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对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来写作文
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景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例如在《琥珀》一文中,作者由在海滩发现琥珀想象到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逐渐变成化石(琥珀);又由“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想象到“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等等。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相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月光曲》一文中的“……她仿佛也看到了……”这句话就是皮鞋匠在月光下听着贝多芬的琴声,并且看着她妹妹脸上的神情后产生的联想。
联想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想一定要牵涉到两件事,即从甲事想到乙事,而想象只是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但是联想对于想象的形成往往具有媒介作用,头脑中新形象的形成有时是由联想促成的。
想象、联想都是属于心理活动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有的作文,比如状物抒情的作文,有的作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升国旗时想到一些事情,就必须使用联想的方法。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金钊作文中就利用了“穿错鞋”这一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金钊作文中就构筑了张叔叔的一个笑话)。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有的作文,比如像金钊所写的这样的扩写作文、童话故事、看图作文,就必须使用想象的方法。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较具体。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里,作者是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上的明灯,又由街上的明灯想象到天上必定有美丽繁华的街市和街市上闲游的平民、农民,于是又联想到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想象到他们提着灯笼、骑着牛涉过天河,在街上自由地行走,从而创造出一幅真切清新的画面和一个美丽动人、寓意深邃的形象来。再比如,写《绿叶》这样的作文,你首先要由绿叶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比如甘当配角、扶助“红花”的优秀品质,接下去要详细地写,就要展开想象了。
联想与想象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点
一、区别如下:
1、意思不同: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像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2、参照物不同:
联想必须是从一个现有的事物出发,比如看到“红色”这个词,有人会想到革命;想象是可以没有任何参照物的。
3、性质不同: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想像,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共同点:
都是通过思维活动构想出不存在于眼前的事物或情景。
扩展资料: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举例说明:
1、如果看到王维的诗就想起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一幅画,这是联想。
2、如果看到王维的诗句,就在脑海中产生了画面感,如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仿佛看到了塞外边陲的风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形象是之前在图片或者电视上看见过的,是头脑中存储的表象。
当据王维的诗句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幅画面,这个就是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所以苏轼评价王维的画“诗中有画”实质上是在脑海中产生了画面感,因此属于想象而非联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联想
百度百科-想象
什么是相似联想,能不能举几个容易理解的例子
相似联想是一种认知过程,当我们接触到某件事物时,会自然地联想到与其性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这种联想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例如,当我们想到春天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劳动模范的形象则常常让人联想到英勇的战斗英雄。相似联想反映了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性,它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喻是相似联想的一种常见应用,通过将两个性质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革命形势被比喻成风暴,形象地描绘了其猛烈和不可阻挡的特点;坚强的意志则被比作苍松翠柏,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比喻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加深了读者对事物的理解。
在作诗时,诗人常常利用韵律来增强诗歌的美感。韵律不仅是声音上的和谐,也是一种认知上的联想。当诗人用到一个音节时,读者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其同音同韵的其他字,这种联想过程可以被视为暂时联系的泛化或概括化的表现。泛化是在尚未完全区分相似事物时所做的相同反应,而概括化则是对不同事物中共同性质的反应。
通过相似联想,我们可以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而建立起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认知网络。这种联想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思维发展。因此,理解相似联想的过程和机制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