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采取行动,联想正式官宣
文|考拉科技馆校对|考拉科技馆
联想正式官宣,杨元庆,想明白了?
科技企业究竟应该走什么路线,什么样的路线才最有前途?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看看联想与华为就知道了。
联想曾是百分百国资控股的企业,而华为一开始则是地地道道的普通企业,没有背景,起点也不如联想。
然而,因为在路线选择上,华为选择了“技工贸”,联想选择了“贸工技”,最后两家的发展却截然相反。如今华为的营收是联想的2倍,利润更是联想的八倍。
与此同时,华为逆袭成令国人骄傲的企业,联想却成为国人嫌弃的“代工企业”。
而在去年,因为在国内科创板上市失败,联想也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根据证监会公布的相关文件显示,联想被叫停上市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科创属性不足。身为一家名义上的科技企业,结果却连在国内科创板上市的资格都没有,确实是很讽刺。
而此次上市失败,除了让联想颜面扫地外,还让联想陷入新一轮的舆论困境。都知道,联想曾是中科院百分百持股的公司,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科院占有的联想股份却只剩下不到30%,联想的话语权,也被柳传志、杨元庆等人把持着。
从百分百的国资企业,变成一家民营企业,联想经历了什么?怀着这样一种求知欲,司马南等互联网大V纷纷在网上提出质疑,认为柳传志等人合谋窃取了国有资产,同时还质疑联想的路线问题,认为联想是将一手好牌打烂,不专心搞研发反而去搞组装。
可以发现,联想的问题,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并不是朝夕形成的。而这种质疑,若是始终存在,或者联想始终都保持沉默不回应,那发展到后期,必然是联想口碑崩盘,会被国内消费者所抛弃。
联想的高层,显然也意识这一点,于是开始主动求变。 1月12日,联想被爆投资寒武纪行歌,后者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在当时,联想此举,被解读为系要提高自身科创属性。
而到了1月26日,杨元庆采取行动,联想正式官宣,斥资3亿元成立半导体公司,该公司名为鼎道智芯半导体有限公司,由联想上海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
在浩荡的舆论面前,杨元庆果然还是采取行动了。此次联想正式官宣成立半导体公司,说好听点是为了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不过是联想挽回口碑的一种手段罢了。
当然了,即便真是为了挽回口碑,但只要联想是真心想发展半导体,那还是值得肯定的。说到底,国内半导体产业要想崛起,仅靠中芯国际、华为等少数几家科技企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形成规模化效应,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弯道超车。
继续说回联想,不管联想成立半导体公司的目的是什么,但杨元庆若是想靠3亿来打造一个半导体帝国,那肯定是痴人说梦。
芯片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华为花费近10年时间,每年砸下去千亿,才有如今的海思麒麟芯片。联想要进军半导体领域,任重且道远,若是没有持续投入的决心,那注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也是希望联想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想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做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更应当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形成最核心的竞争力,企业利润才能提高。若是始终害怕研发,不敢研发,那即便规模再大,利润也不会有多高,企业也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还是希望,杨元庆,是真的想明白了,联想是真的想专心搞研发!
杨元庆:请忘掉联想是一家PC厂商
过去数十年,当科技界在向大众展望未来样貌时,对于“确定趋势”达成共识的次数并不太多,且远未达到今天他们对人工智能——尤其对深度学习这条技术脉络高度一致的坚定态度。过去几年,产业界似乎已达成共识:人工智能将接棒移动互联网,成为人类商业文明的下一幕,并将迎来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在AI大规模爆发的前夜,那些拥有庞大存量资源的巨头,也借此迎来转型的最佳踏板。7月20日,联想第三次举办了全球创新科技大会(Lenovo Tech World),“让世界充满AI”的宏大主题,算是正式宣告了联想的一次“身份切换”:联想首次对外公布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和战略,并展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用户和使用场景的技术创新和AI应用。
诚如杨元庆在开幕词中所言,就在此时此刻,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这个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并在大数据,计算力和算法三股合力的联合作用下,如百年前的电力系统那样渗透进各行各业,为公众创造价值。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一瞬,联想也试图承担处于价值链核心的关键角色,杨元庆在Tech World上将联想的新使命公之于众:“联想要成为这一轮‘由AI驱动的智能变革’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并通过‘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
AI蓝图的落地
杨元庆正在用人工智能,为联想画下蓝图。如他在演讲中所言,更快的计算,更好的算法,以及更大的数据量,让这一轮AI浪潮有别于过去60年的任何一次。“1956年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两次兴起又两遇寒冬,缺乏数据和计算力支撑,缺少实际的应用,远离现实生活是它无法被真正拥抱的原因。”——如今,各种条件的同时落地,让联想决定对人工智能敞开怀抱。
那么问题是,在拥抱AI过程中,所谓“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的真正涵义究竟是什么。
就在Tech World上,杨元庆对此进行了详尽阐述。简单来说,像是某种“锚定效应”(譬如谈及咖啡人们瞬间想到星巴克),过去的辉煌让联想PC领跑者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未来,联想仍将专注于PC——但这里的PC已非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的初始内核,而是被新技术“赋能”的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联想会为现在的个人电脑和手机等设备插上“个人云”(Personal Cloud)的翅膀;还会基于自然语言,AR/VR等新型交互技术,开发带有内容与服务的新型设备;再接下来,联想还会推出个性化计算+个性化云(Personalized Computing+ Personalized Cloud)——你可以这么理解,杨元庆致力于构建的“设备+云”,就是让一切设备(谁都知道万物互联时代要来了)连接到云内容,云应用和云服务,最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有了AI,冰冷的设备将知你,懂你,服务你,拥有高智商和人情味。”
除了前端的夺目,在后端,联想则希望创造“基础设施+云”的坚固的技术底座。杨元庆在会上表示:联想将通过打造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实现IT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对计算力的差异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各行各业完成智能化转型——与前端的词源升级相得益彰,“我们要让IT不再只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而是能为企业和行业赋能,助力他们实现‘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变革’。”
这并非只是概念上的简单替换。颇值一提的是,在Tech World现场,联想向公众展示了他们与某钢铁集团,温附医,北京宣武医院,深圳深南大道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以及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展示了在智能化基础设施支撑下,其帮助上述企业和机构实现智能化转型的成果。
杨元庆脑海中的那张人工智能蓝图,看起来正在逐步落地。
为什么是联想
如前所述,过去数年,大数据,计算力和算法的崛起,是信息社会从“互联网+”升级至“AI+”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长期的技术积淀,让这三大核心要素恰为联想所擅长,如杨元庆总结的那样:“从聪明的智能设备,到强大的基础设施,再到智慧的云计算,对智能变革各要素的全面覆盖,是联想的独特优势。”
仔细分析,杨元庆所言非虚。
不妨先从算法说起。当年深度学习的横空出世,以一种无比精炼的算法模型,解决了过去复杂的输出模式。而最近几年,深度学习算法也在不断完善,这种完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与各垂直行业的紧密结合,唯有渗透进各个行业,精密的深度学习算法才能真正生根发芽,并产生正反馈。在这方面,联想有遍布全行业的商业合作伙伴和遍布全国的地理优势,得以让其在大概率上获得先发优势。
再来看数据。
事实上,这一轮AI复兴的本质,就是将现实世界以数据-呈现,再通过神经网络消化数据——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战场,数据本身就是坚实的护城河。
而智能时代,数据当然来自设备——这无疑是联想的最大优势,它可能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全的终端设备,能产生巨量用户数据。Tech World结束之后的媒体群访环节,杨元庆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有大量的设备用户,不但有终端设备用户,而且有企业后台的用户,各种设备必然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载体……不管语音交流还是图象识别,都必须有一个载体。”
谈及数据,不妨说说具体数据:联想是国内最大的制造企业数据集群,拥有超过12PB数据,数据规模仅次于BAT;联想在全球有9个数据中心,超过2000台服务器;每天新增数据量超过30TB,每天处理数据超150亿条。这些海量数据,就是联想人工智能的最佳“养料”。
最后来看看计算力。
在这方面,联想得以充分发挥作为系统厂商在软硬件一体上的能力,能提供软硬件全局优化方案,底层可以集成GPU/FPGA等算力引擎,在算法框架上支持大规模并行训练的AI平台。作为支持AI的三大基础之一,强大的计算力赋予了人工智能生命力,而超算(HPC)特别是AI超算产品则是提供超强计算的绝佳平台。
在会后专访,杨元庆就主动提及了联想的超算能力:“全球前500台最快的计算机里面我们联想有91台,排第二名。我们在25个科研院所里面,有20所科研院所是联想提供的超算。”——据悉,联想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超级计算公司。
于是不难发现,联想是全球极少的既有过硬的终端生产能力,又有巨大的出货量和云服务的全链条企业。这种逻辑下,设备,云服务和用户三者的关系将彼此促进:有更多设备,意味着它的云服务可以产生更多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服务,这种完善又会不断汇聚更多用户。
这或许就是杨元庆眼中,联想布局人工智能的最大砝码。
智能化生存
1996年,著名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将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你我过去十年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20年之后,人类正在完成又一次身份跃迁,如杨元庆在Tech World演讲中所言,我们正在从数字化生存迈向智能化生存,以下场景已经或将要来临:
“只要动动嘴,无论是家里的家电,办公室的设备,甚至是乘坐的汽车都能够听懂你所说的话,主动为你来提供服务;房屋可以根据室内的人员组成自行调节温度,湿度和采光,调整成每个人都非常舒适的状态……我们生活的城市通过收集和分析车辆实时导航数据,结合深度学习对交通进行主动的疏导,大大的减少拥堵。我们离不开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在人工智能支撑下能真正做到平等享受名师的资源,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身体监测和诊疗的服务,满足每一个人个性化的需求。”
我相信,杨元庆心中的这张“AI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因为这种智能化生存,也正是全力以赴发力AI的联想所希望看到的。
李北辰/文
联想到底是柳传志带领出来的还是杨元庆。
柳传志与杨元庆,联想的两颗璀璨星斗。柳传志是联想的缔造者,他以远见卓识带领联想在中国国内崛起,奠定了一代商业传奇。
然而,时代在变迁,柳传志的接力棒传给了杨元庆。杨元庆接棒后,面对的是更艰难的国际化挑战。他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带领联想成功征服海外市场,从一家国内企业跃升为全球500强公司之一,创造了非国企中的奇迹。这一壮举,被喻为“再造联想”,充分体现了杨元庆的卓越贡献。
审视联想的历史长河,杨元庆的名字注定与柳传志并肩而立,共同书写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辉煌篇章。杨元庆的领导,不仅推动了联想的国际化进程,更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联想的成功既得益于柳传志的开创性引领,也离不开杨元庆在关键时刻的卓越领导。两人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共同铸就了联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