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联想名词解释(弗洛伊德自由联想法)

admin 电脑硬件 6

联想名词解释

联想

自由联想名词解释(弗洛伊德自由联想法)-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拼音]:lianxiang

[外文]:association

在意识中两件或更多事物形成的联系。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反映在人脑中而有各种联想,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也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一种观念的产生必伴以另一种与之相似的或相反的,或在过去经验中曾与之同时出现的观念的产生。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洛克首次援用联想一词,此后它便成了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T.布朗用“提示”代替“联想”,把联想律划分为接近、对比和类似3类。格式塔学派反对联想主义的联想论,主张联想不过是思维的综合作用。И.Π.巴甫洛夫20世纪初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规律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者所称的联想就是生理学者所称的暂时联系,并用条件反射学说解释联想规律的生理机制。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以刺激-反应代替联想。

联想实验是从F.高尔顿开始的,他在处理实验材料时,运用了3种度量的方法:

(1)联想反应时间;

(2)同一联想反复重复的次数;

(3)联想反应的分类以及每一类联想反应的次数。W.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M.特劳特朔尔特和J.M.卡特尔改进了实验方法和技术装置,从而开创了正式的联想实验。近代的联想实验常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

联想有各种分类方法。一般按照联想产生的内容分为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类似联想,有的再加上关系联想。有的心理学家把联想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两大类。接近、对比和类似属于事物外部关系的联想是简单联想;复杂联想即意义联想,如原因与结果,部分与整体,类与种,主和次等内在关系的联想。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A型行为和自由联想

A型行为模式是由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观察到许多冠心病患者展现出类似的行为特征,如好胜心强、竞争性强、工作狂以及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并且经常感到时间紧迫。这些行为特征被归纳为A型行为模式。相对地,缺乏这些特征的行为模式被称为B型行为。A型行为模式被认为与心脏病发作的易感性有关。研究显示,具有A型行为模式的冠心病患者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自由联想是联想实验的一种基础方法,由F.高尔顿于1897年创立。它包括不连续的自由联想和连续的自由联想两种形式。自由联想可用于评估个人的能力和情绪状态,并且是精神分析学家用于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技术。在这种方法中,当一个刺激(通常是词语或图片,通过听觉或视觉呈现)出现后,被试需要尽快说出他们脑海中出现的词语或事实。自由联想与控制联想相对,后者在实验中会对被试的反应与刺激之间的关系加以限制。在自由联想的应用中,通常只允许被试以语言形式(单词)进行反应。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A型行为 和 自由联想

A型行为类型是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M·Friedman)和罗森曼(R·H·Roseman)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们发现许多冠心病人都表现出共同而典型的行为特点,如雄心勃勃,争强好胜,醉心于工作;但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常有时间匆忙感和时间紧迫感等;他们把这类人的行为表现特点称之为“A型行类型”(TABP),而相对地缺乏这类特点的行为表现称之为B型行为。A型行为类型被认为是一种冠心病的易患行为模式。调查研究表明冠心病人中有较多的人是属于A型行为类型,而且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人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自由联想,联想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1897年由F.高尔顿开创。形式分为不连续的自由联想和连续的自由联想。可以测定人的能力和情绪等,也是精神分析学家使用的一种诊断技术和治疗方式。其方法是当主试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被试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与控制联想相对应。在应用自由联想时,事前对被试的反应与刺激之间的关系,不加任何限制,但反应一般约定只以语言方式(单词形式)。

标签: 弗洛伊德 自由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