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联想的历史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1年营业额达到206亿元,目前拥有员工112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7%(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的时候,整个公司一共是7.6亿股左右,每股上市时的股价是1.33元,整个公司的市值大概是10亿元。1997年,北京联想的业务与香港联想整合后,总股票数是16多亿股,市值是39亿元。由于我们这两年不断发展,业务做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将原来占70%多的股份卖出一些给基金及国外投资人,这时候联想集团控股公司这家国有企业所占的股份,约为57%,海外公众股就占到了43%。而我们上市公司的总股数是74亿股,股价也大大升高了,整个市值高达500亿元。由于我们的业务发展良好,业绩也越来越好,股价也随之增加,股数也增多了。1994年上市的时候,公司的市值是10亿元,到2002年时大约是5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的市值增加了50倍。(就在记者成稿时,联想集团宣布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股权置换收购了IBM PC的整个业务,从而使联想的股权架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联想集团控股公司所占股份从57%降至45%,IBM所占股份为18.5%。)
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骨干受到越来越大的风险压力,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也就是我们的大股东,对联想的产权机制及时进行了改造。1993年,联想成立了员工持股会。董事会做出决定,将每年利润的35%奖励给员工持股会。中国科学院作为大股东虽然在当时无权代表国有资产对企业的股权实行改造,但它有给员工奖励、分红的权利。而员工持股会就把这些奖励积存了起来,直到2001年在国家的批准下,用它买回了联想公司35%的股权。总之,联想控股公司由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变成了一家真正的股份制企业,联想的创业者和骨干员工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
有管理界人士在评价联想的成功时指出,如何扩大营销能力、建立ERP系统、发展产品技术,这些都极为重要,但回看联想20年高速发展历程,能几次越过风险,走出低谷,迈向新高峰,其更根本的原因是产权机制的改革。
IBM为什么会被联想收购了
IBM并不是被联想收购,只是在2004年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以及ThinkPad这个品牌,目前ThinkPad完全由联想独立运作,并且成为了联想集团一个很重要品牌。卖掉PC部分的业务是IBM战略性的决定,战略调整中,IBM逐渐想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软件、服务型企业。
因此,IBM连续出售生产制造部门,硬件业务,将硬盘产品部门出售给日立,个人计算机部门出售给联想,从而实现了对低利润硬件业务的剥离,开始了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如今IBM的六大业务部门分别为全球技术服务、全球业务服务、系统和技术、软件、全球融资和研发。
PC领域技术门槛低,入行壁垒低,注定了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由于兼容机快速发展,市场上的低价恶性竞争,PC行业的利润率大幅下降。IBM的发展史上长期服务机构,缺乏对个人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失去了主流消费者的喜爱。
最终,残酷的价格战成为了压倒研发支出IBM较高的最后一根稻草。1997-2003年间,IBM个人电脑市场份额从8.6%降至5.3%。
扩展资料:
从2001年到2004年6月30日,IBM的PC业务累计亏损了9.65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IBM的PC业务销售额为43亿美元,亏损了0.97亿美元,到了2004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销售额52亿美元,亏损1.39亿美元。既与企业战略不一致又不能带来利润的业务,被剥离也是十分正常的。
联想收购Thinkpad其实不是联想主动的,是IBM首先发起的,早在2000年年初,IBM就向联想派出代表团,游说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
对于当时的联想,持续性的低价策略抵制国外竞争者来争夺市场份额;但在本土市场上却陷入了恶性竞争、低利润市场的困境。收购Thinkpad顺利帮助联想扩大了全球市场占有率。
2014年9月29日,联想与IBM共同宣布,联想已完成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所有相关监管规定,10月1日正式完成并购。并购对象包括IBM旗下System X、BladeCenter、Flex System blade服务器和转换器、以x86为基础的Flex整合系统、NeXtScale和iDataPlex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blade networking与维护营运等项目。至此,联想已经成为全球市值超过421亿美元的x86服务器市场中的第三大供货商。
参考链接:IBM中国官网 IBM和Lenovo
联想200多亿净资产,想募集100亿发展业务,华为为何不这么干
关键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华为是高科技公司,注重科技研发,注重积蓄企业发展后劲,舍得投资研发新技术。而联想只是一个组装公司,这两年研发投入比只有2%多,连国家的高技术企业认证的最低标谁都达不到;二是华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打算长远,资金使用安排合理,不会出现用钱荒和资金紧张。而联想资产负债率已近90%,资金紧张,只有想办法上市募集;三是华为的资金投向和联想也不同:华为的资金一是投入研发,二是舍得向一线研发人员发高薪。而联想是不舍得研发投入,但舍得向高管发高薪:杨元庆年薪1.68亿,就连已退休的柳传志也近亿元。一方面高管富得流油,一方面企业资金短缺,这种怪象,联想十分突出。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一个科技企业,一个机壳企业,现在还想把企业掏空成壳子
联想与华为,同时并驾齐驱发展三十年,现在资产拿上台面一比对,伤害性就出来了。以前联通是国货之光,买联想是爱国的代名词,目前看来,这就是一个笑话。柳某和柳某某就是一损公肥私,吃干抹净的家伙,把好好的一个公司办成面子公司、架子公司,为了捞一百亿,粉装玉饰,连脸面都不要了,还好没有得逞!
反观华为,在美国没有制裁之前,不显山不露水,多少国人不清楚华为在世界发展得如此之大,后径之强大!通过这两年与美国真刀实枪的对抗,让我们知道了华为的强大!同时看到,华为的钱是用到骨子里、用到研究上、用到刀刃上了!
经过对比,联想是为了大,为了架子为了面子,需要一百亿来打胖脸皮充胖子,而华为骨子里是骄傲的,只赚自己能力内的钱,花自己辛苦赚的钱!
脚踏实地的华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而花架子的联想,劝大家别去想了!
华为不上市募集资金,是为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和科研投入。
因此,联想与华为创办企业的时间相差无几,但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就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观点。
华为被世界公认为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公司。而联想只能被大众公认为世界组装工厂。
联想只会卖,只会圈国人。
买办怎与栋梁比?
华为不差这些钱,上市了就意味着更多股东分享企业利润,不缺钱就没必要这么做了
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真正高科技企业了。华为坚持不上市,已经看到了任正非世界高人一等的宏达思想,试想,如果华为上市以后,必然被资本尤其被美帝资本全面控制,其结果就是其发展路线必然被资本所左右,甚至华为领先世界的高科技成果就必然被美帝资本收入其囊中。以后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必然被美帝控制,随时可以对中国发号施令,也随时对中国卡脖子,美帝要求华为上市的最终目的就是用资本为华为挖下一个要命的深坑,也是为中国挖下一个永远翻不了身的罪恶深渊。[大笑][大笑][大笑]
上市是为了“发展业务”?没那么简单吧!
提到老一辈企业家,绝对绕不开柳传志和任正非,两人和所创办的企业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历经30余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柳传志和任正非同岁,都是1944年生人,都是国内最早一批企业家。
1984年,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创办了联想集团的前身—中科院新技术发展公司,从公司名字和背靠的中科院来看,联想属于“技术公司”、“科技公司”。然而联想的第一桶金却不是通过“技术”获得的,而是贸易获得的,说起来难免有点“讽刺”。
通过贸易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联想“不忘初心”,1990年取得PC生产许可证,联想牌电脑在国内市场推出,这才算真正回归到技术领域、科技领域。
我们不否认联想集团在微机领域的地位,曾经的联想电脑也是国货之光,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目前很多消费者对联想电脑越来越不“感冒”,因为联想虽有“高科技、新科技”之表,但“组装公司”的帽子却一直摘不掉,比如联想曾部分收购IBM、摩托罗拉、日本一些电脑品牌,业务范围和品牌杂七杂八,但关键配件多源自进口,与其说是在研发电脑,不如说是在组装电脑,这一点从联想低研发投入上就可见一斑:
联想在2019财年、2020、2021三年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分别是2.98%、3.27%、2.92%,这个研发投入比有多低?且不与华为做对比,就说科创板上的这些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占比为9.43%,联想集团不及平均水平的1/3,实在是太低了,难怪被冠上“组装公司”的头衔。
不仅研发投入比低,负债率也很高,这很难让人把上市是为了“发展业务”联系在一起,更容易把“上市圈钱还债”联系在一起:
根据前一段时间联想发布的招股书,最近3年,联想负债率分别是86.34%、87.37%和90.5%,负债率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净资产有237.17亿元之多,但负债总额却有千亿之多。那么联想上市是为了“发展业务”?是为了发展技术和高科技?恐怕没那么单纯,圈钱还债的味道更浓一些。
除了诟病于研发投入比低、负债率高以外,高管薪酬太高也被诟病:从数据来看,近三年,联想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总额是5.65亿元、9.09亿元和9.34亿元,占净利润的13.30%、16.25%、10.75%。把高管薪酬占比和研发占比作个对比你会发现,净利润用在给高管发放薪酬的比例是研发投入的3-5倍。
反观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远高于联想;另外,华为几乎“全民持股”,通过员工持股平台,99%以上的股份在员工手里,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占股不到1%,且还在连年减持,让步股份于员工。
写到这里,把联想和华为放在一起,难免有点“脸红”,华为在科技研发上越投越多,而联想有点跑偏了。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上交所在9月30日受理了联想重回A股的IPO申请,但10月8日就被打回了,联想上市终止,从始到终用时8天,成为史上最短时间内被终止的科创板IPO的企业。
联想的胃口似乎有点大,200多亿元的净资产竟然想募资100亿,要知道在港交所上市20多年,目前的市值不过才900亿,想回A股圈100亿?想得有点多、有点不切实际。
至于华为为什么不选择上市,我想就不必过多解释了,华为如果想上市,从体量、资产负债比、在科技领域的地位等方面都是符合的,而且上市必然会受到资本的青睐,市值暴涨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任正非的华为没有上市的想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想染指资本市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高科技研发上,这与绝大部分企业“上市圈钱、一夜暴富”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净资产?这些家伙往往把资产价值通过贿赂评估高高的,故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