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朱元思书》联想文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独自一人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船儿在风中时儿左时儿右,欣赏着两岸的高山。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陡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这样的天,这样的山,谁能说更偏爱谁一点呢?
我坐在船头,映入眼帘的满是青白色,发现如此美景,不紧感叹一句水之青白,水之清澈。就连那千丈来深的地方也看得一清二楚。水底的鱼儿正在嬉戏,细小的石子静静地躺在水里。湍急的江流快如飞箭,那惊涛骇浪猛如飞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山峰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无数的山峰都直插云天。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好是动听。蝉在枝头呤叫,猿则在高山高歌。在这繁华迷眼的世间里,还有这样的地方吗?想必热衷于官场经济人情世故的人们,来到这里,都会忘忧流连啊。看来这样的山水,这样不沾红尘的山水,必然是有守护的。那些苍茂的树木伸出枝条,将这山水隐蔽起来,只有阳光偷偷地从隙缝中露出头来,照亮这一江碧色,赏玩这珍藏的美丽。
如果风有颜色,如果烟有光芒,或许,它们都是明净的,像是白昼里的月光。在风语低回,云雾萦绕中穿行,你也许会爱上两岸的苍翠峰峦;在烟波无忧,碧水澄明中抬首,你也许会爱上碧远的苍穹:眼前都是茫茫的苍翠深远,一色的深青浅碧,这样的天,这样的山,谁能说更偏爱谁一点呢?在富阳与桐庐的一百多里水路上,竟然就让我邂逅了这样的奇景。泼墨是绝世好画,成曲是天籁之音,这样的山水,真是天下奇绝啊。
在行舟上低首,只见满目的碧色,荡开层层轻波。这样一方碧色的砚,研了满满的墨,等着你胸中无处可发的赞叹,用千丈的深度来书写。你看那一尾尾的鱼,一粒粒的石,都争先恐后的想让你看清楚,记住这里每一点微小的美。银浪如鳞,湍流胜箭,心好像突然就轻了,轻的可以飞起来。
我借着这欲飞的心,极目远眺。两岸的高山,寒松苍翠叠枝,参差阴翳,竞相争高。重峦叠嶂,直指向天,鹰飞几不可度。如诗如画,如曲如歌。不要怪自然中没有琴弦;泉水弹奏石的清韵,善鸣的鸟嘤嘤放歌,难道不是天地绝响?更不必说山中的蝉鸣无穷,猿啼千转了。
在这繁芜迷眼的世间里,还有这样的地方吗?想必热衷于官场经济人情世故的人们,来到这里,都会忘忧流连啊。看来这样的山水,这样不沾红尘的山水,必然是有守护的。那些苍茂的树木伸出枝条,将这山水隐蔽起来,只有阳光偷偷地从隙缝中露出头来,照亮这一江碧色,赏玩这珍藏的美丽。
啊,美丽的富春江
富春,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啊!富春江一端在雄伟巍峨的黄山脚下流过,一端又牵着那堪称是人间仙境的西子湖畔。富春江的水,清澈见底,时而湍急,时而平静;而富春江畔的山,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连绵不断。啊,这就是美丽的富春江!
此时,我细细地品读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自己也仿佛置身于那一片令人魂牵萦绕的山水之中了……
我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富春江的黄昏,弄一叶扁舟,坐在舟尾,煮一壶茗茶,望着那一望无际荡漾着涟漪的江面,别有一番韵味。那黄昏中燃烧未尽的太阳将她最后的光芒射向了富春江的水面上,那火一般的晚霞荡漾在江面上,整个江面映出了太阳红彤彤的影子,水中好像盛开着一朵艳丽的牡丹,与此起彼佛的水波相映成趣,显得格外地妖娆。到了水流湍急的地方,一叶小舟在水中自由地飘荡,真是“任意东西”,好不爽快!漫漫富春江之上,望这自由不羁的一叶孤舟,那放诞浪荡的江水,呵,真想痛饮一杯!黄昏中的江面上,回荡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朗朗笑声,是啊,这江、这水、这山、这景、这自然,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知己吗?醉了,就任这小舟在下游的江面上缓缓飘荡,扑向自然的怀抱,躺在江面上小睡一晌,不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吗?
停船靠岸,望那一座座高山直上云霄,巍峨高耸,有的负势竞上,有的争高直指。远眺苍茫的山峦,近看脚下渊源流长、一望无尽的江水,这山水之间寄托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报国之志;又沉浸了多少文人墨客忧国思乡之泪……有多少放诞不羁的灵魂,又有多少寂寞孤独的心灵啊!
“连娟落日依山尽,寂寞寒湖蘸岸平。要识放翁新得意,蓼花多处钓舟横。”这是陆游失意后为富春江写的一首诗,白首为功名,他也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了呀!
富春那的轩邈的山,有刚毅,有放诞,还有沉稳。富春那的缥碧的江水,时而令人有海阔天空之想,时而又令人仿佛进入了那纸醉金迷之境。这缥缈的江水是富春清澈的双眸,有一抹温柔、又有几许自由和不羁,又饱含着沉稳、刚毅,但更多的还是历经沧桑后的伤怀,啊!这美丽的富春江,她的美也许正在于她那明眸中一丝淡淡的哀愁吧……
够了吧!!!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是哪篇文言文中的句子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出自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的远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赏析】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奇山”。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各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概。
此文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描写景物特色鲜明,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桐庐由来文言文
1.桐庐民间传说
有明一代,桐庐出了两个最为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人称俞都堂的俞谏,而另一个则是号称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庐人对这两位桐庐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们两人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真或假,但都成为了桐庐人文历史中的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姚夔的传说。
姚夔,字大章,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姚夔在乡试、会试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给事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书。姚夔去世后,被赠与少保,谥号文敏。姚夔才能宏大,心胸开阔磊落。朝廷商议没办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决定。他在吏部的时候,很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为官之时,当时的皇帝景泰帝身体不舒服,姚夔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英宗皇帝的太子。但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天,姚夔原本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地请求恢复太子,但石亨等人已早一步奉太上皇英宗恢复皇位,且将姚夔调到南京礼部。明英宗一直都很了解姚夔的为人,后来听闻恢复储君的议论时,便立即用快马将他召回,并将他升为左侍郎。
姚夔为人坚持原则,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召令南畿等地的诸生:只要缴交粮食救济灾荒,就可以入国子监。姚夔认为此法不妥,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后来,各地多次出现灾害怪异,姚夔上疏请求皇帝经常出席御前讲经,主持各项重要政务的裁决。亲近正人君子,远离小人,节约各项费用,爱惜器物,无论衣食言行,都要遵照祖宗既成的法规,以回报天意。皇帝看完后深感赞同并褒奖了姚夔。孝宗时,皇帝相信番僧,有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等级,没有限制。奸人羡慕他们,竞相成为他们的同伙。姚夔尽力进谏,情况才稍微减退。姚夔历经数朝,每次遇到灾害怪异,他都会请求皇帝救济抚恤,并表达对受灾百姓的担心和关爱。
2.描写桐庐的古诗词宣城青溪(一作入清溪山)李白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
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啰唝曲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
只道往桐庐。
桐庐人不见,
今得广州书。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桐庐县作韦庄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
望采纳。谢谢。
3.桐庐这个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要从桐君老人说起: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
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4.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台建严先生祠堂文言文答案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ecoo课Net件co.cnf
解析: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是哪篇文言文中的句子“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出自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翻译】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的远山融为一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赏析】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
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
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
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
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
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
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第三段进而写“奇山”。
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各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
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
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
6.《李泰伯传》文言文翻译求解答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7.桐庐的民族传说20字白云源风景区紧挨着富春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除主体在桐庐县内,还涉及富阳、建德、诸暨、浦江,主峰观音尖海拔1246.5米,是龙门山脉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富春江沿岸的最高峰。
现在所提的白云源景区指的只是已开发的一期峡谷风光带,而整个白云源和周边区域可称之为"泛白云源"区域。这个区域以白云源观音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可包括龙门山脉的大部分景点,其中有:富阳龙门古镇、诸暨五泄、浦江仙华山、马岭、桐庐茆坪古镇和富春江沿岸的鸬鹚湾、钓台等景点,形成了一个以白云源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圈。
"泛白云源"山广水美,自然风景十分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唐代著名诗人方干便出生在"泛白云源"区域中的白云村,相传朱元璋也曾欲定都于"泛白云源"区域中富阳诸暨桐庐交界的盆地。由于白云源古时就是连接浙西浙东的交通要道,这里就遍布了各朝各代诗人们的足迹,成为浙西唐诗之路的起点。
受地势限制,"泛白云源"区域内自然环境大多未受人为破坏,原生态保持较好,沿线风光秀美,小村落星星点点的遍布其中,民风自然淳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如今环白云源游可形成两个游线:杭州-大田-雪水-凤川-白云源和杭州-龙门古镇-大田-五泄-浦江-马岭-白云源,两条线路各有特色,适合旅行社组团,更适合现今自助休闲旅游,尤其是汽车拉风。
白云源与泛白云源是一个自由度非常大的旅游区域,休闲意味极浓的自助游、探险游、风情游,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想的空间。中国崇尚美食文化,被誉为美食之国,一方水土必有一方美食。
白云源地处峡谷深处,一年四季美味不断。绝佳的环境,高峻的地势使得白云源出产的茶叶格外清香,笋干尤为鲜美。
其间野味众多,冬天的野生黄麂褒更是冬令进补的佳品,平时如果你运气够好,可能还会有野猪肉可以品尝。在白云源你可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农家菜,还不快来尝尝。
酒:白云源高山泉水酿制出的红曲酒,清冽可口,厚味甘醇。特产:白云源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野生植物丰富,野生猕猴桃、苦丁茶是白云源景区的两大特产。
来到白云源你可住在农家乐旅馆,价格公道实惠,不仅可以吃到极富农家情趣的饭菜,晚上还可以吹吹清新的山风,开开篝火晚会,数数星星,真是浪漫的很哦。如果你对住的要求比较高,你可以住到景区下属的慈云山庄,慈云山庄为二星标准,坐落于桐庐另一风景区——独山顶。
山庄交通便利、环境幽静、配套设施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