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记忆的心象联想
心象联想不是把物件简单的视觉化,经过心象联想加工过的心象,并不是头脑中的一张张的图片,而是一系列的快速闪现的场景,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心象联想的目的,训练程式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心象联想的目的,训练程式和注意事项
它虽然在人脑中表现出形象的特征,但实质上是依靠心象联想加工成的,一段高度浓缩的情景画面。进行心象训练的目的,在于快速呈现联想后的场景,实现高速的联想转换。我们在进行心象联想时心象越奇特、生动,心象呈现的就会越清晰。心象越与自己关系密切,就越有利于联想和回忆。没有办法用自己熟悉的东西联想,可以把你自己的感觉叠加在心象上面。
做了心象后可以自己想一次,看看能不能回忆出关键词,会不会有遗漏。对不能快速回忆、容易遗漏的内容,要更换这个心象,用更加奇特的心象来替换掉。不能快速回忆的原因是你心象做得不够好,选择的属性不容易浮现。所以要换属性,换其他方向来浮现,换一种更好的浮现方法。如果你觉得将词语直接浮现心象比较困难,可以采用绘画法,用粗略的线条使词语变成一幅幅影象,再在脑海中浮现心象。能够浮现心象时,一定要直接将词语在大脑中浮现心象。
进行心象联想,要注意如下事项:
1、以心象进行联想,绝不要以词语进行联想
2、联想要尽量奇特化、动态化,逼真可见
3、联想的内容要有你自己的参与
心象联想的程式是:
1、浮现单个词语的心象;
2、根据前后文的词语,确定具体的心象动作
3、强化两个词汇心象间的连线部分;
4、对浮现的心象之间进行合理的过渡和转换;
5、通过联想完整的浮现,一段高度浓缩的情景画面。
心象的连线要特别注意词汇心象之间的转变,要特别浮现这个转换的过程,强化心象之间的连线和过渡。对不容易的记住的东西,要主动的用心象使之奇特起来。不是每一个心象连线都需要奇特化,很多是不需要奇特的,在一个场景中只需要部分是奇特的就可以了。
比如:黄牛——白菜——火车
这个记忆的时候,可以直接想黄牛嘴巴上叼个白菜,拉着火车跑。白菜在这个心象故事中,就不需要特别的强化,如果对这个白菜记不住,才需要特别处理。不然就是一个普通的白菜就可以了。
记忆的分类有哪些,联想记忆作家对应作品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认为是经验的保持,有时在保持中还经历了一个积极的创造性过程。记忆其实有两个含义:记和忆,记住经历过的事情,并在需要的时候回忆出来。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认知再认这三个环节,是资讯的接收—编码—贮存—提取的过程。
记忆和大脑的认知感官是一样的,根据感官的不同,也有相应的记忆型别,一般是五感,还有这些感觉的综合记忆。
1视觉记忆我们眼睛看到的
2听觉记忆我们耳朵听到的
3嗅觉记忆我们鼻子闻到的
4味觉记忆我们舌头尝到的
5触觉记忆我们身体手接触控到的
6平衡觉记忆如骑车走独木桥等
7视听觉结合记忆如读书看电视等
8视听触觉结合记忆如做手工玩游戏等
9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记忆如做手工玩游戏等
按记忆的材料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划分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性记忆,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 1-2秒钟,人们往往感觉不到。
大脑对此类资讯不做加工和重复,1-2钟以后就消失,遗忘后不能恢复。
比如走在路上,随便的看到一个陌生人,或者随便看到的一个广告牌等。
2短时记忆也叫操作记忆,保持时间大于 1秒但不超过 2分钟
常和一定的操作动作相联络,操作结束,准确的记忆内容也就消失。
比如打电话的时候,人家给你报一个号码,按完号码开始打电话的时候,基本就忘记了。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重要的资讯,往往都是这样的瞬时记忆,逍遥右脑认为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大脑的记忆负担。边记边忘的短时记忆是一种正常现象,能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
3长时记忆超过一二分钟甚至终生
保持时间大于一二分钟,通常能保持较长时间,有的可终生不忘。
大脑对此类资讯进行了储存前的主动、积极加工,形成的痕迹大都是结构的、深刻的、牢固的,保持时间较长,遗忘后大都能回想起来。同一内容经过反复记忆,可以延长记忆时间,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我们学习记忆方法的目的,就是把有用的知识全部转为长期记忆,在大脑中永久的储存。一般这类记忆都需要主观的加工,和你熟悉的东西联络起来,用心像联想来帮助记忆,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随时存取。
记忆方法是一种辅助记忆的手段,是一种快速记忆的方法,就是用专门设计好的一套模式,通过训练达到没有练过的人做不过到的效果。逍遥右脑记忆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我们的记忆材料转化为影象进行记忆,这能够把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过目不忘的影象记忆能力充分调动出来。
1、逍遥右脑记忆方法的核心理论基础
1利用右脑影象记忆比左脑文字数字记忆效率高的优势
2利用五感视听闻味触进行有效的心像化转换
3编码:把陌生资讯尽量熟悉化,熟练化,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
主要是用心像来快速储存,心像浮现的速度快、包含的内容多。然后用联想把这些心像串联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的去记忆了。联想法不仅仅适合记忆一组随机的词汇,还可以直接运用在学习上,用来记忆概念、要点、简答题、作家对应作品等。
如:作家和对应作品的联想
《买炭翁》——白居易
可以联想为:卖炭的老翁,拿着一个白色的锯子,很容易就把木炭锯下来了
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背影》
可以联想为:朱自清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在绿色的荷塘边看月亮,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了自己的背影。
联想的心像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要有空间感,而不是一幅幅的图画。你可以在故事通顺的基础上,让故事中的情景更奇特夸张些,赋以更多的色彩、声音、动作,让情节更加激烈、动感些。把每个浮现的心像当成电影中的角色,最好是与你自己有关联的,你自己要作为一个导演,甚至你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这让你的记忆更深刻。
“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这是《三块广告牌》想表达的吗
上周看电影的时候,有段不愉快的插曲:进场时电影已经开演,位置被人占了。本来想将就坐旁边空位,等到空位的主人也进场了,只能选择坐更偏的地方或者要回原本的位置。
去协商换位置,对方轻飘飘的甩了句“就凑合坐那吧”,我心中的怒火顿时燃起,用高八度的声音说“专门花钱买的位置,凭什么要凑合?!”
这种愤愤不平的心态,还真挺适合当时在看的电影:《三块广告牌》,一个维护权益的外表下暗藏深意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偏僻的美国密苏里州的小镇上,Mildred Hayes的女儿Angela在深夜外出时惨遭奸杀,一晃七个月案件迟迟未能告破。Mildred租下高速公路旁边的三块广告牌,控诉警方办事不力,矛头直指警长Willoughby。
Willoughby在小镇工作多年,即便患了胰腺癌只剩几个月的寿命仍然坚持工作,深受民众的爱戴。Midred的行为马上招致了一片反对声。
Mildred才不会因为闲言碎语改变主意,一通比喻论证就把来规劝她的神父骂走了。镇上的牙医想借她来看牙的机会给她点颜色瞧瞧,她直接把牙医的手指盖钻了个洞。
Mildred的目标很明确。“越是把一个案件公之于众,这个案件被侦破的可能性越大。”她一心想把事情闹大,目标明确,反应敏捷,执行力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捍卫的利益,我也没觉得她这么做有什么道德上的问题。当我猜测她要保持女战士的形象直至片尾时,却发现了她的隐痛。
原来,女儿Angela被杀当天,曾经试图向她借车,被她以说话语气不好为由拒绝了。当Angela一怒之下喊出“我希望我走在路上被强奸“时,她毫不示弱的回怼“那我也希望如此”。女儿的遗言和死法惊人的巧合,让Mildred产生了强大的内疚感,如果当时借车给女儿,也许她现在还活着。
我理解这种内疚感。我也曾经犯过让自己悔不当初的错误,想要弥补却覆水难收。整宿整宿的失眠,就连翻手机的备忘录都不敢翻到那个日子之前的记录。不断放大审视自己的错误,让我觉得在那之前的生活全是美好,是我自己亲手把生活变成了炼狱。
对人来说,这种对生活的挫败感和自我否定是种极大的消耗。精神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老弗洛伊德的女儿)在1934年的《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念:我们会本能的通过一系列防御性行为来保护自我(我们对自身所期望的样子)。
转移(Displacement)是众多防御性行为中的一种,指的是当愤怒的情绪受到了压抑,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替罪羊身上。春节前在南昌地铁上,一位年轻妈妈对弄丢车票的儿子大声叫骂。5块钱虽然不多,但对于这位一个月只赚900块、置办年货都要向亲戚借钱的母亲来说,可能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借打骂儿子,发泄的是对生活的无可奈何。
化挫败感为攻击的模式刻在了Mildred的骨子里。儿子Robbie吃早饭时无视她,她偷偷瞄了几眼后,突然勺子一抖,把麦片粥泼到了他的头上。儿子骂她是“老贱人”,她反而略带笑意的反驳“我可不老”。明明是想和儿子说说话,非要去挑衅,即使被骂“贱人”也不在乎。反正你对我的攻击起了反应,我心里就痛快了。
作为她前夫Charlie的前同事,Willoughby也对这个家庭的对抗相处模式很了解。
这就是Mildred的处事方式,用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去发泄情绪。她租广告牌贴大字报,发泄的是难以启齿的对于女儿被害的内疚感。
Charlie的傻白甜新女友无意中说了一句话“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Anger begets more anger)”,很多观众认为这句话是影片的中心思想。在我看来,愤怒是有价值的,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它能帮助我们觉察到当下的困境,让我们找到未曾清除的认知死角。重要的是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受情绪支配。所以,合理的表达不会招致更大的愤怒,但是攻击他人会招致对方强烈的反攻。
Willoughby不愿让受病魔折磨的自己拖累家人,留下书信后举枪自尽。在留给Mildred的信中他半开玩笑的说“虽然他的死和广告牌无关,但不可避免的会被人联想到一起,所以给广告牌续了费”,让她自求多福。
他的隐形攻击起了作用。对他忠心耿耿的下属Jason Dixon听闻他的死讯,把出租广告牌的中介Welby丢出窗外后,继续拳打脚踢,结果被新任警长炒了鱿鱼。
Charlie放火烧了广告牌,Mildred哭倒在被烈火包围的广告牌前。
她以为放火是警方的主意,一怒之下又放火烧了警察局,结果害得下班后潜回警局读信的Jason进了医院。
这就是攻击的巨大破坏力,冤冤相报何时了。在这个崇尚以暴制暴的小镇上,有一个小人物堪称全片之光:
一直对Mildred心存好感的侏儒二手车商James,看到Mildred纵火后帮她在警方面前做了伪证。出于对他的回报,Mildred答应和他共进晚餐。席间两人遇到了Charlie和傻白甜女友,被冷嘲热讽了一番,还发现了广告牌被烧的真相,心情糟透了的Mildred对James发了火,他临走前伤心的说道:
他只表达出了自己的在意和受伤害的感觉,和之前那些一定要论出输赢的对抗都不同。Mildred受到触动的表现,是她抄起红酒和酒杯走向前夫和情敌后,静静地摆到桌上祝他们幸福(我不相信以她的性格,从始至终都没想过让他脑瓜开瓢)。
Willoughby留给Jason的信中写的更明确: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看见别人的愤怒下隐藏着的恐惧与执念。曾经站在对立面的的Mildred和Jason最终达成了和解,虽然Jason费尽周折找到的样本被证明与现场DNA不符,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坚定的相信他的确犯了罪,一起踏上了追凶之路。
这个结局有些令人伤感:虽然Jason听到那个嫌犯绘声绘色的描述作案经过,但案发当天他的确不在国内,如果真的只是在吹牛,岂不是死的有点冤?杀了他,就能让平息Mildred痛失爱女的怒火、就能了却Jason抓到真凶的心愿了吗?我觉得他们只是为释放愤怒找到了新靶子而已。
虽然这部电影宣扬的是爱,反对攻击和暴力,但主角们的行动都多少与之背道而驰。这似乎影射了现实的困境:人要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何其之难。
我不想草率的表达一些“要以德报怨”或者“多关注自身”的观点。每个人的思考和评价体系都是随着阅历的加深日渐丰富和复杂:
小时候,一个人给我们吃糖,另一个人不给,我们认为给糖吃的是好人,这个评价基于的是自身利益是否被满足;
长大一点,我们发现给糖吃的人可能是拿糖当诱饵把我们骗走,不给的是担心我们长蛀牙,我们把不给糖吃的人的标签换成了“好人”,因为我们开始懂得区分短期愉悦感和长效收益;
再后来,我们发现想用糖拐走我们的是个痛失爱子想重温天伦之乐的可怜人,而阻止我们吃糖的是个爱干涉别人的控制狂,我们又在判断维度中加入了行为动机
这就是成人世界的复杂之处,有太多的灰色地带,每个人的行为存在即合理。就像《三块广告牌》里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样,命运可感可叹,却无从评价是非对错。
想以古波斯诗人鲁米的诗结尾:
让自己成为不名誉的人
饮下你所有的激情
闭起眼睛
以第三只眼观物
伸出双臂
如果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广告牌什么颜色最好看
好看的广告牌颜色可以是多样化的,以下推荐几种受欢迎的颜色。
一、蓝色
蓝色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颜色,因为它代表着信任、忠诚和稳定。在商业环境中,蓝色也能够表现出专业性和可靠性。此外,蓝色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广告信息的印象。无论是晴空蓝还是深海蓝,都可以为广告牌增添鲜明的视觉效果。
二、绿色
绿色是自然的象征,常常让人联想到生态、健康和活力。在现代的广告设计中,绿色也被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传递出积极、正面的信息。对于环保、健康等主题的广告,绿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绿色的视觉冲击力也非常强,能够迅速吸引行人的目光。
三、红色
红色是一种非常强烈的颜色,容易引发人们的注意。在广告牌设计中,红色可以突出重要的信息,吸引人们的目光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此外,红色也代表着活力、激情和能量,适合用于宣传促销活动或者吸引年轻人群的广告。
四、白色与黑色
白色是一种干净、清新的颜色,能够为广告牌提供简洁明了的背景。搭配其他鲜艳的颜色,白色可以有效地突出广告的重点信息。而黑色则代表着高贵、神秘和力量,在一些高端或者具有创意的广告设计中,黑色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黑白两色都是很好的搭配色,可以与各种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提升广告牌的视觉效果。
广告牌的颜色选择应当结合品牌形象、宣传内容以及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考虑。不同的颜色能够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并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在选择颜色时,应注重搭配的合理性和整体的视觉效果,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广告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