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就业形势如何
日语人才缺口较大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日企越来越看重在中国的发展。据市中小企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在上海的日本公司和代表处已达到7000余家,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日企数量已达到3万家,遍及金融、贸易、机械制造等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日企多了,人员需求自然也跟着多起来。由于近几年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行情一路向好,除了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之外,通过自学、参加社会培训学习日语的人数量也在大幅增长,2005年仅上海地区就有2.5万余人参加了日语能力考试。尽管2.5万考生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但相对于7000家日企的需求来说,每家企业平均下来也只能分到3个人,远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国内企业、欧美企业等因为业务关系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上涨,“瓜分”了相当一部分日语人才,更使得日语人才供给显得捉襟见肘。
从猎头处也能看出人才需求之旺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沪上专业从事日语人才猎头的人才中介机构就有26家,还不包括大量以咨询等名义从业的“地下”猎头。业内人士透露,如算上这些“地下”猎头,为日企服务的中介不少于100家。目前,这些中介不缺订单,只愁自己的数据库里没人。
语言能力只是“敲门砖”
在日资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日语能力1级”或“日语能力2级以上”是最为常见的语言要求。然而,手持日语二级甚至一级证书者并非就能满足日企所需。“很多人日语能力考试考分很高,可是连日语书信的格式也搞不明白。”上海市中小企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新鲁告诉记者,不少拿了日语证书的人实际商务技能较弱,有的人甚至连日文的输入系统也用不来。再者因为目前日语能力考并没有口语考试,造成的“哑巴”日语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日语能力考1级、2级证书充其量只是进入日企的敲门砖。
日企普遍反映,在日语人才招聘中普遍遇到的三个问题是:1.日语人才紧缺,可选择性少;2.层次不明,稍懂日语,掌握一般技能,了解日企运作规律的一线人员(技术工人、蓝领)缺失;3、成熟型人才缺乏,即使是一些取得能力考一级证书的人也对日企的文化和礼仪、商贸商务用语及日语计算机使用等缺乏了解。大型日企招聘员工时主要考察标准还是个人的专业能力,是否重点大学毕业等,而且企业也渴望市场能提供全面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供企业挑选。
文化差异成“拦路虎”
除了日语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差异已经成为本土人才与日企“亲密接触”的“拦路虎”。与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欧美企业相比,日企约束个性、突出等级,倡导论资排辈,工作环境和氛围相对刻板、机械。这样的企业文化多少让年轻活跃的中国本土人才有些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薪资差异也是导致日企吸引力不比欧美企业的重要原因。按照目前的行情,一位学日语的应届毕业生进入日企工作,起薪一般在2000~2500元左右,而欧美企业的平均水平在3000~4000元;此外,中国员工在日企遭遇的升职“天花板”问题也是本土人才的一块“心病”。
伴随日企本土化逐步深入,不少日资企业也在“入乡随俗”,寻求适应本土人才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塑造人才竞争力。相信更多的本土人才能在日企找到发展空间。
会日语都能找什么工作
1为了就业,可以再考JTEST,JTEST就是主要针对企业公司的一项日语能力考试,听力相对JLPT来说占更大比重,注重实用,而且特A级、A级均高于N1级水平。这样能找到更好一点的工作。
2能找哪些工作,翻译(分文书类翻译和口译,比较高级的还要同声传译)。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外贸人员,工厂里的技术担当,学校里的日语老师(这个也可以作为平时的兼职)
*其实这些都要求再掌握相应的一门能力,比如计算机,电子,机械,服装,外贸等。
还有你说自己日语口语没底,这个就是靠多说的,宅在家里没人对话,只能止步不前,最好找个同伴平时能用日语多多练习。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找个好个工作。
大连开发区都有哪些日资企业
英特尔、通用电气(GE)、IBM、惠普、戴尔、爱立信、埃森哲、SAP、索尼、松下、诺基亚、泰国正大集团、美国AIG担保、日本丰田工机、住友电装、日立情报、NEC电器、日本三洋电机、瑞典宜家、佳能、甲骨文、微软、花旗银行、日本NTT通信、麦德龙、德国林德集团、日本日商岩井、美世咨询、蒂森克虏伯、肯沃基、英国电信、法国液化空气公司、西门子、美国NCR公司、联邦快递、德国大众汽车、新日铁、瑞典斯凯孚、丹麦马士基、东芝、三星、首创安泰保险、日本财产保险、爱丽思欧雅玛等,我能想到的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