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百合花》创作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
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
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说的也平常的家常话,这种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首先设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质朴羞涩。而至于小说的主题她并未想过。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但作品寄出去后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阴郁不能发表”。几经周折,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春天的百合花作文160个字的联想
我爱百合花,爱它那洁白的色彩,爱它那挺秀的风姿。
百合花,洁白的就像一块玉石。
今年,我特地养了一株百合花。想看看它是怎么开花的。
春天到了播种的季节,我迫不及待的撒下百合花的种子。等着它生根发芽。夏天,在我的精心照料下,百合花结了五个花苞。我真是又激动又兴奋,快开花了。初秋,终于开花了。
那洁白的花朵。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像一块洁白的玉石,像……
我爱百合花,你爱百合花吗?
百合花的联想五百字作文
它不是冷色,不是彩黄。而是圣洁,是净化。
它生活在真空世界,远离战争,远离争端,远离受伤。
它很平凡,因为它从不与人争艳,只是静静地,安安然地成长。
它又很快乐,它的思想单纯、清澈。
它还很幸福,它学会了选择。它选择了一块净土,安静地在那生根、长叶、开花,把它的幸福带给世界万物。
它不是天使,也不是神明。但它可以把邪恶驱赶,把痛苦减化。
它的外表结白无瑕,白得透明,百如水晶。看着它,一切黑色都会显得渺小,显得可笑。它的香味四处留影,淡雅的幽香,没有那一份浓烈。清香的味头儿,没有那腻人的醉。几里外,这股味儿却已融遍全身,把所有的痛都抛到九霄云外,让人摆脱束缚,潇洒一回、回忆一回、清醒一回。去闻一闻,轻轻松松地享受它独特的味儿,独特的美。那使你沉迷,使你平静,使你单纯,使你美丽。
它不是什么,它只是一株百合花。简单的生活在大自然中,先给人幸福,就让自己快乐。它的花蕾中,包含着一些味道,可以让你安静简单的琢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