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的笔记术:顶尖顾问的思考.书写技巧
透过笔记将思考、时间和对象化为一种助力
各位平时是否注意到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吗?
就如本书所要传达的讯息,麦肯锡流派笔记术的一个重大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若再将「解决问题的笔记术」加以细分,就可以导出记笔记的「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将思绪索引化(整理自己的思绪)」;第二个目的是「与某人共享资讯或想法」;而第三个目的则是「做为建立输出资讯的基础」。而重要的「关键」就是根据每个不同的目的,使用笔记本提高达成目的=笔记思考的质量,导出结果。
目的1将思绪索引化
我们脑海中的思绪在未经过整理的情况下,是几近于混沌的状态。任何一个资讯或思考都是和各种体验或感情,而与周边资讯有组织地结合在一起,但未必都是呈现条理分明的状态。
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最近想到了很好的点子。虽然记得想出点子时的情况,却偏偏想不起最重要的点子是什么!」
此时,不要只用脑袋思考,试着翻开笔记本书写,于是笔和笔记本就会成为思考的时光机器,将片断的思绪整合起来,透过「时间回溯」,帮我们找回先前的创意,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此时需要进行的是动手将自己脑海中的思绪写在笔记本上,「索引化」成眼睛可以看到的具体形式。
我想,不管是透过现场聆听或会议写下的记录或记忆,就时间轴或理论上来说,多半都是处于凌乱破碎的状态。要把这些状态整合于笔记本中时,务必要明确地索引化。
索引相当于百科事典或使用说明书等的重点目录,如果以我们生活中的贴身事物来比喻的话,请试着将其想像成把电子信箱里的收信匣分成「工作」、「个人讯息」、「作业中」、「作业完成」的资料夹来看待。
电子信箱也一样,在各种资讯混杂在一起的状态下,要导出想找到的资讯、思考所需要的资讯等就很辛苦了。所以在使用笔记本整理时,标上「时间」或「场所」、「事实」或「意见」等索引,不但容易处理,同时也可以确认有无漏失或重复的部分。
首先不妨利用在第二章中介绍的「Where(所在)」、「Why(原因)」「How(对策)」或「结论(假设或议题)」、「现状的事实、根据」、「解释、意义」等的框架来把自己脑海中的思绪索引化。
这种在笔记本上进行的思考和在脑海中进行的思考之间的来回活动,会将片断的思考或记忆串连在一起,帮我们找回重要的创意或思绪。
目的2与某人共享资讯或想法
和某人共享用来解决问题的资讯时,什么事情是必要的?
举例来说,以下有一则笔记本的备忘内容。
﹝主题﹞关于让会议变得更活泼更有效率
‧会议时间冗长
‧制作会议的资料成为负担
‧会议内容很无趣,形成时间的浪费
‧会议室里无法连接公司内部的网路
笔记本的备忘内容写了这些事,但若原封不动地把这个内容拿去与某人共享的话,可能会被质疑「到底想说什么?」在麦肯锡,丢出「So What?(所以呢?)」、「Why So?(原因何在?)」这种具批判性的问题(接近本质的深度疑问)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在与某人共享笔记本的备忘时也一样。
如果把还未经过构造化的文字资讯原封不动地交给对方的话,对方可能要花费更多能量去解读内容。此时就需要进行「思考的区分」。这并非难事,就是把写在笔记本里的内容按照「事实」和「意见」来区分。
事实「制作会议的资料成为负担」、「会议室里无法连接公司内部的网路」
意见「会议时间冗长」、「会议内容很无趣,形成时间的浪费」
如果此时把「会议内容很无趣,形成时间的浪费」这个「意见」当成事实来看待的话,或许讨论作业就会朝「缩短或取消会议时间的方向」进行。可是,那是某人的主观感想或意见,并非事实。也就是说,此时并不存在与「让会议更活泼更有效率」这个问题解决方式相关的本质上的议题。
此时,若把注意力转向「事实」,就会发现问题在于会议时间花费在确认大量资料,以及无法与公司内部的网路连线。如果会议室里也可以使用公司内部网路的话,每次需要用到资料时,或许就可以连线、透过投影机来观看内容。
如此一来,制作资料的负担也会减轻,会议的内容也会比较有创意,或许也可以让「时间冗长」、「无趣」的意见产生变化。
目的3做为建立输出资讯的基础
用来解决问题的笔记术,其目的不是为了记笔记,而是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导出具体化的资讯输出。
此外,所谓的资讯输出并不是「整合成资料就算结束」。如果没办法根据输出的资讯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话,那就没有意义可言了。
举例来说,「以营业的效率化为目标」这个结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看不到「从明天开始该怎么做才好」、「这样做真的会有成果吗?」的行动和根据的话,那就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了。
在使用笔记本整理思绪、深化思路之后,就要将「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产生好结果」的行动和可看出根据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制作资讯输出的基础──「笔记思考」最重要的不是以自己想说的事为主体,而是要以「对方可以接受的事」为主体来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用「感染」的观点,而不是「传达」的观点来思考事情。
一般的简报等资讯输出内容也常会让人觉得「这是完全只想到自己该如何说服他人的想法」。这种简报的内容没有符合「一张图表、一则讯息」的原则,结果多半都成了难以掌握想传达的讯息的复杂资讯。
在制作输出资讯之前的阶段就要随时记得:「什么要素的概要可以让对方接受?」再具体地写在笔记本上。事实上,一个简报是否成功,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底定了。
想要制作出能说服对方的输出资讯,就必须制造从对方的观点看来是「主张明确易懂」、「对主张有兴趣」、「主张没有偏离目标」的状态。
所以,麦肯锡时期的同事都是使用「PTI的观点」来整合输出资讯。所谓的P是「person(想传达的对象)」、T是「timing(传达的时间点)」、I则是「interest(对方的兴趣关心重点)」,要随时意识到这三大要素来整合输出的资讯。
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传达什么资讯给谁是最好的呢?如果能从一开始就随时思考这个重点,调整解决问题的情节结构来制作输出资讯的话,就可以避免在做了简报之后遭受「明明不该有这样的反应的」失败。
在麦肯锡认识的、充满魅力的人们特有的笔记术
在本书的开头曾提到,麦肯锡流派笔记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把笔记本当成「思考工具」、「解决问题工具」来使用。
事实上,在这个目的之上还有另一个终极的目的。说穿了,麦肯锡流派笔记术的终极目的是「提升自我」。
极端说来,就是透过学会笔记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就算没有笔记本,也可以随时随地让自己的思绪流畅不停滞、清晰可见,而且在旁人眼中,也是一个可以完成充满魅力的资讯输出的人。
事实上,在麦肯锡拥有许多不管是以解决问题的专家而言,或者以一个人而言,都充满了无比魅力的人。这些人各自拥有充满魅力的笔记使用方式,就好像他们身体里拥有「可以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的笔记本」一样。
实践优秀的笔记术也等于是提高这个人本身的价值。笔记术确实很重要,但是切莫被这个观念所限,以「探究笔记术」为指标,应该把观念朝向「探究自己本身的魅力」来活用笔记本,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会比较好些。
所以,我想利用第四章的篇幅来介绍我在麦肯锡认识的「提升自我的达人」充满魅力的笔记术。
大前研一先生的笔记术笔记术1将自己的思考笔记当成一本书
大前研一先生进入刚成立不久的麦肯锡东京办公室(现日本分公司)工作,亲自教育总数高达五百人以上的顾问,虽说自己也获益良多,但是他本来的志向并不在顾问方面。
相信有不少人都知道,大前先生是理工学院出身,是专精原子力学方面的工程师。当初他进入麦肯锡时,对于顾问领域的工作完全是门外汉。
一开始他把顾问或经营的现场使用的专业用语以原子力学的用语来取代,以这种方式来解读,同时推动工作。假日也关在公司的实验室里,专心研读麦肯锡经手过的解决问题事例的微缩胶片(将印刷品以相片的方式缩小复制的卡片型微缩胶卷),一边把解决问题的手法植入脑袋,一边自己动手记笔记。
在理解解决问题的手法之后,在前面的阶段就会遇到「为什么利润会恶化」、「为什么市占率会下降」等本质上的问题,但是此时还没有发现确立这些「问题」的手法。
本书也提到过「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正在发生的问题」,还有一种是引发问题要因的「隐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任何一种问题都很重要。但是身为顾问,常被要求的任务是解决后者「隐形的问题」。
因为眼睛看得到的问题在现场就可以「对应处理」。但是隐形的问题,很多时候只靠当事人之力要找出「真正的问题」却很难。
所以大前先生为了找出并解决「真正的问题」,反复进行个人的思考,把发现到的和想到的事情都写在笔记本上。
而且,他不只是把思考所得记录下来,还一边记笔记、一边整理自己的思绪,做深度思考,以说服自己──这样真的是正确的吗?如果是正确的,原因何在?
他的笔记本就这样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考工具,之后便被出版为大前先生的问世之作《企业参谋》(总统社)、英文版《企业参谋(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畅销国内外。
或许这可以说是一本笔记本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的例子。
笔记术2思考训练
大前先生在动手记笔记的同时,也衍生出用来解决问题的自我流派的思考工具,接着便在大脑中进行利用此工具的训练作业。
他把每天早上搭通勤搭电车约三十分钟的时间用来进行思考训练。搭上电车之后,他从当天第一眼看到的电车广告中选取一个主题,一边眺望车窗、一边试着解决问题,直到抵达麦肯锡东京办公室所在的丸之内东京车站。
举例来说,如果看到调味料的广告,就让自己站在促销该调味料的立场,思考该怎么做才能让调味料更受欢迎。
他表示会把心思集中在「是否能够增加可用该调味料的地方?」、「有没有更多地方可以销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促销活动?」等等事情上,然后进行思考,在电车抵达东京车站时,整合出属于自己流派的资讯输出。
一旦习惯这个作法之后,接下来就缩短区间,在电车抵达下个车站之前建立假设,进行分析,整合输出资讯,他就是以这种方式,每天进行这样的思考训练。
因为大前先生自己动手记笔记,同时也学习用「笔记思考」来整理和深化思绪,所以才能进行这样的训练。
追根究柢,用来解决问题的笔记术不只是将内容写在笔记本上就结束了,还可以训练我们大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思考回路」。
如何记笔记——麦肯锡顾问都在用的方法
如何记笔记?这套方法论来源于《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最有效的大脑思维整理术》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其实不是讲如何用笔记本的,而是如何通过日常记笔记的这种习惯,使用合适的框架,来训练我们的逻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外资管理咨询公司(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的顾问、东大录取生……他们才都使用方格笔记本来做笔记。这里面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思路和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模型。基于此,方格笔记本是承载这些思维框架的载体,每天这样记笔记进行刻意训练,那么几年下来,我们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大幅度提升。
据说,麦肯锡内部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咨询顾问一般需要3年时间。在这3年里,咨询顾问每天在方格笔记本上平均书写近10页,反复按照“提出问题→改善、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修改、舍弃。1年下来,约写下3000页,3年下来约合10000页。通过3年的反复书写、反复舍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顾问。当然,这10000页笔记必须是按照意识到框架的记笔记方法书写的。只要你能每天坚持这样做,你的笔记就会慢慢进化成“能出结果的笔记”。10000页笔记是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实现的。其实和“一万小时理论”是一样的道理。
使用方格笔记本可以:
①提升记忆力(记忆量变大,学习过的东西不易忘记);
②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
③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对复杂问题能够由繁化简、由面到点,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④增强演讲能力(笔记本将成为可以直接使用的演示资料);
⑤提高积极性(容易书写且流畅美观,易提升积极性);
⑥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习、备考、资格考试等能力的提升)。
在这里核心给大家推荐的是麦肯锡顾问使用的记笔记方法,这个方法叫做“空·雨·伞”。所谓“空·雨·伞”,其实就是判断何为“空=现在的情况”,何为“雨=对此情况的解释”,何为“伞=根据此解释而采取的行动”。
首先,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中的云朵有些异样,解释为“好像要下雨了”。根据这一解释,判断应该采取“带伞出门”的行动。这就是“空·雨·伞”。
“空·雨·伞”这一思考方式(框架)的本质正是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努力掌握的至简至极的思考法。作为普通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用?
将笔记本划分为3个部分,这就是所谓的“黄金三分法”,下面和大家详细介绍下,如何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去记笔记。
1、基本书写的结构
2、伞——头部标题区
先来看看方格笔记本中,头部对应麦肯锡思维中“伞”,是标题区方格笔记本与报纸相同,应该在上部区域标出“标题”,参考如下:
下面就以“使头脑变聪明的笔记本”为题,举例说明一下该如何整理总结笔记。如下图所示,题目写在纸页上部的左侧,总结则是将整理后的1~3条(3条以内)重点写在纸页上部的右侧。这样一来,你事后翻看笔记本的时候,便能立刻看出这页笔记主要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你的笔记本也就变成了能使头脑变聪明的笔记本了。
而在工作领域,通常会在笔记本上部的空白区域写入论点和结论。以解决工作问题的笔记本为例,“论点=问题的核心是什么”“结论=这样做便可以解决问题”。标题区域应该能让人一眼看出这个信息对对方是否有价值。只需看一眼标题,就可以让对方立即明白重要的“论点=问题核心”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否能推出确切的“结论=应该怎么做”。若能养成记笔记时标题目的习惯,那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都将有助于你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3、空和雨——中间区域部分
【事实】和用学习笔记本的左侧区域记录板书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基本上都是“事实”,比如历史、数学公式、文章、食物链图等等。“基于事实思考问题”是教育之本,同时也是商业活动中的基本原则。而那些善于学习、善于工作的“聪明人”其实就是无论在学生时期还是工作后都能将“基于事实思考问题”这一基本原则坚持到底的人。外资咨询顾问口中的“Fact! Fact! Fact!”
外资管理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的思考能力为何如此出众?最大的原因便是他们坚持将“基于事实思考问题”这一原则坚持到底。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MBA、博士等学位的人。而他们也是在上司的“这个建议是基于怎样的事实、由谁提出的”“Fact!Fact!Fact!”等反复指导中锻炼成长的。将“基本原则”坚持到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
在这里还需要区分【事实】和【意见】。一般用蓝色笔写事实,红色笔写意见。
【解释】区域如何书写?麦肯锡顾问们通常用的方法就是“5WHY分析法”。若能通过连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进行深度思考,那么就可以明白表面上看到的问题其实和根本问题(原因)是一样的。如果能挖掘出最根本的问题,那么只需解决这一个根本问题,其他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用“逻辑连接词”“箭头”“方形”解决“五个为什么”执行“五个为什么”时,通过方格笔记本中部区域的视觉效果加深思考是非常有效的。具体来说,就是使用“逻辑连接词”“箭头”和“方形”这三个工具。使用的“逻辑连接词”是“为什么”,一定要用最适合自己的词语,然后用“方形”和“箭头”在方格笔记本上展开思考。如此一来,便可以像下图一样,更具视觉效果和逻辑性地展开思考,顺畅、深入地分析问题,迅速准确地找出“根本原因”。具体来说,如下页图中所示,通过“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深入思考问题,挖掘出新的事实。然后通过“所以呢”追溯本源,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培养出既高效又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思考法。
【行动】区域是笔记本右侧部分。如下图所示,外资咨询顾问所写的笔记都以“行动”为出口。外资咨询顾问在分析事实、思考问题、制作提案文件等所有阶段都是以思考“如何给顾客提出一个能达到理想结果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基础的。这种思考方法在咨询界被称为“基于行动的思考法”。
麦肯锡的咨询顾问贯彻始终的思考方法是“空·雨·伞”。这种思考方法想表达的内容就是一句话——“请带伞出门”。无论是观察天气情况,还是推测出可能会下雨,这些都是为了得出最佳行动方案而进行的铺垫罢了。
总结一下,使用黄金三分法的关键点:
1)准确设定“论点”;
2)用不同颜色表达“事实”和“意见”;
3)基于“事实”,通过连问“五个为什么”,挖掘本质问题;
4)明确提出“行动”;
5)将“结论”提炼为一个信息。
这一系列的步骤均可通过方格笔记本的格式实行。只需使用方格笔记本,你便可以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你可以将这种笔记方法运用到一次汇报前的准备、一次会议记录、一次讨论总结、一次方案的前期策划等等方面,赶紧动手试试吧!
ps:麦肯锡公司使用的是他们独创的“麦肯锡笔记本”,可以在网上搜索“麦肯锡笔记本”的电子版本或者直接淘宝。
麦肯锡面试经验
麦肯锡面试经验
我是南大商院97的,已经毕业一段时间了,期间一直希望进入一家国际一流咨询企业,经历了挺多的面试和挫折,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收获还是有的。我写一些给小百合的同仁,第一是想和现在找工作的同学互勉,(我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为了以后想进入全球顶尖咨询和投行的师弟师妹们一些经验和教训,因为南大的人不比上海人差,而欠缺的就是很早就能定下来的决心和经验。
先谈一下简历,我作了无数份的简历,最后的一份版本就是被bain和mckinsey挑去的。简历一定要短,两页最多了。我见过很牛得人也只是一页,要浓缩精华。精华哪里来?第一,就是你的成绩。南京大学本身已经够了,但是想去著名公司,尤其是投行或者咨询,如果没有很强的实习经历,成绩一定要好。(我本人就不是很好,汗)。第二,你的经历。
这中间包括两个,一个是在学校的活动,记住一定要写的出彩要简练。另一个是实习,这是最终要的。要知道上海那些人拿到大咨询公司offer得人都是有过大咨询公司实习经验的。这点南大人不能比,那么就要找别的来代替。总之,最好是知名公司的,因为那么多分简历,人家看见熟人才会有印象。如果实在没有国际知名公司的,那么你可以用一些修辞手法将你的经历写的亮一点。一份很多亮点的公司才能打动知名咨询公司。据我所知,麦肯锡就是先初选,这是hr作得,然后由顾问打分,最后汇总。麦肯锡收了1千多份简历,只挑了56个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对简历认真对待。
好了,简历的事情也有很多人谈过了,上海很多bbs有人写顶尖公司的面经,南大还没有,我就作第一个把,虽然被拒了。
先说lek,这是去年的机会。不过当时再北京出差,而且个人有点原因,发挥的很不好。是一个电话面试,不是闲聊的那种。那个女的非常tough,上来就问why consulting,我听到第二个问题我就蒙了,因为从来没想过。当时就觉得自己再胡说,呵呵。后来就被拒了。不过这家公司还是不错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再说说bain,这是今年的机会,和lek一样失败。
被电话面试后就收到了拒信。bain的顾问很nice,而且谈话并不tough。就是随便聊,从简历到爱好。值得一提的是bain有world cup,请喜欢踢球的同志们及早准备。:)这里提一下,想要去顶尖咨询公司的同学一定要把口语练好,因为你绝对有可能和海龟竞争,而且还是名校。言规正传,我被拒了之后不服气,因为觉得自己表现的很好,所以打电话给那个面试官问原因,他说他只是负责测试英语,觉得我在他那里没问题。他说我可以读一个mba再从一个更高一点的位置起点。我觉得还是经历的问题,我毕业时错过了,所以很希望下面的师弟师妹不要错过。
最后说说麦肯锡,我进了二面,可是还是被拒了,比较可惜,但是牛人确实也多,输的口服心服。
麦肯锡很奇怪,是email通知的。打电话也是让我去看email,怪。一共56个人选出来参加第一论面试。再第一轮面试之前有一个笔试,叫mckinsey caselets,居然是ETS出品的。
里面的case很多和几大咨询公司网站上的提供的case比较像,只要你能融会贯通,做题不难,但是阅读量挺大。我考过gmat,提前20分钟做完。
考完笔试会有一个pre-interview reception,这个和笔试一样都不影响你是否进入一面。
这个reception就是有些麦肯锡的大中小牛们出来和同学们见个面,介绍介绍麦肯锡的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作广告。个人觉得麦肯锡这样很人性化,很重视。这时会发给你一张interview schedule,一看上面一半以上是海龟,还有好多是什么牛津,剑桥的,吓都吓死。:)
我是第二天下午一点多得面试,麦肯锡的面试一共三轮,每轮两个面试官。每轮都包括和case interview。我第一个是一个全球副董,那个作reception的'女的,很有气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insead的mba,聊的时候她很严肃,我就没话找话,把能说的都说了。然后她就给我做了一个关于mobile phone manufactuer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整个过程还算nice。第二个是一个资深顾问,我觉得他是我所有面试官中发挥得最好的。他专注于银行业的,经历非常厉害,wharton的mba。我们先聊我的经历,期间他问了一些很tough的问题,我感觉特别好,回答的也非常好,而且让他觉得我非常牛,现在想想都不好意思。因为聊的太久了,所以做了一个brain teaser的case。问我如果世界上石油可以无限了,会怎么怎么样。我说了好久,关于经济,政治,人文。最后他说他要是我就说环境。伤感啊,没想到。不过这没关系的,最终要的就是你是不是能很快想出很多东西,并且能够总结成一个结构。总之他对我很满意的样子,我也很谦虚的样子。此间我还发现麦肯锡顾问用的笔记本居然和我用的是一个牌子,本来我还想这是个好兆头,没想到被拒,迷信不可信啊。:)
第二轮面试一共27个人参加,拒了一半多人。让我满足的是有个剑桥的被拒了,还有一个拿到BCGoffer的也被据了。但是失策就是听到一些上海大牛讨论自己该怎么在几家巨牛公司中选择时,暴受打击,气势上就怯了。所以奉劝所有面试的同学,千万不要早去,踩着点去。这样不会受人影响。这次的面试还是一个全球副董和一个资深顾问。基本和第一论一样,但是case有所区别。我被问的是一个corprate finance的现金流的问题。我觉得我回答的很好,但他故意无理取闹的样子,整个过程还好。悲剧发生在那个全球副董那里,他看我的简历时很漫不经心,而且一直揉眼睛。面了很多人,很累了。然后问我一个公司被低估值的case,我就要找出是收入有了问题还是支出有问题。我在作人力成本方面,一下子就说中国的公司人力成本比一个相似的美国公司低,就埋下了祸根。因为实际上美国那个公司雇的人人少。所以请以后有机会面试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快下结论。实际上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雇佣的人员层次结构不一样,当时被他否了,说是一样的。总之要穷举,才能下结论。咨询其实不难,就是要细心加广阔的思维。
二面完了就被拒了,心里还是比较惋惜的。毕竟我是作咨询的很想去这个行业的老大那里混一下。而且麦肯锡对员工的投入很大的,大部分的Business Analyst可以得到麦肯锡的资助去念MBA,去年麦肯锡的applicant就全去了Harvard。另外在职和专项培训非常多。
最好的就是你以后永远可以享受麦肯锡给你带来的光环和分享那分骄傲。
唠唠叨叨了那么多,总结一下,希望对以后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
第一,要把成绩学好。不光是为了那个GPA,你在商学院学到的东西,永远是有用的。我就是基本功不扎实,结果犯了会计中一个简单的但却是致命的错误。
第二,参加课外活动,不一定非要是学生会什么的,总之你喜欢的,并且能作出成绩来,记住成绩很重要,有名,有影响力才行。作为南大人,我知道南大人的性格,做了事情不喜欢去marketing,但是别人作一份就敢吹十分,你凭什么光参加,不要荣誉和奖励那?
第三,学好英语,无论是口语还是阅读和逻辑。我个人有个建议,商学院的同学不妨学学,这对一个人对英语和英语逻辑的把握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日后找工作很多公司的笔试题都和这些差不多,而且现在连公务员考试都是中文gre逻辑了。(GMAT逻辑和GRE一个思路)第四,简历写的要漂亮,要有亮点,记住简历使用来screen不是阅读的,你把简历交给别人看三秒钟,让人家告诉你他能记住什么。要吹,但不能离谱,你要准备好说词,因为面试你的人中也许就有此中高手,你一下就会被揭穿。
第五,behavior interview的准备。无论是麦肯锡那种和case结合在一起的,还是lek,bain的电话面试,都是behavior interview。上面有很多怎么准备很tough的问题。
第六,case interview。建议去几大咨询公司的网站和wetfeet去看。其中我觉得最全面的是BCG的case introduction有四个,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另外,bain的interacitve case preparation给我对咨询更实质性的认识,建议有空作一下。
好了,就说到这把。本来我想能进入麦肯锡,为南大学子开一个口,但是我失败了。我希望后面的师弟师妹能圆我这个心愿,让国际顶尖公司见识南大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