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联想(太极的哲学思想)

admin 电脑硬件 8

角色联想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妙用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有模仿角色扮演的冲动。这冲动自儿时就有,并且从未消失过。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愿意或者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想象为所扮演的角色。在看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时,我们同样也会不同程度地将自身想象为其中的某个人物,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愉悦。

太极的联想(太极的哲学思想)-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一,角色联想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妙用

(1)而在太极拳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愉悦呢?我觉得这一过程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真诚地、愉快地和他们一-起想象,否则成熟的他们会觉得你在把他们当成小孩,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在讲到黄飞鸿时,一边做着动作,一边也兴致勃勃地回忆着电影里黄飞鸿的形象,并把这个思维活动表现出来。另外,技击原理的讲解,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改变了大部分学生关于太极拳只是“公园里的老头用来练健身”的看法,使他们相信真正的太极拳是可以用来技击的,也是要从年少时就勤加练习的。

(2)关于让学生产生想象愉悦的第二个方法就更为直接了,就是大量的与他们谈论武侠,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无论是动漫,还是游戏。这些谈论可以是在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练习中,也可以是在课堂练习的间歇。在谈论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涉及到课堂教学内容,这同样也加深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兴趣。而在这时,他们又往往会变成主角,变成我的老师,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解他们心中的武学流派,各家专长。这样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武术的兴趣和各自不同的理解。

二,角色联想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妙用总结

(1)在我看来,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直抱有积极的兴趣和态度,并付之于积极的行动,那么,他的体育课成绩就应该是优秀的,最起码也应该是及格的。而到了期末,即便用常规考试方式考查,这群男生的成绩也足够让我与他们自己骄傲。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并不能将每一招每一式打得规范而流畅,但是通过一个学期短短的十五次课,大多数人却都可以独立的将24式太极拳从头打到尾。

(2)在我来看,这是一一个不小的成就。于是,我开始仔细琢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不停地问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课堂上我有意无意地激发了他们的角色联想,使他们对太极拳的真意和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对太极拳产生了起码是阶段性的浓厚兴趣。

太极博弈原理的第一部:万法归宗简介

第一部:万法归宗——万法归宗,天人合一我们的惯性思维里面,把概念能够成立的前提忽略了,造成了生活或者做事中的“想不通”,我们困惑的为什么很多事情会与当初的理念相悖违。此时若是是弃旧从新(推翻已有的观念建立最新的观念)或是固守其本(怀疑新现象,拒绝接受),可是这种情况要么会陷入一种死循环,要么就会成为偏执的人。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寻找概念的前提环境或者说概念成立的缘因。任何一种结论都是基于一个前提,而这种前提就是所谓的太极,只要太极抓住了,马也会走田,死也会成生。

万法归宗最优秀的地方就是,透视了事物成形的本质,还原了在策略中的相对比较全面的一个思维历程。

目录

引导语 3

1.阅读提示 3

2.阅读本书不适宜与适宜人群 11

3.笔者的写作心路 16

4.本书最基本能给到你什么 18

5.全书整体架构 21

第一章命运玄机录 29

●1986——1999:人的出生已注定了他所面对的潜在的世界 30

●1999——2002:有种背负可能要耗其一生才能解脱 35

●2002——2005:动心忍性,奋斗,缘起缘灭 46

●2005——2009:曾益其所不能,情义,责任 58

●2009——2010:情感,事业,亲情,劫难——背水一战 87

●传后语 108

第二章命运含章 111

1.为什么首先要谈命运的概念 111

2.命运学说 113

3.命与运 114

4.时空交织的制约——命运五大因素 114

5.命运可变吗 116

6.了解命运的作用——知命而行,顺势而为 118

6.1能力 118

6.2心态 119

第三章成功的演义 120

1.成功不是激励的结果 120

2.成功的定义 122

2.1因目的而有成功 122

2.2横向相对性 123

2.3纵向相对性 124

3.成功与人生 125

4.成功的契机点 127

4.1成功的因素——别做迷途中的羔羊 127

4.2成功因素的排序性与相互关联 131

第四章万法归宗表 136

1.阴阳法则 137

2.象,像也 138

3.逻辑思维 139

4.太极思维 142

第五章思维总章 143

1.思维的载体 143

1.1.神奇的大脑 143

1.2脑的结构——“我们有三个脑” 145

1.3左右脑 146

1.4左右脑的不同年龄发育 150

1.5左右脑的男女差异 151

1.6左右脑综合处理信息 153

1.7国内教育模式下左右脑发展 155

2改善思维的载体 156

2.1补充必需的营养 156

2.2危害大脑的饮食及嗜好 161

2.3大脑需要休息 165

2.4失眠及其防治 166

2.5五官健脑操,增强脑子功能 170

2.5子午流注生活规律 172

3.思维的构成层面 175

3.1意识的七层分类 176

3.2潜意识的运用 179

第六章逻辑思维 187

1.逻辑学 187

☆读者来信之做一个正真的自己好难 189

2.理觉思维与感觉思维 189

2.1理觉思维与感觉思维关系 189

2.2理觉思维 193

☆衍例之辩论与诡辩 201

2.3感觉思维 206

○联想 207

○感觉的补位 209

☆衍例之梦的成分 212

第七章影响人类认识的因素 217

1.常识 217

2.思维模式 219

2.1情绪 220

○回返模型——冷静 221

☆衍例之MM上当受骗,怀孕,染上性病 226

2.2思维惯性 228

☆衍例之人与人之间最内在差别 228

☆衍例之必定存在思维惯性 230

3.如何提高认识水平 236

第八章百科归类图——万事层次集 237

第九章万法归宗核心总论 242

1.太极演化总论 242

☆禅理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245

2.直系与旁系太极 246

第十章太极归宗原理 250

1.认识模型 250

1.1认识过程 251

1.2概念与感觉 252

①概念因应用的需要而产生 253

②感觉都是真的 254

2.太极思维 257

2.1多太极认识 258

2.2太极的太极 262

2.3如何找到太极 263

☆衍例之化解老婆婆的执着 265

☆衍例之为了你不再对其他女子产生兴趣 265

☆读者来信之八字不合怎么办 267

☆衍例之打孩子——负面的重要性 269

☆衍例之什么情况下,人不会盲信 271

☆衍例之问得准不准 272

☆读者来信之父亲的馒头——如何去体谅人 274

☆读者来信之婚外恋,两个人的平衡,窥探隐私,中年危机 275

☆衍例之婚恋中的选择 278

☆衍例之两年后带着孩子婚姻徘徊在坟墓的边缘 286

3.衍生原理之魔方信息原理 292

3.1信息的全面性 293

☆衍例之麦田中的机会与选择 296

☆衍例之想结婚的女人遇见不愿意结婚的男人 297

3.2信息传播的太极演化 300

☆衍例之信息对抗 301

☆衍例之信息对砍:怎么对待小道消息 302

☆读者来信之你的朋友告诉你的伴侣有外遇 307

☆读者来信之如何化解紧张 307

☆衍例之怎么去忽悠别人 309

☆衍例之虚实的运用 311

※综合衍例之人心运用的终极——用人与用才 313

①九型人格与引动原理 313

②人性的定性 315

☆读者来信之性格,人品 322

☆知识拓展之萨提亚家庭模式中的冰山理论 323

③才的运用 324

☆读者来信之人前一面人后一面 328

※综合案例之组合运作团队 329

①人心引导性 329

②怎样凝聚大家的力量 330

③人才组合 333

④如何带领比你高明的将领 336

☆读者来信:朋友是否用来利用? 338

第十一章阴阳流转原理 341

1.阴阳因太极而生 342

1.1阴阳之变在于太极之变 344

1.2如何寻找太极——配阴阳 346

☆读者来信之读书迷茫——阴阳阅读 348

☆衍例之什么是定位,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配阴阳 351

☆衍例之职业上的“太极”定位 354

2.阴阳为何要产生 355

3.阴阳平衡 356

3.1平衡与不平衡定律 356

☆实践感悟之体验一下阴阳平衡的原理 362

☆实践感悟之闭上眼睛走路 363

※综合衍例之外援力量——寻找新的阴阳制衡 365

①读者来信之单位潜规则 365

②外援——平衡制约 368

☆感悟之“人,需要在不公平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370

4.阴阳流转 372

4.1次无极——定性 372

☆衍生定理之边缘性定理 376

4.2方向性——动力学 380

☆衍生定理之心力学原理 382

☆读者来信之意料之外的被辞退 385

※综合案例之医改高州模式中看利益对抗与制度引流 387

①利益突破口 387

②利益对抗 389

③制度引流 394

☆衍例之现在的小孩太难教了 396

☆衍例之制度与漏洞 397

☆读者来信之上市公司的培训讲座 398

4.3阴阳流转的形态——归同趋异 399

①归同:同者相近 400

☆形势论——谋略八字诀之时势 400

☆衍例之以男女朋友的姿态去引导要比慢慢发展效果要强 402

☆运用之时势同步 404

☆形势的起始点——篱笆效应 407

☆读者来信之因怀疑引起的家庭破裂 410

②趋异:异者相合 417

☆衍例之男女之间的游戏——欲望乃万恶之源 417

☆衍例之业绩游戏 420

※综合衍例之空手套白狼——资源整合的最高技术 422

①交易操作模式 422

②空手套白狼——时空差运用 424

☆心路历程之工作,合伙,创业,仁义良知 428

③如何设局 430

④结词 432

☆衍例之设局布局如何做建筑承包商 432

5.阴阳观变,动态对抗 435

5.1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35

5.2猜谜游戏——突破观察难点,阴阳观变 437

5.3创建太极,以生阴阳 439

第十二章万象演化原理 441

1.万象演化原理——洞察力预见力最高心法 441

☆读者来信之什么是爱情? 443

2.统计概率 444

2.1概率——一个让人变得单纯的学问 444

2.2硬币之二分之一概率 449

3.网状关联原理 449

3.1网状影响因素 449

3.2时空作用原理 451

①时空原型 452

②时空相互作用 454

③时空布局与时空作用的排序性 460

※综合衍例之定向越野——时空博弈与不可抗拒性 464

①时空博弈 464

②不可抗拒性 467

☆衍例之库存问题的处理——时间的考虑 468

4.网状相似性原理 469

4.1相似性 470

4.2通过一物了解另外一物 472

①全系统媒介 472

☆知识拓展之通过耳朵观察身体状况 475

②片面媒介 477

5.万象演化——预测 479

5.1太极阴阳为预测的基础 481

①穷秀才的三个梦 481

②挖掘信息最核心工具——太极阴阳 483

5.2万象归宗预测法 486

5.3融入要素——换太极 491

6.实例讲解 492

第十三章太极建模 497

1.什么是模型 498

2.太极建模——用图像去描述世界 499

3.太极建模集 502

3.1点 503

3.2线 503

3.3圆圈 505

☆衍例之遵守道德也是不择手段 506

4.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运用 508

4.1思路衍生 508

4.2详例讲解之聪明与智慧区别的真解 514

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

太极拳与书法,有着一定的关系,都说拳技、书艺两相通,两种都要求练习的时候心神贯注,心领身为,而且两种同属我国的国粹,不管是对于太极拳,还是书法,我们都应该学好。那么太极拳与书法有哪些联系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

拳技、书艺两相通

常言道:“拳技、书艺两相通。”相通,这里是指理法上有着可供相互借鉴之处。这就像拳谚所说的“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说明懂拳术的人去学练书法或医术,都有其便利之处。近年来,武术界爱好和学练书法的人日益增多,为此,我愿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运气方法,并联系太极拳经略加评述,为读者研究参考,兼助初学者之雅妙趣。

我国古代武术家和书法家都十分注重运气功夫,往往以此为不传之秘而深藏不露。旧武术界流行“传拳不传功”的说法,也正是这种保守思想的具体反映。然则运气的方法并不复杂,且在应用上也不限于书家、拳家,其他如中医、戏曲、舞蹈、歌咏、杂技等各界,且在应用上也都流传着运气之法。虽然各家的运气无不结合自身的艺业来加以灵活应用,但其基本原理却是一致的。

书家、拳家多寿星,如孙墨佛、苏局仙、吴图南、刘志清等皆是,这恐怕与他们常年坚持养气、运气之法不无关系吧!这些老人,寿臻百岁而犹能作书、打拳,实在令人羡慕!当然,长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练书习武和养气、运气具有延年益寿的良好功效,这一点是早已被人们的实践所证实和肯定了的。

气功为始终之则

中国拳法历来强调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拳谚说:“在外为拳,在内为气”;又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充分说明了气功在拳术中的核心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武术和气功的普及推广,人们对武术的运气方法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但练习书法也要运气,知晓的人就不太多了。

1943年,陈康在其所著的《书学概论》一书的第二编第四章内,专立“运气”一节,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书法的运气方法。他说:“(运气)这步工夫古来少传,今人也不肯多讲。但古代名家没有不得此秘的。”他特别指出:“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又说:“不懂太极拳的,可于绝早起床,练习深呼吸运动。在室外空气清爽的地方,两足站开,身体平直,用两掌或左右前后开合。

运气准备活动阶段

张开胸部时,深深吸入空气。用两鼻孔吸,不可用口以致发出气音;胸部收缩时,用鼻孔呼出。呼吸均须细长,不可粗促。至少运动十分钟,则胸部气满,意志清新,胸怀即有壮阔之感”。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这只是一般的深呼吸运动。那么能否打上一套“慢中求功”的太极拳,来代替这种深呼吸运动呢?这不论从调和气血、平心静气、放松肢体、绝虑凝神以及增进健康等诸方面分析,均无不可。不过,这至少做十分钟的深呼吸运动,还仅仅是书法运气中的第一步——准备活动阶段。

站式运气阶段

那么第二步呢?《书学概论》接着写道:“呼吸运动完结后,仍宜直立,左手叉腰,右手平举,曲肘如执笔状;把全身精力,运到右肩,横直曲折如练书一样,脑中存着帖上的字,用手横直曲折地画着,以练习手势。胸部仍然轻微地呼吸开合。如此经过数分钟,则右手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第二步才是具体地结合书法臆想的运气方法了,似可称为“站式运气阶段”。

在这一练功阶段,本着“先在心,后在身”、“意在笔先,笔居心后”的要求,凝神静思,同时把全身劲力运到右肩,贯向腕根,波及末梢。从而使日后达到:凡书写一点一画无不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倘能全身劲到,则久而久之自能练出龙腾虎跃,铁画银钩的笔力。

其实,这与打太极拳的运劲原理确乎是相合的。傅钟文老师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说:“至于运动,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根据意、气、劲三者合一的拳理,就足以说明这里“运劲”与上文“运气”的术语。两者是名异实同的。所以,书法运气也要注意肢体松沉,而不是相反地浑身紧张和拼命用力;否则劲力壅塞于肩、背或肩、时之间,那时笔的运行就反而显得熏硬不灵了,又何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笔力呢?!

坐式运气阶段

《书学概论》接下去说:“然后回到房间,照前节讲的姿势坐好,两足以尖掌地,臀部坐在一半椅子上,然后全身力气不致坠落椅上。像骑马一般地使全身气血畅通,力气自然上行,由足掌、臀部而直上两肩,右肩须略向外,这时力便集于肩上来了。这是运气的要领”;又说:“临书前照此去临帖,初不忙下笔,先以手执笔循帖上的结构,凭空曲肘悬腕地画着……同时心领神会,再凝结而成自己要写的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心中有字,然后手上有字”。

这第三步是从“站功”进入“坐功”,似可称为“坐式运气阶段”。这个阶段虽已变徒手画空为执笔画空,但主要仍是练习运气与养成凝神静思的习惯。

针对《概论》作者所说的“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现就以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来作些诠释。例如:关于劲的来源,清代太极拳家武禹襄(1812—1880)在《十三总势说略》一文中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练书也是一种“运动”,如今为了使所写的一点一画都能全身力到,所以两足要着地如植根;而臀部半坐,取骑马姿势,那也是为了使全身气血畅活,两腿之劲能自然上达腰间;由脚而腿,而腰,若能一气贯串,则“力便集于肩上来了”。

太极拳与书法练习的姿势

至于“形于手指”,那是指外观反映在手指上,而不是指主观上着重去运用手指。太极拳强调练好腰腿功夫,而不赞成尽在手指上耍花哨;历代书法家也大都主张“五指但司执管,不主运笔”。运笔则根据字体的大小,分别通过运腰、运肩、运肘或运腕去完成的。一般地说,小楷运用腕力,中楷运用肘力,大楷以肩力出之,数尺以上的“榜书”始以腰力出之。其实,太极拳虽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但推手发劲也还是随机应变,分别以各部之劲力出之,与运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腰为主宰”的原理并不矛盾。

此外,书法运气与实际练书时,要求“右肩须略向外”(练左笔者,左肩须略向外),这与外功拳的“顺肩”,以及太极拳的“含胸拔背”,也都有其相近之处。

综上所述,证明书艺与拳技虽分属文、武,各有门径,但在理论上确有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我劝武术爱好者学点书法,书法爱好者学点武术,这对于提高各家原有的技艺和理论水平,肯定会有所裨益,而决不会是枉费精神。当代著名书家沈尹默、马公愚和画家丰子恺诸先生,生前都与太极拳家傅钟文老师相交甚厚,并都跟傅师学练过太极拳。这不是偶然的吧!

太极拳与书法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虽属文武之道,但在养身健身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从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有年,深感其拳理与书理相通。现不识浅卑求教于武林与书法同道以求斧正。

行功时对身法要求

太极拳与书法在行功时对身法要求是一致的。"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定,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物无所思"(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也曾对作书者的身法有过这样的要求:"莹神静虑,端己整容,秉笔思生"。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大家都强调了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周身放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陈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通过螺旋缠丝使内气通达周身,久而久之,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劲。这种内劲的来源正如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作书也是如此,无论是书写盈尺榜书,还是蝇头小楷,都必须两足踏实,周身放松,立身中正,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笔随意运,使两腿之力自然形于手指,柔软的毛笔才能写出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行功时对心法要求

太极拳与书法,都非常注重心法,要求心神贯注,心领身为。手有定法,步有活规。古拳论提出“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古书家也强调“意在笔先,笔居心后”。

可见意在太极拳与书法中的重要性。陈式太极拳套路,在意念的作用下,一会儿如“回风燕子,点水蜻蜓”,一会儿“山崩海啸,虎视鹰膦”。(陈式太极拳洪均生语)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支配下,内气鼓荡,笔随意行。由此我们联想到唐草圣张旭所书的古诗四帖,他的草书,跌荡起伏,奔放流畅,字字相连,一气呵成,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果不是在意的作用下,能有如此气势磅礴,铁画银钩的绝品吗?

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蓄发相变。太极拳十大要论云“太极拳有阴柔、轻柔的一面,譬如和风细雨,又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如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清代书法家曹莹在《书法约言》中指出“凡运笔有起有址,有缓有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陈式太极拳与书法一样,其节奏变化多端,鬼神莫测。

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犹如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拳术表演。太极先辈陈伯先老人虽已年逾古稀在给笔者书写条幅时只见他饱蘸浓墨,略加思索,然后大笔恢恢,笔走龙蛇。当他写到“平心静气悟真谛”最后一笔悬针时,老人内力悴发,突然双足离地,助气发声,这那里是在写字,分明是在演练拳术。这七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抑扬顿挫,参差有致,气韵贯通,宛如是一套完美的太极拳套路!

以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太极拳与书法的相通之处,然尔从取材上,从美学上,从虚实上,从形神上,它们无不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不妨在练拳的同时学点书法,在学书法的同时学一下太极拳,定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与书法有什么联系相关文章:

1.太极拳与书法的联系

2.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3.太极与书法

4.太极拳的“相”与“性”

5.太极拳的与道家养生有什么联系

6.论太极拳之调形

标签: 太极 哲学思想 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