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IAT)简介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心理学实验工具,由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提出。其目的是通过反应时间来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紧密程度,进而评估个体的内隐态度。在进行敏感问题调查时,IAT可以绕过潜意识的防御,揭示内隐的真实态度。
IAT的原理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和态度自动化加工理论。信息存储在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的神经联系结点上,测量两概念间的距离可反映它们的联系紧密度。认知上,态度自动化加工包括启动和启动扩散。
为了更好地理解IAT,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词汇分类任务,将词汇分为情绪表达、情绪控制、好和坏四类。当屏幕显示词汇时,被试需判断其所属类别,比如“发泄”属于“情绪表达”,“光荣”属于“好”。通过这些分类,IAT收集数据以评估被试在情绪处理时是倾向控制还是表达。
实验流程包括七轮分类,前三轮作为练习帮助被试熟悉过程,第四轮为正式“相容测验部分”,第五轮为控制顺序效应的练习,第六轮练习后是正式“不相容测验部分”。相容与不相容测验部分的反应时间差异揭示被试的内隐情绪态度。
总结起来,IAT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尤其在敏感问题上。通过实验流程,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在面对情绪管理时更倾向于控制还是表达。在实际应用中,IAT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工具,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偏好、动机以及潜在态度问题。然而,实验结果需谨慎解读,避免误解或不当应用。
内隐联想测验如何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项开创性研究,由A.G.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首次提出。这项技术通过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间作为评估指标,揭示个体对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深度,从而洞察其内隐态度和深层次的社会认知。
在研究中,内隐联想测验特别关注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其核心原理建立在神经网络模型之上,认为信息存储在按语义关系分层的神经联系节点中,通过测量概念在这些节点间的距离,可以量化其联系强度。在认知层面,IAT依赖于态度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包括态度的自动启动和这种启动的扩散效应。
总的来说,IAT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不仅揭示了个体的潜在心理联系,还为我们理解态度如何驱动行为提供了深层次的洞察。它在探索社会态度的微妙差异和一致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⒈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的名字(如,郁金香)和昆虫的名字(如,蜘蛛)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
⒉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如,可爱的)和消极的词汇(如,丑陋的)做出反应(积极词汇按F,消极词汇按J);
3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按J)
⒋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花的名字按J,昆虫的名字按F);
5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昆虫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花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
使用5减去3就能得出内隐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