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水的联想
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极普通、极常见的物质。我们从地球的江河湖海,天上的雨雪冰雹,乃至于清晨的露珠,夜晚的雾中都可以感到水的无处不在。
水虽普通,却也有自己的神奇之处。一滴水看来很小,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天冷了,它会结成冰;热了,它会蒸发成水汽。如果遇热或遇冷,它重新又会变成水。一滴水也许随一场大雨降下滋润大地,也许随小溪一起汇入大海,不论怎样,水滴虽小,却点点滴滴实
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水滴一旦组成江河湖海,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它们不再单单只是从前的自己,它们有了新的生命,大家共有了生命。一颗颗娇小晶莹的水滴汇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变成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不论是高尔基笔下暴风雨的海,还是海明威笔下愤怒的海,都使人迷恋,使人向往。水滴也会组成安静恬淡的湖;湖水不同于海水,海水是刚柔相济的,而湖水却只柔不刚。
自然界的水就是如此之多,如此之广,如此丰富,如此多姿。它有那么多形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水,它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有执著的精神。
一滴水蒸发、凝固、降雨再蒸发……循环往复,千百年来不变;一滴水跃入小溪,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奔流不息,亿万年如此。我们每个人既活着,就不妨像水,点点滴滴是真实的生命。不要总是叹息生活中充满了烦与累,向往安逸的生活,而自己却在哀叹中熬白了头。我们既然活着就不妨像水,有所追求,有所创造。不要总是看破红尘似的说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一切都是假的,不要学得圆滑、世故,像块没有棱角的鹅卵石。
我们既然活着,就不妨像水!
水的联想
古人对于时间的感叹,老爱用水来形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今天,连三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水的循环,那黄河水流到海里,还是会上升到空中,然后又从天上掉进黄河,所以也就无所谓珍惜了。
记得朱自清写过一篇《匆匆》,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依稀还记得其中几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就这样在我们所进行的那些琐碎的小事中慢慢流逝,很多大人就以这教育孩子要珍惜时间,小时候我没少为这挨过父母的训斥,长大了我也引用这话来教训我的孩子,今天仔细想来,却觉得自己好象进了一个巨大的圈套。因为时光易逝,所以我们的每一日都过得战战兢兢,唯恐留下遗憾,也就忽略了行走中路上的风景,为自己带上了致命的枷锁。
日子总是要过去的,无论你怎么珍惜,无论你怎么挽留,它都不会因你的努力而停留。但今天过了,还有明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为什么要死死地挽住遗憾,或者在惶恐中计划着自己应该干什么,黄河水能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时候不能弥补已有的遗憾呢?所以我很少去想昨天发生的事情,我的目光永远落在明天
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一句话:“青春是用来挥霍的。”当时很不解,现在想想确实是如此,因为年轻,属于我们的时间很多很多,所以把大把大把应该用来求知的时间用到了花前月下,球场舞厅,也许到头来一事无成,在社会的底层做着快乐的小市民,但回想起被你挥霍掉的青春,你有的难道真的仅仅是后悔,比起那些青春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的人来说,你真的没有多一份快乐,多一份体验。
如果你对今天的一事无成很是遗憾,那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太晚,黄河水能周而复始地循环,那你为什么不能在有了遗憾时用今天的时间去做昨天的事,其实人活着的快乐并不在于把握,而在于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何必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模型,也许那是有条理的,但也是了无乐趣的,我情愿在希望和憧憬中去尝试未知的生活,也不愿按部就班地照模式生活。
时间如流水,非常宝贵,值得珍惜,但流水是灵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做时间的主人,不做时间的奴隶,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水的启示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水:雨水、露水、江水、河水、湖水等,它们有的晶莹透明,有的浑浊不堪;有的缓缓流动,有的激昂澎湃;有的小如珍珠,有的浩瀚如云。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示,使我们的心灵也如水一般清明。
遥望那向东流去的河水,让人们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古人对此也有不少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前人对后人的期望:要珍惜时光。是啊,拥有无限生机的我们,若不趁着这逐渐流逝的大好时光奋力一搏;又更待何时呢?
俯首注视那被雨水打上小孔的石头,让人们体会到了水滴石穿。这其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是由量的慢慢积累才导致最终的质变。设若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一夜间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或是让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瞬间变成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再或是让一个双眼残疾的人一眨眼间变成一名100米运动员等等,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难以相信。因而凡是要想获得成功的人必须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时时牢记"水滴石穿"。
倾听那春雨水滋润万物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空灵。那一丝丝轻盈的细雨犹如淘气的精灵,伴随着微风,轻轻地跳到树叶上、花丛中、泥土中,也跳到了在一旁聆听的人的心中,让人联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雨声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们平添了一份平静、一份空灵。
凝望那汹涌澎湃的波涛,让人们感觉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那激荡的海水中,蕴含着大自然雄伟的力量,同时也教会了人们:应该奋力拼搏,不管有任何艰难和阻碍,只须尽自身全力去搏,便无须遗憾了。正如汹涌的波浪无所顾忌地向海边的岩石打去一样。
水的联想
水的联想
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极普通、极常见的物质。我们从地球的江河湖海,天上的雨雪冰雹,乃至于清晨的露珠,夜晚的雾中都可以感到水的无处不在。
水虽普通,却也有自己的神奇之处。一滴水看来很小,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天冷了,它会结成冰;热了,它会蒸发成水汽。如果遇热或遇冷,它重新又会变成水。一滴水也许随一场大雨降下滋润大地,也许随小溪一起汇入大海,不论怎样,水滴虽小,却点点滴滴实
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水滴一旦组成江河湖海,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它们不再单单只是从前的自己,它们有了新的生命,大家共有了生命。一颗颗娇小晶莹的水滴汇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变成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不论是高尔基笔下暴风雨的海,还是海明威笔下愤怒的海,都使人迷恋,使人向往。水滴也会组成安静恬淡的湖;湖水不同于海水,海水是刚柔相济的,而湖水却只柔不刚。
自然界的水就是如此之多,如此之广,如此丰富,如此多姿。它有那么多形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水,它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有执著的精神。
一滴水蒸发、凝固、降雨再蒸发……循环往复,千百年来不变;一滴水跃入小溪,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奔流不息,亿万年如此。我们每个人既活着,就不妨像水,点点滴滴是真实的生命。不要总是叹息生活中充满了烦与累,向往安逸的生活,而自己却在哀叹中熬白了头。我们既然活着就不妨像水,有所追求,有所创造。不要总是看破红尘似的说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一切都是假的,不要学得圆滑、世故,像块没有棱角的鹅卵石。
我们既然活着,就不妨像水!
水的联想
古人对于时间的感叹,老爱用水来形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今天,连三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水的循环,那黄河水流到海里,还是会上升到空中,然后又从天上掉进黄河,所以也就无所谓珍惜了。
记得朱自清写过一篇《匆匆》,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依稀还记得其中几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就这样在我们所进行的那些琐碎的小事中慢慢流逝,很多大人就以这教育孩子要珍惜时间,小时候我没少为这挨过父母的训斥,长大了我也引用这话来教训我的孩子,今天仔细想来,却觉得自己好象进了一个巨大的圈套。因为时光易逝,所以我们的每一日都过得战战兢兢,唯恐留下遗憾,也就忽略了行走中路上的风景,为自己带上了致命的枷锁。
日子总是要过去的,无论你怎么珍惜,无论你怎么挽留,它都不会因你的努力而停留。但今天过了,还有明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为什么要死死地挽住遗憾,或者在惶恐中计划着自己应该干什么,黄河水能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时候不能弥补已有的遗憾呢?所以我很少去想昨天发生的事情,我的目光永远落在明天
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一句话:“青春是用来挥霍的。”当时很不解,现在想想确实是如此,因为年轻,属于我们的时间很多很多,所以把大把大把应该用来求知的时间用到了花前月下,球场舞厅,也许到头来一事无成,在社会的底层做着快乐的小市民,但回想起被你挥霍掉的青春,你有的难道真的仅仅是后悔,比起那些青春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的人来说,你真的没有多一份快乐,多一份体验。
如果你对今天的一事无成很是遗憾,那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太晚,黄河水能周而复始地循环,那你为什么不能在有了遗憾时用今天的时间去做昨天的事,其实人活着的快乐并不在于把握,而在于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何必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模型,也许那是有条理的,但也是了无乐趣的,我情愿在希望和憧憬中去尝试未知的生活,也不愿按部就班地照模式生活。
时间如流水,非常宝贵,值得珍惜,但流水是灵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做时间的主人,不做时间的奴隶,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跪求 想象或联想的作文
联想与想象
当你展纸握笔准备作文时,你是否会思维凝固,思路闭塞?是否会“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苦做为难文”?那么,怎样使自己的思路洞开,文思泉涌?将联想和想象引入作文吧,让它来拓展写作思路,打开写作之门。当你驾上思想的野马,纵览古今,横贯寰宇,一看到作文题目,你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联想的特点是什么呢?从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由此及彼,由甲及乙……。如由“绿”会想到植物、春天、希望、春风又绿江南岸、青春等等。什么是想像呢?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就是想象。如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像,可以想到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等等。同一道作文题,我们若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联想和想像,就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按照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同,联想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由一个事物想到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接近的另一事物,这就是接近联想。如果想起了和对象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近或相似的事物,就会形成相似联想。相似联想反映着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一般的比喻都是借助相似联想。所以这种联想形式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得相当普遍,所起的作用也特别突出。如鲁迅在《故乡》中称“杨二嫂”为“圆规”,就是由杨二嫂两条瘦长的腿想到圆规细长的腿;再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就是把“彩霞”、“澄江”分别与“绮”、“练”(都是丝绸名)联系了起来。对比联想是从某件事物引起对其他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的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利用想象,可以把微小的再造成庞大的,简单的生成复杂的,抽象的化作具体的,遥远的变成眼前的,破旧的翻成崭新的,反过来、,也可以由大变小,由复杂变简单。只要你愿意,存在你脑海里的材料可以像变魔术一样任意变幻。比如,未来一万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谁也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想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推理,把它描绘成各种样子。
联想在作文中起到打开思路,搜集素材,甚至产生灵感佳构的作用。面对题目或话题,如果学生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那么作文就好写多了。联想部分,告诉学生要围绕一个话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即“复合联想”。课文中举了“春”题目的例子。
其实,要让学生学会联想的方法,养成联想的习惯,形成联想能力,只教给一点知识,三两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要告诉他们一些具体的方法、可操作的步骤,并且经过多次的实践才能完成。我们可以把例子处理得更加明晰、具体,从例子中概括出具体的方法,把方法变成可操作的步骤,指导学生按步骤不断实践。如:
联想题目联想方式联想内容
春相关联想花朵、柳丝、绿草、燕子、风筝……
相似联想婴儿、花季年华、充满生机的祖国……
延伸(类比)冬去春来、苦尽甘来、死亡与新生……
再如关于桥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
1.从造桥用料联想:木质→石质→钢筋水泥→是历史的见证。
2.从字型出发:犹如一个人手足俱插于水中→修桥的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3.从作用联想:它连接两岸,代表人与人、地区与地区间的沟通→大陆与台湾之间。
4.从比喻义联想:连接人们心中美好的感情:如“鹊桥”“断桥”“虹桥”“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它牵扯人们的感情→是一条纽带。
5.桥所代表的精神→承受重压,担负责任,人车马在身上川流不息而岿然不动。
6.过河拆桥→过河后,桥便失去了对他的价值,被拆掉。
7.代表尊重→古时先有河,而无桥,怎样渡河呢?是把河填平还是想别的办法?架桥,既过了河,又不使河受到伤害。这体现一种对河的尊重,对自然存在万物的尊重,人想的不是去改变自然,去伤害它,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8.天桥,一种在新时代中出现的新的桥,本来是为给行人提供方便和安全,但却有一部分人总是不走天桥,而是横穿马路穿行→人的素质
9.桥上的特殊故事→一种是桥上总发生一些浪漫的故事,引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另一种则是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比如南斯拉夫电影《桥》所反映的故事,美国电影《桂河大桥》所述的内容,又如“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在实际的思维中联想和想象是难以分开的,但又各有侧重。联想重在对存在的事物的连接,想象侧重于“无中生有”。所谓“无”,是“故事”“情节”,情和理却是真实的,是和“客观”相连的。
教材中所说的“假设法”,是给想象一个“支点”,然后生发开去,表现在写作形式上为扩写、改写、续写、虚拟故事等,借助一个“由头”,想象出合情合理的原本没有的内容。我们所学过的课文,给我们这种想象练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资源”。如对诗歌形象意境的扩写,诗对历史故事的补充,对小说故事结尾的续接等。如,“孔乙己之死”,“祥林嫂之死”,“假如项链没有丢失”,“还项链以后”,“阿Q新传”,“昭君出塞”,“李白醉酒”,“陶令回家”,“采菊东篱”等等。
写作文的时候,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比较从容。大到审题,选材,小到比喻夸张,都是把两个以上的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比如看到一个题目,立即联想到以前遇到的什么人,看过的什么新闻,见过的什么场景,听过的什么音乐,记住的什么名人名言,以及以前写过的类似的作文……,把这些材料进行一番比较,最后选出比较合适的,再经过一些思考加工,就比较有把握了。
有人说,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联想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想象通过思维产生新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过,二者有很多共同点,一是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都说联想的好,那么至少你要知道“银河”、“九天”这些词语、典故;你要想象一万年以后的世界,你就应该懂得一点基因知识、环保知识、宇宙和外星探索知识,电脑知识等等,要不然,你的想象就没有依据,想出来也不会精彩。有的人把好的想象和联想看成是灵感爆发得来的,其实,灵感也要以知识基础和思考习惯为前提。二是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把两件事物联想在一起,主要看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比如长腿和圆规,大桥和彩虹,网络和高速公路;再如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要有未来世界的特征。三是最好得有创造性,想得新鲜、独特。比如人们把美国篮球明星乔丹比喻为“飞人”这是有创造性的,把罗纳尔多称为“外星人”,这是第一次这样比,所以人们的印象十分深,可是如果再把另外的人也称为“飞人”“外星人”那就不够有创造性,至少应该加一点改造,比如叫“小飞人”,“赛外星人”,“超人”等,大家才会认可。
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你认为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要符合生活逻辑;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诗歌创作和文学创作中很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
总之,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展开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巴尔扎克说过:“想象是双脚站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想象的基本特征——丰富又合理。我们既可以抓住事物间相似、相关、相反的关系,作横向的联想;也可以穷通古今,面向未来,做纵向的联想;甚至可以大胆虚构,超越时空。但是,一定不要忽略了想象的合理性——那就是符合事物的特征,符合生活的逻辑,讲究美感.。比如:如果天下了雪,你打开门一看,脱口而出:“万紫千红总是春啊!”或者是“这一场大雪像一团火,点燃了我的激情”,这就是明显的不符合事物的特征,不合理的。而如果你说::”像一把把的盐撒向空中,那么缺乏美感。最好的就是:“片片柳絮因风起”或者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周作文:根据下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切身感受,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
材料: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碍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污浊,有容清纳浊宽大度量的,是水;能蒸发为云,变化为雾、雨、雪,凝结为晶莹的冰,干变万化而又不失其本性的,是水……
10.按照“图现概念”的要求,以《水的联想》为题,列出写作提纲。
提示:从有水便有渡——有山便有路——有困难就有解决它的办法;
从水的功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于治理国家
从水平如镜——做政治思想工作要一碗水端平
从水滴石穿——想到艰苦创业、学业的增进,务必有此种穿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