体系可精炼为下图所示的“屋顶图”模型,联想在多个领域的成功表明,企业既要切实掌握行业规律,更要夯实管理基础。“屋顶图”模型的价值在于为联想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简明有效的思考框架,让企业在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把握住管理能力提升的方向。
屋顶部分:代表企业运作层面的管理,具有行业和企业个性,各有不同。要做好企业,得深刻研究本行业的规律。
地基部分:代表企业基础层面的管理,具有共性和普适性,是联想基业常青的根本所在。
联想公司经营管理战略是什么
从l1名员工、20万元人民币贷款起家,历经10余年时间,联想公司不仅享誉中国市场,而且还走出国门,成为—个年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拥有20多个海外分公司、累计盈利近亿元的跨国横向经营计算机集团,这在计算机发展起步晚,相关产业落后的我国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一体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一种潮流,分析联想公司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正在或打算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想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科技开发企业,成立于1984年 l1月,主要从事计算机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跨国经营始于1988年,最初只是在香港设立了分部,到1991年,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公司,除了包括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两大部分外,还在美国的洛杉矾、费城,加拿大的多伦多,德国的柏林、德斯多夫,澳大利亚的悉尼,新加坡以及中国国内设有24个分公司,年度经营额达10亿元人民币,累计盈利超过8000万元。联想公司的跨国经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正确的跨国经营策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联想公司以中国科学院为后盾,有着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这是其主要长处;但在计算机国际市场营销方面,联想公司既缺“硬件”海外销售渠道和关系,又缺“软件”国际营销经验和优秀的国际营销人才,所以这无疑是其薄弱环节。为了扬“技术”之长,避“国际营销”之短,联想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并不是贸然投资创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关系,而是在香港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于1988年初,建立了一个合资经营的计算机销售公司香港联想电脑公司。
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都不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联想公司选择这两家作为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已形成的技术优势,而不会受制于人;同时,两家合作伙伴的优势,又可以弥补联想公司自己的不足:中国技术转让公司是中国银行、华润集团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等几家大公司投资经营的,有财政实力和信誉,可以保证合资公司得到贷款。香港导远公司是由几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创办的,其资本并不雄厚,技术开发实力也不能与联想公司相比,但这家公司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它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计算机销售的经验,熟悉海外市场,有一定的渠道和关系。这样,香港导远公司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联想公司“国际营销”的短处,再加上中国技术转让公司的资金支持,使得三方各出资30万港元创办的、以海外贸易为主的香港联想电脑公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该合资公司开办当年,营业额就达到1.2亿港元,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还拿出100万港元购买了香港一家有生产能力的Quantum公司,为香港联想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产品建立了一个基地。
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
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
企业跨国经营,实际也是企业的价值链在地理上的拓展。价值键的地理布局,即决定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内,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外,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跨国经营的业绩。联想公司根据计算机产业的价值链构成特点以及大陆和香港的经营环境特点,采取了“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一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
所谓“两头在外”,是指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最上游环节和最下游环节(如图l),即产品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设置在香港联想。香港作为一个世界转口中心,同大陆相比,市场更为完善也更为国际化,信息渠道也更为畅通,将产品研制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放在香港,使得联想公司的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了解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进展,从而缩短公司产品的开发周期,使公司的计算机产品可以紧跟国际潮流。
“中间在内”,则是指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即计算机产品的批量生产环节放在大陆如深圳等地的生产基地进行。大陆的劳动力成本、房地产价格都远低于香港,将生产环节放在大陆,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联想公司除厂自己在深圳等地投资建设批量生产工厂外,还同国内其他厂家发展委托加工的合作关系,这样既避免了大量投资与基建,又能在订货量增大时保证供应。
三、“田忌赛马,以上对下”
正确的产品定位
自1988年底买下香港 Quantum公司后,联想计算机公司就利用Quantum的厂房设备着手搞产品开发。
此时香港联想虽然已取得厂较大的成功,但是,同当时国际市场上已有的大型计算机生产厂商,如 I B M、COMPAQ、 AST等相比,联想公司无论是在技术、资金实力还是品牌声誉上都相去甚远,为此,公司决定避开这些实力强劲的厂商,而以台湾、香港的厂商作为竞争对手,采取所谓“固忌赛马,以上对下”的策略,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档次较低的国际通用产品。
联想公司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作为后盾,拥有40多名高级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因此,在技术实力上同众多的港台厂商比,可以说是一匹名副其实的“上等马”。但在产品定位上,联想公司却以“下等马”自居,选择了档次较低的国际通用产品为开发目标:在产品技术层次上,选择技术层次较低,但应用面广、市场大、易于商品化的微型机产品,而不是搞大型机、小型机等高层次产品;在微机机型上,先选择微机产品中的低档机型286,而不是先搞高档机型;在产品形式上,从开发板级产品入手,而不是一开始就开发整机。这种以“上马对下马”的策略,确保了联想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使得联想公司在与港台厂商的竞争中“游刃有余”,为公司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放长线,钓大鱼”
高质低价的销售策略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到微机领域,使得微机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微机的生产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两方面因素造成微机厂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以品牌为重。联想公司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且获得发展,没有品牌支持是不可能的。为此,公司决定“放长线,钓大鱼”,采取“高质低价”的销售策略,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创立自己的牌誉。
本着“以上对下”的策略,联想公司在产品开发上首先选择了286机型,在开发和生产联想286产品时,联想公司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严格要求采购、制造及外加工每一个环节,使其产品质量在同类286产品中雄居上乘。由于严格的质量要求,以及采用高档的元器件,使得公司产品的成本超过了台湾和香港的厂商。但公司并没有因此将产品的价位定得很高,而是采取了低价策略,每件产品比香港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低 l一2美元。这种“高质低价”策略在实施之初,使联想公司蒙受了较大的损失,公司每月销售8000块板,不但不能盈利,还要亏损 l万多美元,连续几个月,共赔了近10万美元。这些亏损由香港联想公司的贸易盈利来弥补。然而,由于286产品的市场寿命期很短,这种亏损的态势并没有持续很久,而联想公司却因此创立了自己的声誉,吸引了一大批忠诚的用户。当286产品逐渐被淘汰,联想公司推出了自己中高档的386和486微机,凭借已创立的良好品牌形象,联想公司产品的销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香港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经对记者透露,该公司生产出口的主机板和显示卡1993年达到500万块,居世界第三位,因此而获得的丰厚利润也很快弥补了早先低价销售286微机的亏损。总之,正确的经营策略是联想公司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国其他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时,应汲取联想公司的经验,立足长远,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在投资方式上,资金实力不足时,应以合资经营为主;采取合资经营时,应认清自身的优劣势,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做到既不受制于人,又能取长补短;应做好价值链的合理布局;应掌握竞争对手之所在、之所为,采取合适的竞争战略;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力争创立自己的品牌等。
联想集团现在的管理方式
快船·大船·舰队
平底快船
从1984年到1987年,联想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平底快船”模式。这一时期,联想组织架构比较简单,设有经理室、技术开发部、工程部、办公室、财务部和业务部等,所有的部门都由总经理直接指挥,权力高度集中,没有层级,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这种管理模式能够维持组织的灵活性和快速决策,还有利于资金批量投放、快速回笼。
“平底快船”结构是针对联想当时公司规模小、产品少、资金少、人员少和经营额小的特点而形成的,这种模式能保证各部门和员工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领导也有能力和精力对为数不多的下级实施监督和控制。实践证明,“平底快船”结构适应了当时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促进了联想的发展。
大船结构1988
年,联想通过几年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积累了上千万的自有资金和上亿元的营业额,人员和产品都大幅度增加。而它原来的“平底快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了,并产生了很大的弊端。于是柳传志提出了“大船结构”的管理模式,将权力收归集团,这也是联想集团的第一次组织结构大调整,为企业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大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即围绕公司开发、生产、经营三大主体,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个供货系统、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资金统一调动管理;各“船舱”即各专业部门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制。这种管理,任务明确,流水作业,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大船结构”的优点在于,企业一旦形成坚强有力的整体,就能产生“1+1>2”的总体效益。这种结构使联想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声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信任,也帮助其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技术的前沿产品。同时也增强了它开拓市场的能力、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联想人对“大船结构”模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因“大船结构”而形成的“大船思想”已扩展到联想的企业发展战略、海外战略上,并逐步延伸到企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成为了企业的主导思想,成为联想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舰队模式
柳传志的“大船结构”强调了中央集权,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小船”的发展,导致一些员工没有了以前的积极性。
1993年,联想第一次没有完成既定的销售任务,随之而来的是外部环境也变得异常严峻,国外品牌大量抢占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思想与快速发展的公司业务产生了矛盾,不仅不协调,反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大船”笨重的问题,柳传志开始尝试和实行事业部体制,逐渐形成集权和分权相结的“舰队模式”。
柳传志在“大船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舰队模式”,是联想的第三个管理阶段。这种管理模式在释放各条“小船”的同时又用统一的财务将他们“绑”成一支舰队。在1994年3月19日,联想成立了微机事业部,联想电脑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全部环节都统一由事业部自行管理,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从此,联想的管理思想也由“大船”转变为“舰队”,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舰队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发展和强大了“大船结构”提出的整体作战的企业利益要求,而且还加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此后,联想的销量迅速增长,达到了“通过加强管理来促进业务的发展,业务的发展又反过来刺激管理需求”的目的。联想进入了连续4年销量和利润保持100%以上增长的高峰期。联想的舰队管理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