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定制一般都多少钱
普通西服定制通常团体定制的比较多一些。可以作为企业的工装。很多都是成衣质量一般。定制价格大概在500元左右。中档西服的定制在面料和辅料的选择上也是非常讲究的。很多私人定制都会选择中档西服的定制,基本价格大概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高档西服的定制价格都不菲,通常都高在选用的面料和制作工艺上。很多高档西服都会选用进口高端的面料。在做工上花费不少功夫,价格通常是大众难以接受的一般企业的老总或者是明星选择的会比较多一些,价格通常在几万块左右。
目前市面上西装定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1、中低档西服
价格:1000-2000元
这种西服面料往往是涤纶或者混纺,质量一般。不适合长期穿着,舒适性不够高。一般是到老式小区楼下的裁缝店、商场中男装区角落裁裤脚的地方定。
2、中档西服
价格:2000元左右
这种一般是上门量体的店铺定制。日常穿着足够。但是这种西装水平更多的取决于上门量体师傅的水平。这种面料一般为半羊毛或混纺,可以穿一两年。
3、高档西服
价格:纯羊毛5000+
纯毛料价格一般在5000元以上,如果对面料的品牌支数密度等有要求的话,价格会更高一些。
比如说像杰尼亚这种国际大牌,定制西装2万起步。
这种西服适合商务场合穿着,穿着寿命也更长一些。好的西服穿10年是没问题的。
一般而言,选择定制西装都会选择品牌店里面去定制,他们的面料、工艺等都会更加靠谱,一套基本的阿玛尼西装的价格为九千左右。当然,众所周知,定制西装的价格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影响定制西装价格的因素基本有以下几点:
1、面料
在定制西装的面料上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原因,不同的面料在使用上有不同的价格,较好的羊毛面料制作出来的定制西装在价格上肯定就比较贵,如果是使用一般的面料那么在价格上就比较的便宜。
一般店里一些国产的面料定制价格都要开到3000,进口的面料都要到七八千不等。好的面料制作出来的西装才会穿着更加的舒服。让男士的立体效果很好,那么就会有一个好的形象展示。这就是定制西装面料对于价格的影响。
2、手工工艺
手工工艺必然是影响定制西装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定制西装就是采用人手工制作,可以将所有的细节问题处理得非常好,避免了男士穿上定制西装之后有不好看的情况。并且,手工艺的好坏也决定着衣服的呈现效果,因此手工工艺好的服装必然会很贵。
3、设计
设计是需要通过量体裁衣的,从男士的实际尺寸出发来进行设计。当然在设计的款式不同的情况下也你决定了定制西装的复杂程度不同,那么在价格上也就会有一定的差异。越是设计复杂的定制西装在价格上肯定就越贵,因此,什么样的设计也能体现出定制的价格高低。
1、西装基础保养
无论如何不穿的西装一定要用衣架挂起来,而且要把口袋内的物品通通拿出来,西裤要把皮带抽出来,因为的衣服会经常因为这些重物而容易变型,或许你注意过一套新买回来的西装,在口袋部份经常是被缝合的,这个理由多是因为要保持西装外套的款型.
2、将领带恢复原样
领带被随便处理的情形比起西装毫不逊色,一条好的领带在缝制时多会保留伸缩弹性,如果你长期的不让领带恢复原样,缝工再好的领带都会很快就玩完了。
3、衬衫一定要烫
没有整烫的衬衫看起来就是缺少精神,也让人直接联想到你是一位生活懒散的人,连穿去上班的衣服都如此的不重视,那面对工作的心态恐怕就如同你对待自我形象一样随便,毕竟对于人的喜恶,受到穿着包装影响还是颇大的。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继承,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创新也在代表着我国民族是在不断的创新,以下分享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1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
郭沫若先生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服饰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服饰体现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汉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与此同时,当时的诸子百家相互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百家争鸣”中,也有对服饰制度的讨论。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主张一切衣著装束都必须“约之以礼”。
墨家则提倡“节用”,主张衣冠服饰只求“尚用”,不必过于拘泥于繁缛的等级制度。到了汉代,服饰更为注重等级制度。但作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族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与其他民族服装相比,汉族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宽大的衣袖。宽衣肥袖不仅看起来飘逸,也十分实用。汉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衣扣,而是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
在当时,从一个人穿着的服饰就可以直接看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百姓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叫“裳”。而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或者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则穿长衫。那是一种上下身的衣服连在一起的袍服。
从汉代起,一直到后来的唐、宋、明等各朝代,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都是采用了这种典型的宽衣肥袖和没有衣扣的典型的汉服款式。虽然由于官员的等级不同,服饰的细节方面有着更为繁复的区分,但是大致的发展方向就是这种右衽、宽袖、深衣的服装制式,在这一点上,从西周到明代,都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宽大的汉族服装,反映的其实是汉族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追求闲适平淡的宁静生活。这种衣服不适合动作幅度较大的激烈运动,比如骑马或者打猎,但十分适合古代士子下棋赏花、吟诗作画的安逸生活。
作为比较,我们可以看一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穿窄袖紧身的衣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喜欢骑射等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
到清朝的时候,汉族服饰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并不是由于汉族人的审美观念突然的改变,而是由于社会文化与大背景的转变。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开始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运动,强制推行满族人的紧身长袍马褂,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大衣服。
从此之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彻底消失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旗袍和马褂等都是在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已经很少见了。这种强制性的由统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进行的服饰转换,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辛亥革命之后,汉族人又重新关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饰来。人们需要不一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来表现新的社会景象。满族人的长袍马褂已经不适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装又有些不伦不类。而清朝以前的汉族服饰已经没人知道了,没有办法恢复从前的服装式样。
于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汉族的服饰纷纭变化。维新派在变法中把改变衣冠也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政治诉求不太相同,但是革命党人对于传统服饰弊端的认识与维新派是一致的。孙中山曾经提出服装制作四原则,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山装。
其实在当时,传统汉服在当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复兴机遇。在此之后,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过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重新推行传统汉服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需要强调的是,复兴汉服并不是一定要求每个人都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而是保留一种服装的形式,以此来象征着一个民族独有的服装特色。就好像人们一提起满族,就会联想到满族女子的旗袍和梳起的旗头。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标志,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民族认同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服饰的演变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化,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其风华。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分类
汉族男子服饰
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
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玉,名"充耳"。
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汉族女子服饰
妇女服装,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上绘(绣或织)五色翟(锦鸡)形图画。鞠衣色黄,为告桑(祈祷先王保佑采桑养蚕顺利的仪式)之服;展衣白色,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贵妇衣属深衣型,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楚木俑妇人也服深衣。
汉以后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但又发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长衫)、披帛(肩背间披一幅长画帛)、霞帔(两条从双肩披下的宽幅有鸟禽绣文彩帛,宽约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处下端有一玉坠,后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内)、褙子(四开衩的长衫)、披风、围腰、抱腰(长围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
一般的妇女日常服装则多为上衣下裳分开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裤不系裙的。这些衣服都是汉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
古代妇女头发都挽成髻,髻形有双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飞天髻等类。具体名称则有数十种,如丛梳百叶髻、双环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宝髻、花髻等。发髻上的饰物则有梳、篦、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珠箍、珠冠、凤冠,以及金银珠玉精制的鸾凤、要翟、珠滴、珠牌等。
鬓发两侧饰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民国服饰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
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立翻领(最早是立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衣服的内兜代表弹劾权(检察权),而弹劾权是人民制衡权力集中的杀手锏。
这就是五权分立。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族共和,分别是汉、满、蒙、回、藏。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旗袍和中山装虽是中西合璧的结果,但其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包容品质,使其在近代尤为盛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变成了传统。旗袍和中山装的注入,为中国传统服饰增添了新的内容。
每个年代的服饰变化都代表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应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传统服饰与传统文化3中国传统服饰的继承和创新
春节历来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从我记事起,除了过生日,盼望“过年”是我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回想记忆中的每一次“过年”,不禁感慨每年春节的变化,仔细回味,有沧海桑田,恍若隔世之感。过去,临近春节,要办年货、扫房子、理发,置办新衣裳……如今,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物资充足了。时装设计学院。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香港时装节秋冬系列2005”及“香港国际时尚荟萃2005”,于2005年1月18-2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落幕,它们作为香港业界推广新产品的最佳平台,有效促进同业之间的市场信息交流。
在局部和细节上,里布运用的变化,经过滚边处理的无里上装会更加流行。内里精致的品袋设计会成为男士关注和决定消费的重点之一。垫肩开始变小变薄,更加趋向自然。结构上裁片分割线做出前移或后移的变化,省的角度变化也是设计在细节上的体现。
总体来说,2005春夏男装会更趋向于功能性,实用性和细分性。品质突显个性,个性决定价值观、价值观表现于品质,这是时尚男士选择服装的新准则。
伦敦的T台用跳动的音符敲动着时尚的旋律,拉开了又一个春夏的序幕。异彩纷呈的品牌发布接踵而至、撼人心弦。经历了米兰和巴黎时装周之后,伦敦的风格则是更加概念化、多元化。
服装审美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现象,服饰中所包含的美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时间地点、价值观念等都会成为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的依据。而引导服饰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的却主要是一些“幕后英雄”们——服装设计师。
近日,兰蔻色彩时尚创意大赛首度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该项赛事于2001年首创于英国.由兰蔻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中央艺术和设计学院共同举办.至今已成为一项享有盛誉的国际时尚盛事。鉴于亚洲时尚领域超快速的发展和优秀时装设计人才的不断涌现.2005年这一赛事首度在亚洲举行.中国、日本和韩国将成为首批举行比赛的亚洲国家。
投影技法、完成技法、联想技法有哪些异同点
一、联想技法
在投影技法中,将一种刺激物呈放在被调查者面前,然后询问被调查者最初联想到的事。在这类技法中最常用的叫词语联想法。在词语联想中,给出一连串的词语,每给一个词语,都让被调查者回答其最初联想到的词语(叫反应语)。
调研者感兴趣的那些词语(叫试验词语或刺激词语)是散布在那一串展示的词语中的,在给出的一连串词语中,也有一些中性的或充数的词语,用于掩盖研究的目的。
例如在对百货商店顾客光顾情况的调研中,试验词语可以选择“位置”、“购物”、“停车场”、“质量”、“价格”之类的词语。被调查者对每一个词的反应是逐字记录并且计时的,这样反应犹豫者(要花三秒钟以上来回答)也可以识别出来。
调查员记录反应的情况,这样被调查者书写反应语所要求的时间也就得到了控制。这种技法的潜在假定是,联想可让反应者或被调查者暴露出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内在感情。对回答或反应的分析可计算如下几个量:
(1)每个反应词语出现的频数;
(2)在给出反应词语之前耽搁的时间长度;
(3)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对某一试验词语,完全无反应的被调查者的数目;根本无反应的被调查者就被判断为是情感卷入造成的反应阻塞。研究者常常将这些联想分为赞成的、不赞成的和中性的三类。一个被调查者的反应模式以及反应的细节,可用来决定其对所研究问题的潜在态度或情感。
二、完成技法
在完成技法中,给出不完全的一种刺激情景,要求被调查者来完成。常用的方法又分句子完成法和故事完成法。句子完成法:句子完成法与词语联想法类似,给被调查者一些不完全的句子,要求他们完成。
一般来说,要求他们使用最初想到的那个单词或词组。与词语联想法相比,对被调查者提供的刺激是更直接的。从文章完成法可能得到的有关被调查者感情方面的信息也更多。不过,句子完成法不如词语联想法那么隐蔽,许多被调查者可能会猜到研究的目的。
句子完成法的另一种类型是段落完成,被调查者要完成由某个刺激短语开头的一段文章。故事完成法:在故事完成法中,给被调查者故事的一个部分,要足以将完成人的注意力引到某一特定的话题,但是不要提示故事的结尾。被调查者要用自己的话来做出结论。
例如:在百货商店顾客光顾情况的调查研究中,要求被调查者完成下面的故事:请完成下面的故事一位男士在他所喜爱的一家百货商店里买上班穿的西服。他花了45分钟并试了几套之后,终于选中了一套他所喜欢的。
当他往算帐柜台走去的时候,一位店员过来说:“先生,我们现在有减价的西服,同样的价格但质量更高。您想看看吗?”这位消费者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从被调查者完成的故事中就有可能看出他(她)对花费时间挑选商品的相对价值方面的态度,以及他(她)在购物中的情感投资行为。
三、结构技法
结构技法与完成技法是十分相近的。结构技法要求被调查者以故事对话或绘图的形式构造一种反应。在结构技法中,调研者为被调查者提供的最初结构比完成技法中提供的少。结构技法中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图画回答法和卡通试验法。
图画回答法:图画回答法的起源为主题统觉法或叫TAT法。做法是显示一系列的图画,有一般的也有不寻常的事件。在其中的一些画面上,人物或对象描绘得很清楚,但在另外一些中却很模糊。要求被调查者看图讲故事。
他们对图画的解释可以指示出他们自身的个性特征。例如,可以将被调查者的特征描绘为是冲动的、有创造性的、没有想象力的,等等。称之为主题统觉法是因为主题是从被调查者对图片的感觉概念中抽取出来的。
卡通试验法:在卡通试验中,将卡通人物显示在一个与问题有关的具体环境内。要求被调查者指出一个卡通人物会怎样回答另一个人物的问话或评论。从被调查者的答案中就可以指示出他(她)对该环境或情况的感情、信念和态度。卡通试验法比图画的答法在实施和分析上都简单一些。
四、表现技法
在表现技法中,给被调查者提供一种文字的或形象化的情景,请他(她)将其他人的感情和态度与该情景联系起来。两种主要的表现技法是角色表演和第三者技法。
角色表演:在角色表演中,让被调查者表演某种角色或假定按其他某人的行为来动作。调研者的假定是,被调查者将会把他们自己的感情投入角色。通过分析被调查者的表演,就可以了解他们的感情和态度。
例如在百货商店顾客光顾情况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扮演负责处理顾客抱怨和意见的经理的角色。被调查者如何处理顾客的意见表现了他们对购物的感情和态度。在表演中用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对待顾客抱怨的表演者,作为顾客,希望商店的经理也能用这种态度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