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说小米就是手机界的联想
不一样,小米和联想是有共同点,但也有更多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共同点就将它们混为一谈。
为什么联想和小米会被人混为一谈?这大概是因为两者之间都给人贴牌,组装,没有技术含量的感觉。
事实上不仅仅联想,PC行业都这样。PC行业已经沦落到了被各大元件厂商把持的地步,PC厂商给元件厂商打工。
作为对比,联想集团是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PC厂商,但它的2020财年营收只有507.16亿美元,利润只有7.19亿美元,目前市值158.2亿美元。
与同行业内的元件大厂英特尔相比,后者的年营收高达778.67亿美元,利润高达209亿美元,目前市值1955.41亿美元。
与手机行业内的苹果相比,拿苹果对比是因为苹果跟联想的业务一样,都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而三星电子的业务范围太广。
苹果去年的营收为2745.15亿美元,利润高达574.11亿美元,目前市值高达2.52万亿美元。
如果是小厂商也就算了,可联想作为行业内的销量第一,营收仅有其核心元件供应商英特尔的一半左右也就算了,关键在于其利润和市值居然不到英特尔的二十分之一。
至于跟手机行业的苹果更是没得比,说联想就是给元件供应商们打工的并不为过。这在手机行业是不可想象的,想想如果行业第一的苹果或是三星营收利润市值被元件供应商吊打那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而小米,与联想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前文所说的不少人认为小米跟联想一样都是贴牌厂、组装厂、没有技术含量。
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从营收利润来看:
小米营收利润不算高,但也不像联想一样堪称给元件厂商打工。
营收只有 384.48亿美元,净利润却吊打联想,有31.84亿美元,市值也有849.75亿美元。
小米曾宣称保持硬件利润率5%,这一口号被很多人嘲讽。然而哪怕是小米真的仅仅保持硬件利润率5%,也依然是吊打联想的,因为联想的整体净利率仅仅1.287%。
从业务来看:
联想的主业务是电脑,副业是手机和平板电脑;
小米的主业是手机,副业就多了,有平板电脑,有笔记本电脑,还有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甚至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产品。
从企业经营理念看:
很多人说华为的路线是“技工贸”,联想的路线是“贸工技”。在我看来联想的路线顶多算是“贸工”,跟“技”没啥关系。
联想创建35年了,早该不仅仅权限于“贸工技”中的“贸工”了,可这么多年了联想有几个产品能体现出“技”的?
而且,从联想公司的动作来看,联想也从未有过技术投入的想法,“贸工技”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其实仅仅是“贸工”。
至于小米,我认为小米初期的经营理念也一样是仅仅是“贸工”。但几年过去了之后,小米发现没有技术实力,在行业内真的是存在天花板的。
于是也开始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芯片。
虽然现在还没有获得显著成果,但与联想不同,至少小米是有发展自己的技术的念头的。
从品牌来讲:
联想是中国全球化最成功的几个品牌之一,电子电器行业内与之能相提并论的只有华为和海尔。
这方面小米还差得远。
从行业地位来说:
联想在自己主业电脑行业内销量全球第一,而小米的全球排名在第4到第6之间徘徊。
总的来说,题主说的小米沦落到联想那样,不知道指的是哪样?
如果指的是财务数据,我就觉得那就太看低小米了。
联想的财务数据,除了营收,别的都很难看。虽然小米被普遍看衰,但不管怎么样都很难沦落到百分之一点几净利率的时候。
而市值,小米股价再怎么被看衰,也不会暴跌70%,导致市值跟联想一个水平线吧?
如果指的是行业地位,那就是高看小米了。那也不该用沦落两字。
全球化品牌,我是相信小米几年后的未来有可能做到跟联想一个级别。
但是小米能像联想一样,在自己的主业内做到行业第一,我是不敢相信的。无论如何,就算小米能超过OV,在小米的面前还有苹果三星华为三座大山,小米又是凭的什么超过苹果三星华为呢?
题主对联想和小米都有所误解,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共同点就将他们混为一谈。
联想虽然财报数据难看,但在PC内的行业地位是数一数二的。
小米虽然财报数据在手机行业内属于比较难看的了,但是依然吊打PC领域内No.1的联想。而且小米在手机行业内地位顶多算是个二线厂商,无法跟PC行业内的联想相提并论。
联想成为这样有自身因素,也有PC行业的因素。相比较于小米,联想的成长空间很小,但更稳定。
小米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联想集团的黄昏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联想集团的诞生,还会见证联想集团的消失吗?或者简单的说,联想电脑会消失吗?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句联想集团曾经的广告词,似乎正在接近于现实。
9月17日,2020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展示了阿里云推出的云电脑“无影”。
“无影”给予人类最大的想象空间是,电脑消失了,计算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就像水一样。
这句话是对马云的致敬。
在二十多年前创建阿里巴巴的时候,马云曾经说:“互联网终将消失,互联网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须臾不离,却无从感知到。”
在PC互联网的结构里,大都是以终端+服务器的C/S结构存在,过去的30年里,PC已经发展到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多种形态的终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C、手机消费市场,因此也是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国。
2006年起,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全球科技巨头开始布局云计算,此后阿里巴巴等国内科技企业陆续加入战局,如今,用户终端的绝大部分应用的计算、存储都已分布在云端,在后台与终端的竞争中,后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ABCD的时代开始了。
AI、Blockchain、Cloud、Data,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终端的力量已经无足轻重,甚至面临消逝。
作为PC时代终端的代表,联想集团,何去何从?
9月21日,针对“前联想副总裁常程跳槽小米”一事,联想集团回应称,自2017年限制性协议签署之日起,在常程离职前24个月内,联想共计向常程支付了竞业限制的股权对价500余万元。常程离职后,联想亦向其支付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联想集团表示,目前,联想已向仲裁庭要求常程返还股权激励金额、支付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违约金、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就好,为了500万元还要纠结如此,联想集团的内心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忿忿不平的背后,是行将消逝的联想手机业务。
最近杨元庆表示,过去几年,联想手机做的不是最成功的,但是没什么关系,企业比的是长久,一时的上上下下是正常的。
可惜的是,我们能看到的联想手机业务表现,只是下、下、下......
2013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一波,靠着电信运营商的关系饭,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四分天下”,所谓“中华酷联”。
然后联想手机开始节节败退,很快失去了存在感。
2014年,联想以29亿美元代价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来挽救联想手机的颓势。通过收购后合并计算,当年手机出货总量9000万部,中国市场第一。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连短暂维持都没有,从2015年的第一款ZUK手机开始,不管是MOTO推出的新款手机,还是联想自家品牌玩出的VIBE、乐檬、ZUK、Z系列等品牌,几乎全部都是以市场失败告终。
刘军、陈旭东、乔健、常程、赵允明、陈劲......联想手机的中军帐也是走马灯。
直到今日,联想在手机市场仍然没能打赢翻身仗。
而联想手机负责人“万瓷王”常程因“个人家庭原因”离职,隔天便加入小米“大家庭”,更让联想手机业务充满了娱乐性。
今年7月,沉寂许久的联想手机,终于推出了个主打游戏的新手机,同样并未激起多大水花。这几天又发布了一款 Motorola razr刀锋5G手机。
如今,在“华米OV”的中国手机市场里,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尚在下滑,联想手机更是早就归类于“Other”,且看且珍惜吧。
搜索一下“联想电脑全球第一”,你会得到和杨元庆一样的结论:“上上下下是很正常的”。
早在2013年第二季度行业数据,联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Gartner和IDC两家公司的报告均显示联想全球市场份额达16.7%,高于此前的全球第一惠普。
彼时,联想集团的目标已由“成为PC第一“转为”2020年超越三星,成为“PC+”领域的领导者“。杨元庆曾表示,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与PC向PC+转型是一个道理,就算是诺基亚,如果不顺应时代亦只有退出舞台一条出路。
只是笑的有点儿早,而且竞争目标也选择的貌似不太正确。
2018年7月,联想发布消息“重回PC电脑全球第一”。这个业绩还是因为收购了富士通,合并了出货数量。
不管对外宣传稿怎么粉饰,打开百度百科,就会看到真实的联想实力:2020年8月10日,联想集团(LENOVO GROUP)名列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24位。苹果、惠普、DELL等,都排在联想集团的前面。嗯,甚至不如帮他卖电脑的京东集团(排名102)。
PC出货数量第一,谁在乎呢?
消费用户在意的是,价格是不是便宜,性能是不是好用。
商用客户在意的是,科技含量是不是自主,综合性价比是不是合适。
资本市场在意的则是,企业究竟有没有长远的发展能力和增长能力。
根据联想在去年底公布的财报,联想全年的利润率大约只有1.1%!这样的利润率对于一家科技企业可以说相当之幽默。
毕竟,那个输出劳动力的组装工厂富士康,利润率也有4.4%呢!
关于联想集团和联想电脑、联想手机的未来发展,行业里各种分析评论已经足够多。
这里截取一段第五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Lenovo Tech World 2019)的官方信息。
“联想的3S战略从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设施和行业智能三个维度入手,已经建立了‘端-边-云-网-智’的架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数据智能将驱动行业转型、催化产业革命、推动社会文明进程。联想会坚定战略,大力推进智能化转型,致力于做智能化变革的引领者和赋能者。”
作为作者张栋伟本人,实在是听不懂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太高深了。听懂了的读者欢迎留个言,科普一下。
但是对于科技未来,将是ABCD(AI、Blockchain、Cloud、Data,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划、大数据)的时代,这一趋势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由此对照一下联想集团,无论在AI、Blockchain、Cloud、Data的任何一个领域,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实力?
ABCD的时代,是进一步去终端化,PC终端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为普通物理接入设施,科技附加值和利润附加值将进一步降低,所谓硬件科技企业会进一步沦落为组装厂,或者变成卖小罐茶的“品牌营销企业”。
相反可比的是,互联网企业做出的“新终端”,包括手机、平板、智能音箱等等,无论是从技术到服务,还是到销售量,都在嘲笑着老去的科技制造企业。
联想的未来,如何联想?
杨元庆祖籍浙江,出生于1964年,今年56岁。
同样有个人祖籍浙江,出生于1964年,今年56岁的人,叫马云。
马云为了凑上9月10日教师节的梗,硬是把自己生日修改提前了1个月,然后真的退休了。
元庆同志,尚能饭否?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联想卖国求荣
为什么大家认为联想是“卖国贼”?
“爱国”柳传志为何直坠“卖国”至暗?
为何低调的任正非被群众一致认定“爱国”,而高调的柳传志却被群众一致认定“卖国”?为何挣完钱就开溜的李嘉诚没被斥“卖国”,而一心家国情怀的柳传志却被斥“美奸”?为何“教父”柳传志用了30年都没能带领联想完成“贸工技”之变,也未能引领互联网?
(注:本文为网络转载,作者不详。)
过去一年的柳传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联想竟会被民众唾骂为“美奸”!在中美战略博弈关口,这会让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家无法承受。
1、家国底线:可忍“无家”,绝不忍“卖国”!
在这之前,他让联想在香港上市,让联想成为中关村最杰出的代表,让联想成为民族工业的旗帜,让联想通过收购IBM PC成为全球PC巨头。2013年,联想在PC市场一度成为全球第一。柳传志,当之无愧是中国企业家里的“教父”级人物。
然而,时间走到2018年,风云突变,且势不可挡。
因为事关华为的5G投票门事件,联想几乎一夜之间就从万众敬仰的“民族脊梁”,被举国网民痛骂为“卖国”和“美奸”。老柳没想到,于是暴怒。不仅发表了《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的联名信,而且还单独发了告联想全体员工的102秒激情录音。
凡听过老柳那段102秒录音的,都无法想象这竟是一位隐退一线多年的74岁老人。在本应对一切都耳顺心和的年龄,却怎会如此愤怒?如此咆哮?如此悲愤?几乎是蒙天大冤屈般的恸嚎。
于是,中国一线企业家破天荒地几乎全体出动声援老柳,就连远在美国“造车”的贾会计也在其中。老柳甚至亲自致电任正非以证清白。然而,老柳又没想到的是,居然没用。与企业家旗帜鲜明众口一辞地声援形成剧烈反差的是,翻开网上评论一看,尽是民众毫不动摇众口一辞地痛斥,而且冷嘲热讽花样翻新。两个阵营都齐心得令人目眩,对立得叫人窒息。然而声援很快降温了,痛斥却沸腾至今。2019年,当举国为华为遭遇美加打压而同仇敌忾时,联想高管一次联想可能涉嫌逃离中国的访谈,又一次将“卖国论”推向了高潮。虽然联想迅即紧急公关,但老柳想再恢复当年的民望,看起来是无望了。
究竟怎么回事?堂堂“教父”柳传志,在功成名就之年怎会一朝沦落至此?
显然,这一轮的群众声讨,是强烈触到了柳传志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家国情怀。
创业逾30年的联想,也曾经历过有很多的负面事件。但包括本世纪初那篇《联想公司不是家》的煽情檄文,都没见老柳如此发飙。这次为何?从发飙内容看,自己创办的联想被污为“卖国贼”,老柳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老柳这一代中国人,亲身见证了中国从贫弱走向强大的历程,爱国情怀是刻进骨子里的。但老了老了都退休了,却突然被污为卖国,能不激动吗?
2、不喊爱国的任正非,为何成了“爱国者”?
不过,接下来读者会问:有着产业报国理想的老柳,通过联想实现产业报国了吗?同样是1944年生人,任正非为何成了引领世界的民族英雄?而不是柳传志和联想?还有一比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他在大陆赚得盆满钵盈,近年明摆着见风使舵,撤离大陆远投英伦,可怎没人骂他“卖国”,而常年对抗美国IT产业的联想却遭此污名呢?
近10年,“同龄人”柳传志与任正非两人的声望曲线刺眼地截然相反。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贸工技”成了一个重要话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流没人否定老柳当年提出的“贸工技”战略。问题是30年后,“贸工技”走完了没有。30年前华为最初的技术和产品,远远比不上联想。然而,任正非把“贸”做起来后,很快就加大了对“技”的投入。有了“技”,就有了“工”,用任正非的话讲:“30多年来,一直朝着一个垛口冲锋”。最终华为实现了技术领先。这比联想单纯的“贸”要明显提升一个层次。而且华为有了“技”的“贸”是赚全世界的钱,虽从未高举爱国大旗,却被网民认为爱国,甚至骄傲。而联想单纯地“贸”了30年后,即便总部挪到了纽约,却还要面对“赚中国人的钱”的网上质疑。这是当前中国大众的认知与情绪,没有正确与否。
3、无心爱国的李嘉诚,为何没成“卖国贼”?
和柳传志和任正非同样做全球生意的李嘉诚,却从没人说他卖国。这就奇怪了,为啥偏偏舆论就说老柳和联想卖国呢?
因为柳传志和李嘉诚的重要区别,就是柳传志有爱国的标签。如前述,这个爱国情怀源于他出生和成长的时代环境,老柳爱国是发自肺腑的。而李嘉诚只是一个纯粹的生意人,自己也是这么定位的,哪里赚钱就往哪里去,他是站在世界看生意。当前几年李嘉诚撤退大陆,大陆网络甚至喊出“别让李嘉诚跑了”时,李先生淡然一笑:我就是个生意人,我只是出于商业的利益考量。而中国网民对他也没有爱国的政治要求,李嘉诚更不标榜自己爱国。所以李嘉诚的内心不拧巴,其社会形象也不拧巴。柳传志则不然,从内到外都拧巴。
问题又来了,高举爱国大旗的企业家多了,为什么别人没有被污“卖国”,而老柳的爱国标签就保不住呢?因为,联想把贸易越做越大,做到全世界了。盘子越来越大,哪一块生意都需要照看,尤其当国际生意大于国内生意时,就会出现无心之事,必然有照看不过来的时候。而各块生意的责任人,为了本位利益只是就事论事,做出的决策就可能与老柳标榜的爱国情怀有冲突。而网民就会抓住不依不饶。可以说,当只有“贸”的联想全球化以后,必然守不住爱国标签。
而柳传志又不是李嘉诚,于是自己的一心爱国和联想的全球生意有必然的冲突,导致了老柳自己和自己拧巴,自己又和网民拧巴,进而才出现了老柳情绪失控后的暴怒。
4、李嘉诚为何没人骂,但也没人捧?
把柳传志、任正非、李嘉诚,这三人放在一起比较,最终会发现什么?
论赚钱,李嘉诚要远远好于柳传志;论规模,任正非也要明显好于柳传志;论口碑,任正非又要明显好于李嘉诚。为什么?因为华为以实业和技术见长,仅仅2018年其1015亿元人民币的研发费用,就主要用在了5G上,近10年来研发费用接近4000亿人民币。而做地产的老李无所谓研发,做实业的老柳又舍不得研发。差距就此显现。
不仅如此,这些商业技术投入不单只是为技术,最终是要造福于社会,惠及老百姓,进而对人类的发展大有裨益。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不用标榜。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给人类带来了动力;中国性价比了高铁,解放了人类的出行;5G的推出,则几何级提升了人类的信息效率。这些都是关乎人类的大事。你说人们能不感激和尊敬他们的推动者?但李嘉诚就是再被神化,也只是盖房子开店,他再赚钱,也只是生意人的楷模,但对人类来讲,他没什么价值贡献。而联想的生意做到了全球,对人类突出的价值贡献又在哪里?
无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最终的贡献,最终都是要放在人类的天平上称量。任正非与华为的贡献,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也是这个时代的,最终还是人类的。
5、柳传志用了1/4个世纪,都在忙什么?
柳传志的创业史,就是从一名国家干部到国企掌控人,又到民企拥有者的过程。
历经风雨的柳传志,直到40岁才等来了人生好机会。1984年,市场化已经冲击着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支持内部人出去创办公司,赚了钱给所里员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这对憋了13年的柳传志而言,真是天赐良机。他渴望改变生活现状及命运。计算所给20万,给人给技术,柳传志负责推广卖产品。公司成立,却没有核心产品,空有一腔热血的柳传志无处施展。这时计算所为其送来了一位知名的技术强人,联想汉卡的发明者——倪光南。这让老柳的公司赚足了第一桶金,形成了最初的技术积累,后因联想汉卡大卖而把公司也改名“联想”。
到1994年,联想销售额已高达47.6亿元。这10年倪光南醉心于研发,几乎不参与企业管理,而这恰恰也奠定了柳在联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和话语权。
1994年2月14日,联想完成赴港上市,募集资金2.42亿港币。联想率先进入香港,并完成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这也得益于他的父亲柳谷书,早期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工作。赴港上市是继往开来的一步,既进一步强化了老柳在联想的控制度,又是为下一步把自己从联想掌控者变成所有者的关键一步。就此,联想不仅变成了公众公司,而且还变成了国际化公司。
1995年,倪光南出局。柳传志从一名国有企业干部,变成了联想不可撼动的实际掌控人。随后,包括孙宏斌等,联想内部能与老柳抗争的力量全部被排除。
试想,假若柳传志不走这一步,只安分地当一名国企干部,外有行政,内有异己,那他随时都可能被干掉,就没有后来的联想。前十年,柳和倪一起把联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深谋远虑的柳传志又在处心积虑于:下一个十年,如何才能把联想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国有痕迹抹去,同时也要变成自己能决定的民营的联想。没办法,谁在这个位置上都会这样想。所以柳传志一边发展联想,一边千方百计把联想去国有化。
随着联想不断发展,老柳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但柳毕竟不是企业所有者,如果上级哪天不满意或某位领导一惦记,那他就被动了。
老柳在强化控制权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动股权的心思。1993年是第一步,柳传志几经折腾争取到了中科院给予联想35%的分红权。但这个分红权,并没有实际兑现。
2000年的联想改制,柳传志朝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步。联想通过职工持股会让640个创业元老获得了35%的股权,中科院(通过国科控股)持有剩余的65%股权。这一步是把前期分红权变成了职工的股权,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老柳还在等待机会,甚至是创造机会。
2009年,泛海集团以27.55亿元买下联想控股29%股权,联想控股新的股权结构变为:中科院占36%,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占35%,泛海集团占29%。泛海系背后是卢志强,卢是柳的老朋友。俩人1990年代相识于知名而神秘的泰山会。柳传志曾出手救过卢志强。投桃报李,2009年泛海系从国科控股手中买下29%股权。这笔交易的公平性直到如今仍被质疑,焦点在于收购条件是为泛海集团“量身定做”的。
2011年,卢志强又以年化收益率不超过15%的友情价,把8.9%的联想股份卖回给柳传志团队。至此,柳传志团队的持股数量已超过中科院,占有联想控股的43.9%,成为第一大股东。就此,联想彻底变成一家民营企业,而柳传志由职业经理人,也变成了联想真正的决定者,既是掌控者又是所有者代表。此时已67岁的老柳,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担心出局了。2012年,68岁的柳传志宣布退休。
柳传志从1984年40岁开始创业,搞到2011年67岁高龄,才把联想完全搞到完全能控制且不被颠覆的程度,想想都够励志的。这是多么漫长的过程,也是多么处心积虑的过程,更是耗费无数个脑细胞的过程。可以想象这个过程,老柳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与多少人切磋过多少次。试想,一个创业者天天把心思用在了保位甚至保命上,得分散多少精力,耗费多少智慧,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发展“工”和“技”呢?只有这个企业属于自己,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在自己手上时,才会恒心下来经营企业。可惜当老柳把联想折腾成自己的公司时,已是67岁高龄了。再打造技术和产品,估计老柳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一年后便退休了。而华为的任正非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能用30多年集中所有的华为人向着一个目标冲锋,并修成5G正果,成了民族英雄。
忙什么,还和在哪里忙大有关系。
我做猎头快20年了,接触到了各类老板。南方老板,重视生意,北方老板重视人脉。尤其总部在北京的企业,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因为身在皇城,自觉不自觉地就进入到人际关系网中,这就是有不少南方老板不愿把总部搬到北京的原因:担心陷进关系网中,分散精力,不能踏踏实实专心搞企业。华为总部在深圳,这是华为能够一门心思搞通信产业的原因。若搬到北京,就不好说了。而联想总部在北京,柳传志又擅长搞关系,自然更会陷入人脉关系网中,于是联想生意多元得数不清。因为京城官多,天天接触,近水楼台,官员都可能给你点机会,机会给多了,谁能禁得住诱惑?即使禁得住,也有人情问题。你不接,是瞧不上领导吗?碍于面子接了,企业就会多元化,很难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向着一个垛口持续冲锋。
6、柳传志为何只会“贸”,而“技”不起来?
毋庸置疑,联想创立到成长成为领袖品牌,倪光南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就没有联想。因为倪光南解决了联想头十年的技术和产品问题。但随着1995年倪光南的退出,联想便失去了技术和产品支撑。一直到今天,联想在技术上一直跟不上趟。只能在贸易领域做些吸引眼球的事情,比如:2004年收购IBM PC,虽然轰动一时,但也只是变相的“贸”,是“资本贸易”。而这项资本贸易绩效如何,众说纷纭。倪退出后,联想渐渐地落后于IT业的发展,技术没了,工(产品)渐渐落后于时代,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不成功。于是老柳带领下的联想虽然很庞大,也名声在外,却只能“贸”下去,一直“贸”到今天。
那又为何老柳只能“贸”,而不能“技”和“工”呢?难道老柳不想吗?当然想,那为何心想事不成?答案:基因。
基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一个企业的基因,就是由企业最终决策者决定的。当老柳绝对控制了联想时,联想的基因就定了。人们会说,老倪走了,再请老倪这样的,甚至多请几位国际一流的技术大咖如何?联想当然请得起,但用不成,就因为联想的基因已定。柳传志是最终决策人,也是唯一决策人,最终决策者的禀性、文化及专业能力水平就决定了企业组织的基因。老板的决策边界在决定企业的发展边界,一个企业的发展很难超越老板的决策边界。一个老板的决策水平就是企业最高水平。一句话,玉米只能长出玉米,土豆只能结土豆,猪只能前拱,鸡只能后刨,蚯蚓只能钻地游。老柳擅长人际关系、搞金融、搞资源、搞管理,搞“技”和“工”则不行,这两样超越了老柳的决策边界,所以联想无法真正去做。请来其他技术牛人也没用,因为决策者是老柳。
也因此,恒大搞不好矿泉水,万达做不好电商金融,不论引进多牛的人都不行。近年来,众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搞大健康医疗产业,不缺钱、不缺人,为何总搞不成?因为搞来搞去还是房地产思路模式,除这一套别的也不会。当初联想在房地产火时,也搞房地产开发,但怎么搞都搞不起来。但联想做的生意范围非常广泛,靠什么?靠贸易,靠资本贸易。贸易是什么?就是简单买卖,也可以加工包装后再卖出。这就是联想扛着振兴民族产业的大旗,搞了30多年却始终也没有把一项产业搞起来的原因。
老柳也拿自己和任正非对比,说自己没有任正非的狠劲,所以做不成产业。这与两位出身有关,老柳是科班出身,在知识分子扎堆的中科院浸泡;任正非是军人出身,军人的特点善于打攻坚战。所以,任搞产业得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其领导下的华为就在一个产业领域里发展,没有像联想一样在房地产、金融、酒业等领域忙着赚快钱。
7、柳传志为何长不出时代基因?
联想从创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也是老柳从班长到家长,再到酋长的过程。
老柳有一个特点,用人只用忠臣。启用杨元庆,根本就在于他听话,让咋干就咋干,让上就得上,让下就得下。而对不本分的孙宏斌,老柳干脆送进了监狱。
对待孙宏斌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老柳的家长式风格。孙宏斌不听话,就打你,直到打服了,再揉揉你,这就是典型的家长作风。再后来,老柳连家长也不当了,干脆当起了酋长:分封各个领域诸侯,大家一起发财。但老柳的话就是圣旨,不能违抗。所以,柳传志最初是联想的班长,后来积累权威成了家长,再后来做成了分封的酋长。而这也是联想缺乏创新活力的原因。就连那102秒录音,听起来也是十足的家长味。
这一点,任正非体现的是军人式独裁,是基于组织体系的强执行力。而柳传志是属于知识分子式的独裁,体现在对个人的忠诚上。
人于是决定了事。
联想本来是中国IT市场的领军者。跨世纪互联网浪潮来临时,联想也搞了FM365。但浅尝辄止,没有抓住机会走进互联网时代。原因也和老柳的性格有关,求稳。老柳错失了很多机会。这一点,他在总结自己性格特点时也做过检讨:“不打无准备之仗”,并在这句话基础上总结出了“要瞄着打,不能蒙着打”。一句话,联想的决策者、决定者柳传志,没有互联网基因。
老柳既没有“技”和“工”的基因,也没有互联网的基因,只有做贸易、做整合的基因,所以联想只能“贸”行天下。一个只会做买卖者,再德高望重,再有家国情怀,其对社会、人类的贡献也只能是寥然,获得的社会好评也就有限——不论柳传志,还是李嘉诚。而在人类文明智慧的殿堂上,能彩旗飘扬、容光焕发者,一定另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