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如何应对乐视大坑,代替王健林
昨天,整个资本市场为之震动,融创“蛇吞象”购买万达的巨额资产,在乐视的大坑尚未填平之前,融创又入坑万达,这份底气到底如何而来?融创、万达到底意欲何为?
昨天,整个资本市场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融创蛇吞象了”:融创斥资632亿元巨资收购万达项目。7月10日上午,资本市场平地一声惊雷。万达商业、融创中国发布联合公告称,万达将十三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转让给融创,代价为295.75亿元,并由融创来承担项目贷款。同时,融创以335.95亿元收购万达76个酒店项目。收购总代价为631.7亿元。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从与万达的交易内容来看,双方同意在7月31日前签订详细协议,并尽快完成付款、资产及股权交割。双方同意交割后文旅项目维持“四个不变”,即品牌不变,项目持有物业仍使用“万达文化旅游城”品牌;规划内容不变,项目仍按照政府批准的规划、内容进行开发建设;项目建设不变,项目持有物业的设计、建造、质量,仍由万达实施管控;运营管理不变,项目运营管理仍由万达公司负责。
一、刚刚露头的融创是怎么依靠乐视成名的?
从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来说,孙宏斌算是一个老兵了,无论是当年的顺驰地产,还是现在的融创中国,都在地产业有着并不弱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家知道融创则是和最近风口浪尖的乐视直接相关。融创最先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就是其投资乐视,今年1月份乐视网发布公告称,融创中国旗下的嘉瑞汇鑫将投资乐视,涉及的主体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等等。其中,乐视网获得了大概53亿元,直到最近根据公开市场的资料显示,融创已经支付了投资费用150.41亿元中的125亿元。
然而,乐视却已经是走到了风口浪尖,最近乐视的掌门人贾跃亭可以说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大量的资金被银行冻结,贾跃亭辞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长,远赴美国寻求转机,可以说乐视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时候。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融创实际上已经被绑上了乐视的战车,无论孙宏斌是不是像网上所传的那样成为乐视的董事长,从而主导乐视上市业务的走势。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孙宏斌拿下乐视的上市业务也算一招妙棋,瀚哥曾经总结过,孙宏斌入主乐视的几大好处:
首先,拿下了乐视的地产资源。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乐视这些年却是像房地产商一样反复囤地,据经济观察报此前报道,近年来乐视直接拿地规模达到8300亩,如果加上与地方政府协商中的建设用地,不少于25000亩。其中包括在浙江莫干山的10000亩土地,孙宏斌也曾表示,北京市政府为乐视在亦庄批了50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乐视汽车。这些土地对于在房地产业中浸淫多年的融创来说绝对是优质资源,更是融创可以直接利用的关键,即使从土地性质上来说这些土地都是工业用地,但是可做的文章依然很大。
其次,融创从此拥有了互联网的属性,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些年来都开始走上了自己转型的道路,拥有互联网属性成为了很多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融创拥有了乐视之后,它的确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属性在资本市场上说出更多的故事,甚至推高自己的估值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融创用150亿可以说是尽得乐视的优质资产。这些优质资产,相比于乐视非上市体系的那些烧钱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给力的优质资产,只要资产剥离做的好,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并不是难事。
但是,无论好处多么大,融创在没有把乐视的坑填好之前,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处理乐视的问题,这个时候斥巨资并购万达项目这份胆气究竟如何而来?
二、融创万达交易双方到底怀了什么心思?
从整个交易的过程来看,万达和融创可谓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十分的你情我愿,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首富王健林和孙宏斌都有这么大的胆子?
瀚哥觉得,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王健林作为中国首富,几百亿的项目不管怎么说也都不能算是小意思吧,而孙宏斌也是地产业的老司机了,这样的选择,到底意欲何为呢?
一方面,万达走向去地产化的道路已经明确。去年,在万达总公司的年会上,我们的首富王健林就已经明确,万达的非地产业务已经超过万达的地产类业务,当时王首富就已经很自豪的向外界宣称,万达已经不再是一家地产公司了。再看万达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科技,在互联网金融,在旅游等等非地产业务的精心布局,不难发现去地产化已经成为万达的主要方向。
对于万达来说,把地产类业务脱手,其实目的也非常明确:
一是为万达去地产化转型奠定基础。从去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日趋从紧,无论是万达还是万科其实都已经知道,房地产市场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房地产将会从暴利向微利转化,面对着房地产市场的拐点,万达急着剥离地产业务,可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二是为万达上市扫清障碍。曾经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可以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大量遐想,但是退市容易回归难,从港股退市的目的无疑是希望能够在A股有所作为,但是现在的A股IPO排期是极度冗长,特别是在国家政策从严之后,房地产公司的IPO基本上是完全停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万达自然不希望自己被归类到地产股,虽然王健林可以宣布万达不再是一家地产公司,但是其手中巨大的地产资本将会为其定性带来诸多麻烦,通过剥离资产,万达实现了从地产企业到综合商业企业的转变,这对于上市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是为降低负债转型“轻资产”提供了保障。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是标准的高负债企业,房地产重资产的特征让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往往都不太好看,而万达此次的转型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一家“轻资产”企业,这样的企业性质再加上万达的互联网属性,可以说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故事空间,这绝对也是好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融创,对于孙宏斌而言,两线作战不仅仅是小毛奇和希特勒头疼的事情,在如战场的商场同样是大忌,当年顺驰地产由于展现过多导致功亏一篑,不久之前贾跃亭更是用亲身经历表明了同时多线作战的困难。根据《品途商业评论》的报道,自2016年以来不断伴随着融创扩张,使得公司负债持续上涨,盈利能力却在收窄。融创2016年年报显示,融创净负债率由2015年底的75.9%上升到了121.5%,提高45.6个百分点。120%的负债率,可以说已经是踩在悬崖的红线上。难道孙宏斌不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铁律吗?瀚哥觉得非也,正如同之前分析乐视一样,孙宏斌永远都是一个布局者,我们这么来看:
一是看中的是万达的市场地位。对于房地产来说,万达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其房地产项目都基本是优质资产,融创作为以住宅销售为主体的房地产公司,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是对于第一梯队的万达、万科来说还是差距较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一定是二八分化,规模经济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而融创在此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借助万达的力量,融创拿到了必不可少的土地储备,而且继承了万达在房地产业的地位,这对于通过万达品牌增强拿地能力,强化融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借助万达的助力,融创已经进入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梯队,并且拥有了商业地产的话语权。
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万达、乐视结盟。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乐视,乐视影业和乐视网可以说是孙宏斌手上的两张好牌,但是由于之前的各种原因,乐视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坑,要补上这个坑才能继续向前,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万达和融创最后的一项约定中,双方同意在电影等多个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关键点,万达旗下拥有诸多的电影院线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再和乐视双剑合璧,那么将会给资本市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时候说故事将会更加有趣了。
万达、融创、乐视,王健林、孙宏斌、贾跃亭,今年的资本市场注定不会寂寞,一场大戏可能刚刚拉开帷幕。
经济视角观天下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ID:jianghanview
乐视,小米,BAT为什么痴迷造车
随着孙宏斌强势入主,贾跃亭出走美国,老乐视旗下资产正在重构,有粘性用户的易到终获韬蕴资本赎身,但重新上路的易到机会在哪里?至少这个解谜游戏的谜面已然亮出。 1、团队震荡的终结当初乐视入主易到,虽然一再宣称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变,但周航被彭钢架空的传言仍然不径而走,从周航发出公开信,转投顺为资本,创始团队集体出走,再到今天乐视系4位高管联袂出局,以及彭钢6个月内可能卸任的传说。那个被各种外部信息困扰,公司内部更换下午茶都被认为别有深意的易到,如今的人事动荡不是刚刚开始,而是已经趋近结束了。韬蕴旗下的易到用车虽然还没有新战略发声,倒是深通“先安己心,才能安人”的道理了。 2、资金与欠款纠纷的化解。这两件易到之所以深陷风波源于两点?首先是乐视入主之后,周航对市场格局产生乐观估计,为快速启动市场,过于激进的开始了力度空前的充100返100的活动;其次是乐视自身的危机殃及池鱼,给易到运营带来兑现压力,进而导致易到没法按照预定的节奏推进战略构想。但换个角度来看,易到也不是全无所获,它用充返建立起来的4000万用户和600万车主仍是有效壁垒,特别是6月30日在韬蕴支持下恢复司机提现,也让市场重拾信心。 3、去乐视化基本完成当初乐视控股易到的商业逻辑很多人看不懂,但实质上无非是善用外力、以势造势的乐视的惯常手法而已,彼时的贾跃亭正痴迷于SEE计划,在美国为法拉第站台,加码易到大抵是给内容生态加码传播手段,对抗陈彤加盟后咄咄逼人的小米,此外就是为如火如荼的造车运动注入高频场景。如今的易到去乐视化与其说是与老金主乐视划清界限,倒不如说是与那种贪大求全、华而不实的运营风格的决裂。谜面虽已清晰,但易到能否顺利解谜,完成通关,还取决于几点:一、存量用户的再激活易到的充返是2015年11月,2016年7月达到最高潮,按当时公布的数据,有653万用户进行了充值,有效拉动了营收和用户规模的增长。但也是从那时开始,几乎所有第三方数据都显示易到APP的用户活跃度开始下滑,这被周航描述为“钱到用户到,钱跑用户跑”,但它至少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原来着重用户体验、自我封闭在一个相对小众场景中的易到,却能在滴滴和Uber补贴大战的冬歇期规模化的完成基础用户的圈定,虽然代价高昂。易到的复苏不外两条路径: 1、通过补贴从友商手中剥夺用户。但今天的网约车已是政策管控下的成熟市场,草莽竞争手段难以奏效,加之用户叫不到车、司机不愿接单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对易到来说,再用补贴争夺用户时机不到,成本也太高了,而靠服务建立口碑又有时间成本。 2、从存量用户中寻找变现的机会。从表面上看,继续为这部分已经进入返赠消耗阶段的用户服务似乎不太符合易到的利益,但后者带来的订单对易到平台在供需两端的双向企稳有润滑作用,也意味着用户活跃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重归良性循环。至于返赠消耗影响营收的问题,更多考验的是运营团队和收益管理部门在产品设计和场景运营上的能力。二、韬蕴资本会用多大力度支持易到?韬蕴资本投资了很多项目,但大体集中在金融、新能源汽车、消费品、大文娱等领域,说明投资方向关注的是市场广阔并有线下场景的领域。韬蕴资本的掌舵人温晓东受访时曾说,“操不了那么多心,先管好易到再说”,同时又表示易到需要持续投入大约二三十亿,再联想到韬蕴入主前对易到的管理层、用户和司机有过一系列的深度访谈,可看出韬蕴注重的是易到的潜力以及异业协同的能力。三、新易到的对手究竟是谁?周航时期的易到有三类不同性质的友商。一类是同为C2C模式的滴滴,之前也包括Uber中国;另一类则是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的B2C模式;还有一类是背靠吉利的曹操专车,上海大众集团的大众出行等等。已经拿到8张网约车牌照的易到的真正对手不会是神州专车和首汽专车,也不会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只是为车企推广新能源车的那种试验品。真正目标还是滴滴,由于网约车严格的准入门槛,滴滴不得不接受与巡游出租车的差异化竞争,市场容量已经萎缩,正从补贴冲量转向精细化运营,表现出来就是近期有一系列动作在提高服务体验,而这并不是滴滴所熟悉的市场,反而更有经验。易到之前诸如配置英文司机以及允许用户挑选司机的设置已经显示出深厚的服务文化而不是GMV文化的基因。在草莽竞争时代,易到曾经因此而掉队,用周航的话说,就是“不够狠,不够坏”,但在一个规范化的市场中,这反而是核心竞争力。四、海外化是噱头还是战略? 2014年易到就开通了北美服务,主打用中文叫车的海外华人市场,今年3月又宣布加入Splyt全球出行联盟,后者推行在全球4大洲280多个城市的一键跨平台叫车,易到也是服务提供方之一,但Splyt既不是中国人熟悉的比价平台,也不像共享单车里1个APP神器就能共享所有单车的存在极大风险的“小发明”。对所有参与企业来说,它就是一个打通了API接口以及帐户体系的接单平台。易到的海外化当然不应该仅指这种没有门槛的导流平台,更大可能是在韬蕴投资的特定地区深度楔入,或是寻求跨业合作的机会。五、衍生业务是否继续推动?曾经的易到有许多野心勃勃的计划,不仅做打车,做专车都在滴滴之前,还有比乐视还早的易奇互联网造车计划以及海易出行的汽车金融计划。易到的理念也从“随时随地的私人专车”改为“汽车共享生态”。韬蕴入主之后这些已经沉寂了许久的计划或许会重新启动。易到回归之后的市场格局。滴滴合并Uber加上网约车新政出台,让市场出奇的平静,但暗流仍然不少,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都搭建了C2C平台,挖角滴滴,而注资ofo的滴滴则致力于补全产品线。从明争转向暗战的市场给了易到复苏的机会,但后者仍需关注两点: 1、迅速恢复平台供需两端的活力,提升用户粘性,进入良性循环; 2、制定有效的产品策略,平衡存量用户集中消费返赠的压力;去年底,参加完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程维表示,“滴滴在中国主场的比赛已结束”,他还担心滴滴“失去了竞争,失去了活力,就失去了未来”。对于程维的乐观和自矜,在韬蕴资本支持下重新站起并再度攻城掠地的新易到,大概有不同意见了。
孙宏斌的150亿入股乐视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当时孙宏斌特别看好贾跃亭的造车计划,同时也非常信任贾跃亭,事实证明孙宏斌当时看走眼了。
孙宏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商业圈子的一个名人了,而且孙宏斌本身的经历比较传奇,在经历了和联想之间的矛盾之后,孙宏斌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重新爬起来,这本身已经证明了孙宏斌的个人能力。但即便如此,孙宏斌依然在了乐视头上栽了跟头。更准确来说的话,孙红斌是被贾跃亭骗了。
一、当时的乐视确实有造车的实力。
如果我们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话,现在的互联网造车领域已经非常发达了。在孙宏斌想要投资造车的时候,那个时间点确实是造车的黄金时期,所以孙宏斌没有看错行业,但孙宏斌看错了人。当时的贾跃亭想要造车,乐事也确实有造车的实力。在一拍即合之下,孙宏斌才会选择投资乐视。
二、孙宏斌非常看好造车行业的前景。
那个时候的特斯拉还没有爆火,其他的汽车品牌就更不用多说了。如果当时孙宏斌看对了企业,孙宏斌的这一次战略投资又是一次大胜。但结果非常不幸,孙宏斌虽然看对了造车行业的前景,但乐视并不是一家优秀企业,反而是一个骗子企业,所以才会导致孙宏斌亏损150亿。
三、贾跃亭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认真造车。
我记得之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主要讲的就是关于贾跃亭的商业案例。在贾跃亭经营乐视的时候,贾跃亭其实就已经在做假账了。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无数投资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贾跃亭所选择的造车行业确实有着不错的前景,奈何贾跃亭不是一个老实的人,就连孙宏斌都看走眼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