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联想
音乐的联想
听说气味可以在人脑中停留一段难以想象的时间。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有多大的可信度,但对我而言,这种奇怪地“掉落”到某种旧时空的感觉,往往与音乐有关。
音乐,会在某一时间,把我带回某段记忆。
生命中那些看似不留痕迹的声音,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某种过程的记录。
巴洛克时期的两位代表作曲家巴赫和亨德尔,是我早就熟悉的。
小时侯学小提琴时,我就已隐约感觉到巴赫的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优雅和精致。
透过他的音乐,我觉得巴赫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穿过时间慈祥地望着你。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思想、精神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有一盒磁带,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咏叹调》,咏叹调实际上就是曲调音乐,庄严肃穆,是一种神圣、虔诚的音乐语言。
当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痛苦的时候,我就听这首乐曲,听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很明显,我的心态就平和了。
亨德尔的作品是华丽的,但也让人懂得什么是神圣。
《弥赛亚》中的合唱都是优美得无可挑剔的——那是真正的天堂里的回音。
我对莫扎特这位古典大师素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我收藏的他的作品中,有一张莫扎特奏鸣曲的CD盘,是葡萄牙钢琴家皮尔斯演奏的,她的演奏是那样典雅,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柔和。
我特别喜欢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部分。
音乐如行云流水,像阳光般的温暖,空气一样的清澈。
这样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很有名。
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爱情,只是一种用室内乐的形式,非常优雅的、休闲的、娱乐性的,也比较高雅的中小型乐曲。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莫扎特音乐不同于巴赫,它不是福音;也有别于贝多芬,它不是生活理解。
他的音乐并不宣讲学说,更不表现自我。
他只是让人去谛听他显然听见的东西,那是来自上帝造物浸润着他、在他心灵中升华,而现在又从他心灵中逸出的东西。
海顿的音乐我听得很少,因此没有发言权。
但我知道,这也是位重量级的人物。
他也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广博浩瀚,遍及声乐、器乐的各个领域。
他的音乐结构严谨、节奏富于活力,具有典型的古典乐派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一位英雄与欢乐的代言人。
贝多芬不仅是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全人类的音乐家。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在于他本身就是一座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丰碑。
他一生孤独,爱神从未看望过他,可他把欢乐带给了全世界!每当我想到贝多芬在爱和欢乐的门口徘徊、被拒绝,他以摧山坼地的气魄同命运赛跑,我的泪水就不禁为他喝彩——那不是同情,不是单纯的感动,而是深深的敬佩和折服。
贝多芬音乐的磅礴气势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鼓膜、思想、灵魂。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命运交响曲》曾经陪伴我走过很长一段人生,那时一有时间,我就沉浸在这悲怆的音乐中。
它的第一乐章表达了人类面对命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这个乐章主要表现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带有斗争性的,表现对命运的顽强的斗争意志。
第二个主题是抒情的主题,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
贝多芬自己就曾经这样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命运》反映了一个刚强不屈的人在向命运抗争。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一生多舛,但他不低头、不屈服,他要做一个强者!是音乐支持了他,也是音乐成就了他。
他的人生充满光辉!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园地真是百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
舒伯特的优美,李斯特的精致;肖邦的爱国,舒曼的飘逸;门德尔松的欢愉富足施特劳斯的优雅轻松——各位大师在个性化地探索人类的心灵感受。
追随着他们的声音,我们的心灵会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代的民族乐派展现了另一种音乐境界:芬兰的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捷克的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这些音乐是民族的呐喊,是民族抗争的不朽见证。
所以,音乐也是民族灵魂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柴可夫斯基可是一位不得不重点挖掘的音乐大师。
严格地讲,他也许是浪漫主义与民族乐派的完美结合。
初次听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的思想凝固了……望着电视画面上的紧闭双眼、坚定有力地指挥乐队的卡拉扬,听着威森伯格敲击黑白键的声音刺破我的皮肤、深入我的骨髓,我默默地享受着灵魂的欢呼。
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谐、深沉,带着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感伤给你最深刻的问候。
这位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在多个音乐领域都站在顶峰。
不用提他那三部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欣赏一下《第六(悲怆)交响曲》,就会明白什么是从心底倾泻而出的滚烫热泪。
奇妙的五线谱,它将一切华美的文字串联起来,演奏出动人的篇章,而人们则用心把每一次动人的回忆注入每一首歌中让它充满了活力,奏起了我们一段段音乐人生。
当音符滑过我的神经,旋律跳过我的胸膛,节奏敲打我的细胞时,我的世界为换一种新的方式认识生命而振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古筝也产生了兴趣,聆听古筝是一种别致的音乐人生。
中国古代,将自然界的声音称之为天籁。
我则说音乐是心籁,因为任何一种好的音乐都发自人的心底,而且是最感人、最悦耳,最愉人心性的。
孔子当年听一曲“韶乐”,竟是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之魅力。
而俞伯牙、钟子期之《高山流水》,更是经久流传。
俞伯牙喜欢将高山流水融入音符,又喜欢让彩云落日经指间弹出;而樵夫钟子期竟可以听懂俞伯牙复杂的心曲:当琴声中有高山,钟子期像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万物;有流水,他又像伫立在滚滚江河之滨;有彩云,他像可以领略彩云的绚丽;有落日,他像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
可是,就在钟子期死去后,俞伯牙没有再碰过昔日的琴弦。
我想《高山流水》一曲自有其独到之处,但更动听的应该是这摔琴祭友之情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何况是知音难觅。
是这把七弦琴,联系了两人。
素指扣琴,轻轻拨弄,清脆婉转之声飞出,动人的旋律扣住了两个人的心。
知音啊!
细细地品味那一曲《高山流水》:巍峨入云的高山,披着一袭青翠的衣衫,随意站成一个什么挺拔壮丽的姿势;清澈的小溪从远处蜿蜒而至,携一路的野花和清凉;鸟儿在或远或近的树林中吟唱自己的歌儿,山谷中回荡着它们的快乐;飞奔而下的瀑布,以一种特别的惊心动魄,挥就晶莹的泪珠……我陶醉在其中了。
都市的喧嚣和浮华,让笑容凝在了人们的脸上,而在心底卷来的却是绵长的感叹,烦躁不安时时袭击人们的心灵。
而古筝,宛如一股清清的山泉,将清新洒向人间。
聆听古筝,喜欢在静静的时候,觅一个角落,让心灵落脚,让清雅、纯净的筝音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心里便弥漫了典雅和清丽,烦忧远逝,尘思涤尽,胸臆中有空山灵雨的清明;聆听古筝,宛若欣赏晨曦中带露的玫瑰,随风摇曳,落下一地的晶莹,几许柔美,几许清凉,震撼着某根沉睡许久而麻木的神经。
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那么美好。
所有的烦忧都随着琴音的涓涓流淌,奔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当琴音流泻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落叶,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
著名的音乐家巴赫说过:“人生如同一首乐曲,只是看你要演奏何种乐曲!”是呀!音乐亦是人生,有***、有低潮、有沉重、有轻快,就看你这位谱写者怎么去写了……
音乐如人生。
其实人生本就像那音乐一般,用极其简单的音符构造着每一次精彩,而一旦音乐停止,剩下的就只有记忆中曾经走过的人生......
怎样写音乐的联想和想象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如下:
月半弯,我想山顶攀,倾听乐章中小小的音键。轻拔琴弦,慢捻着幸福的经篇,你漂浮在我的梦境里面。--题记
我喜欢音乐,大概是因为它不像书一样需要费脑筋去读,它可以直接在心里面流淌,然后在心里面种植下音乐的种子。当我听《穿越时空的想念》时,我的思想就飘到了千年之前,与文人墨客共饮一壶酒,与骚人墨客一起在山水之间游赏。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能够触动人心,唤起各种情感和回忆。当我们聆听自己喜爱的音乐时,不仅可以沉浸在旋律中,更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与放松。
1.赏析悠扬乐曲-森林中的清晨
当我听到一首悠扬的乐曲时,我不禁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森林中。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微风轻拂着脸颊,鸟儿欢快的歌声如天籁般萦绕在耳边。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在草地间嬉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引发怀旧情绪-老歌中的回忆
有时候,一首老歌能够唤起我对过去的怀念和回忆。当我听到温暖的旋律和熟悉的歌词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曾经年少的时光。我想象着自己身处在那个时期的环境中,看着那些年轻的自己在阳光下奔跑和笑闹。这些情景让我感受到时光的流转,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3.创造奇幻世界-史诗音乐的魔力
史诗音乐有着磅礴壮阔的气势,它让我联想到一个充满冒险和英雄的奇幻世界。我可以想象自己身披骑士盔甲,驾驭巨龙在天空翱翔,与恶龙搏斗;或者置身于神秘的森林中,与精灵一同追寻宝藏。这些想象让我感受到勇气和力量的滋养,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人听音乐时为什么会产生联想和情感波动
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智能,关于这一点,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已有专门的论述,他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证明,音乐技艺是一种智能,大脑的一部分,大约位于右半球,在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一般认为音乐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不仅关系到一般能力,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外,还关系到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与艺术相关的能力,即情感和审美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认为音乐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接受、辨别、保持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是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过程和情感反应的一种综合能力,它由以下几个子能力构成:
一、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只有通过聆听的方式才能直接体验到音乐的本质。在声音听觉中,我们一般可区分为三个方面:音高、音色和响度。声波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高,声波的波形决定声音的音色,而声波的振幅则决定声音的响度。
音乐听觉也是如此,它起初是未分化的,其中固有音高、音色和音强要素融合在一起。在音乐中,全部音乐实践就是以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和再现音高为基础,所以音高运动在音乐听觉中占主导地位,这样便形成了音乐音高的感觉,即构成某种音乐运动的,彼此在高度上处于这种或那种关系的声音高度感觉,我们把听辨这种声音高度感觉的能力称之为音高感。音色是声音的一种品质属性,不在何种乐器,不伭是乐音还是噪音,甚至是人声,都有各自独特的音色,它对人具有一种直接影响感官的刺激作用,在音乐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东方音乐观念中,因其不以多声的和谐配合为主旨,所以更是追求音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而音色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声体的泛音分布及其相对响度,我们把辨别这种微小差异的能力称之为音色感。音强也是一种直接刺激感官的声音特性。在音乐中,它的强弱变化具有较强的表情作用,使人产生情感波动。而这种辨别乐音强弱起伏变化的能力则叫做音强感。
我们如果把两个音高显然不同的声音彼此加以比较时,就会发现,它们不仅在固有意义的音高上有所区别,而且在音色的某些特征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音总是明亮、轻巧些,而低音总是暗淡、低沉些。众所周知,儿童在刚开始学习音乐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理解“高音”和“低音”,他们通常把“高音”叫做“细的”,把“低音”叫做“粗”的。即便在同一音高上的乐音,若所给音强不同,也会造成音色特征的不同。一般强音常给人辉煌、饱满、近距离的感觉,弱音则常给人柔和、空泛、远距离的感觉。由此可见,在音乐活动中,音高感、音色感和音强感相互融合,共同构成音乐听觉能力。
二、音乐调式感
在音乐中,音与音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互相推进,互相依附,它们总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连结在一起来表达音乐思想,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或者一群彼此毫无关系的音拼凑在一起,是难以塑造音乐形象的。像这样以一个音为中心,按一定关系连结在一起的许多音的体系就叫做调式。一支旋律或一首乐曲,总是以一定的调式为基础的。在调式体系中,起支柱作用的音给人以稳定的感觉,从而形成了稳定与不稳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但音乐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情绪的内容,因此只是“听”音乐是不够的,还应当从情绪上体验它,感觉它的表现力。在旋律听觉中每一个音不是单个被感知的,而是在其对稳定音,首先是对主音的关系中被感知的,也就是说感知音乐音高就是感知声音彼此的高度关系,感知构成某种音乐运动的,彼此处于一定调式关系中的一系列声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音乐调式感,指的是从情绪上辨别旋律音的调式功能,以及声音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已有体现,在一些受过初期音乐教育的儿童中,他们能很好地感觉到以不稳定音为结尾的旋律的“未完结性”,同时能准确地把旋律的结尾音落在稳定音上。
三、音乐听觉表象能力
在我教过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表现特殊,他对音乐欣赏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准确听辨旋律音高,能顺利地分辨出稳定音与不稳定音造成的结束感,能准确无误地配合节奏做身体运动,但他不能准确地重复演奏过的东西,不能唱出听过的曲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调式感,但缺乏另一种能力——音乐听觉表象能力。
因为音乐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当中,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不可能一次全呈现在听众面前,听众只有通过倾听一个接一个的音符才能领悟作品的含义。音乐的这种生灭同步性,即发生与消失同时的特点,使得个体必须依赖他的记忆印象把已听到的音符保存下来,并作为进一步接受和展开的基础。而这种记忆印象也就是音乐听觉表象能力,即在音乐活动过程中,随意再现音乐听觉的能力,它直接体现在依据听觉用噪音或乐器再现旋律中,而旋律的再现是一种没有听觉表象就不可能进行的活动。
音乐听觉表象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体现。如以前听到过的某一旋律,会突然间在脑海响起,甚至在长时间内顽固地响着,特别是在音乐会后,这种听觉表象尤其明显。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听觉表象能力也同样重要。作曲家从周围生活中摄取听觉表象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再作进一步的想象,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构成乐曲的基本主题。因此音乐听觉表象能力与调式感一起构成旋律听觉的基础,它是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的基本核心。
四、音乐节奏感
音乐基本的意义体现者是音高和节奏运动,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觉是使人把音乐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起来的纽带,因为节奏不仅存在于音乐,而且作为时间秩序也存在于自然界、日常生活和人的生命自身,所以节奏是音乐中人可以通过对它的感受和体验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身的最重要手段。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节奏,而节奏首先是音响运动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他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觉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体验中,节奏感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统一。一首乐曲是许多乐音的有序运动,人们欣赏音乐首先是感受这些乐音的强弱、高低交替中的时间间隔,这指的是节奏的客观方面。而音乐中的节奏又是情绪内容的表现。从主观方面看,音乐节奏感指的是主动感受音乐节奏的情绪表现力并准确再现节奏的能力。在经,幼年时期,音乐节奏感的表现是:听音乐直接伴随着这种或那种能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节奏的运动反应。
五、音乐审美能力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曲优美的音乐,无数听众为之倾倒,但有些人却无动于衷,除了兴趣上的偏好及环境、心情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之外,不同的人在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上的确存在着差距。捷普洛夫在《音乐能力心理学》一书中阐述:“人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音乐体验,就其实验来说乃是情绪体验,只有通过情绪才能理解音乐内容,因此,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应当是音乐感的核心。”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它包含着内在的、深沉的情感内容,人们除了从音乐中获得直接的情绪上的刺激之外,在凝神欣赏它时,还能感受到音乐美的韵味,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们的音乐知觉处于深化阶段的时候,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被体验,随着情感体验的发展,人们又往往产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使音乐中固有的那些概括性的情感内容得以具体化,并赋予具体的社会内容,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音乐审美能力。它包括音乐欣赏和创作中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以及理解、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各种音乐能力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音乐能力的统一要素。
总而言之,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是单纯的音响感觉,还是对音乐整体的认识和情感过程。音乐能力涉及的也不只是对音乐声响的意义产生反应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对音乐表现方式及情感内容产生反应的能力。当然,从事音乐活动所要求的能力自然不限于以上五种基本能力。但这五种能力是指一般常人都可能具有的能力,是任何一位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任何一位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业余的音乐爱好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都要建立在这五种基本能力之上。所以这五种能力是构成音乐能力的基本核心。通过对音乐能力的基本构成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揭示音乐能力的概念,深入认识音乐能力的实质。在实践中,可以为发展音乐能力指明方向,避免在培养工作中的盲目性,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主要参考书目:
B·M捷普洛夫著《音乐能力心理学》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
王次炤《音乐美学》
李孝忠《能力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