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e1909,戴尔e93839

admin 电脑硬件 5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戴尔e1909,戴尔e93839-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1901年~1930年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

2、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研究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

3、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

4、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转化和扩增”

5、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6、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7、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8、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9、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0、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

11、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2、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3、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4、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

15、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6、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7、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

18、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

20、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21、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

22、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

23、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

24、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

1931年~1960年

1、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

3、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

4、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

5、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效应”

6、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

7、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8、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

9、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

10、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1、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

12、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

13、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

14、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5、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

16、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7、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

18、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

19、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

20、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

21、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2、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

23、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

24、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

25、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

26、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

1961年~1990年

1、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

2、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

3、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

4、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

5、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

6、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7、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

8、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

9、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

10、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

11、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2、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

13、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

14、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

15、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

16、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

17、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8、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

19、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

20、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

21、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

22、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

23、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24、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

25、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

26、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意大利

27、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28、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

29、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

30、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

1991年~2014年

1、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

2、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

3、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

4、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

5、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

6、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

7、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

8、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

9、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

10、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

11、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

12、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

13、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

14、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

15、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

16、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

17、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

18、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

19、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

20、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

21、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2、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23、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24、2014年约翰·欧基夫(JohnO'Keefe)美国、英国国籍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Moser)挪威爱德华·莫索尔(EdvardI.Moser)挪威

苏尔维完善氨碱法是

奠定制碱工业生产

改变路布兰制碱法获得成功的是比利时人欧内斯特?苏尔维(Ernest Solvay,1838-1922),他是一位精制食盐厂商人的儿子,从小身体羸弱,只上过几年小学,就回家作他父亲的帮手,观察家庭精制食盐厂中食盐的溶解、浓缩、结晶等过程,劳作之余,自学电学和化学,还进行一些实验。他21岁时到一位舅父的煤气厂工作,在净化煤气、分离煤焦油、调节压力等方面做出一些改进,赢得厂方股东们的赞誉,获得奖金。他在洗涤煤气的废水过程中发现有氨和二氧化碳气体。当时氨的合成还没有实现,价格昂贵。于是他着手解决洗涤废水中氨的浓缩问题。他采用徐徐加热的办法,赶出废水中的氨和二氧化碳气体,用净水吸收。在用普通水进行多次试验后,想到用食盐水也许效果更好。出乎意料之外,他惊奇地发现食盐水吸收氨和二氧化碳后出现了白色沉淀。他意识到这是生成了碳酸氢钠(NaHCO3)。因为它是白色,不易溶于水,所以产生白色沉淀: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实际上这是一个可逆反应:

当温度较低为30℃左右时,反应向右进行生成NaHCO3;当温度达70℃以上时,反应向左进行。因为他的试验是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生成了白色沉淀NaHCO3。

将碳酸氢钠稍稍加热后就得到碳酸钠:

2NaHCO3══Na2CO3+H2O+CO2↑苏尔维决定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得到一种有效利用废水中氨的方法。

1861年4月15日,苏尔维获得了他的第一项专利“用海盐、氨和二氧化碳生产碳酸钠的工业方法”。这时,他刚满23岁。

1863年苏尔维和比他小两岁的弟弟阿尔弗内德?苏尔维(Alfred Solvay)合作,集资在库莱特(Couillet)建厂,1865年开工,1866年日产纯碱1.5吨。1867年该厂产品获巴黎博览会铜质奖章,1876年获维也纳博览会奖章,此法被正式命名为苏尔维法,也称氨碱法。1869年厂房扩建一倍,产量增加三倍,使纯碱价格大幅度下降。科学技术就是这样造福于人类的。

氨碱法并不是苏尔维首先创造的,也不是苏尔维首先利用这一方法建厂生产纯碱的。根据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菲涅尔(Augustin Jean Fresnel,1788-1827)来往的信件,说明早在1811年,他从事使他成名的数学物理学研究的前几年一直从事化学研究,已经发现了这个制碱的反应,但是没有计划将这一方法投入工业生产。早在1836年,一位英国人托姆(John Thom)在英国苏格兰按此法建厂生产纯碱,两年后停产。1838年又有两位英国人戴尔(H.G.Dyar)和赫明(J.Hemming)在伦敦按此方法建厂生产,很快就被迫停产。1840-1842年间将路布兰制碱法引进英国的企业家马斯普拉特将他在英国牛顿建立的碱厂改用氨碱法制碱,两年后损失8千英镑。1854年两位法国人施劳辛(T.Schioesig)和劳兰德(E.Rolland)在巴黎建厂,按氨碱法生产,不久也破产了。其主要问题都在氨的流失。

实际上苏尔维兄第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建厂开工后许多问题接踵而至,如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被充分吸收,氨的蒸馏也出现故障,等等。但兄弟俩毫不气馁,经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欧内斯特是工程师、设计师、化学家、修理工,而阿尔弗内德是宣传员、出纳员和销售员,一人身兼数职。

苏尔维取得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辛勤劳动,还在于他对气体、液体的处理有实践经验。他在舅父经营的煤气厂里工作期间,经常接触化工技术和化工问题,获得了不少的实践知识,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我是在氨气中培育成长的。”

白思慕。“业余化学家”苏尔维。中国化工报,2003-02-28(B3)。他逃过了一次管道泄漏气体爆炸的伤害,可以说他是在实践中幸运地成长起来的。据说,他曾表示完全不知道所有早先一些人利用氨碱法制造纯碱失败的事情,并且说如果知道的话就可能不再尝试了。

苏尔维凭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设置了一座碳化塔(图2-1),使二氧化碳气体从塔底上升与塔顶淋下的饱和并加压的氨盐水相接触,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并迅速转移,形成连续生产,减少了氨的流失。反应后的母液中含有氯化铵(NH4Cl),通入石灰水,主要生成氨,可以回收利用。

2NH4Cl+Ca(OH)2══2NH3+CaCl2+H2O二氧化碳一部分可由焙烧碳酸氢钠得来,但绝大部分依靠煅烧石灰石分解产物供应:

CaCO3══CaO+CO2↑

苏尔维的成功还在于将生产特许权在1872年交给居住在英国的技术精湛的英籍德国化工专家门德(Ludwig Mond,1839-1909)和英国化工企业家卜内勒(John Tomlinson Brunner,1842-1919)。他们二人合作建立后来闻名的、以他们二人姓氏命名的卜内门制碱公司,先后在英国、法国建立苏尔维法制碱厂。门德为沉淀的碳酸氢钠设计了转动过滤器,安装了连续的氨的蒸馏室,控制反应的温度、压力和浓度等等,使苏尔维制碱法渐趋完善,推广到全世界。1884-1885年间,利用苏尔维法制纯碱的工厂先后在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地建立。到20世纪初,苏尔维法已经完全取代了路布兰法。

苏尔维获得了大量财富,为国际物理学、化学、社会学学会提供资金,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学术研究。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xelles,Brussel),他出资建立了一系列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有生理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国际物理和化学研究所。1913年第一届国际苏尔维物理学会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了原子结构问题,著名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e Sklodowska Curie,1867-1934)等人出席了会议。

苏尔维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一直留在比利时,被看成是不屈的抵抗精神的化身。1914年8月底,他敏锐地预见到国家将遭受德国侵略、会蒙受巨大灾难,他组织成立了一个全国的筹粮和口粮分配委员会。由于这个委员会的积极努力,比利时人很快从饥饿和沮丧中解脱出来。战争结束后,比利时国王代表人民感谢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欧内斯特?苏尔维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不慕虚名和奢华。1922年5年26日,他在睡梦中没有任何痛苦地、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苏尔维制碱法与路布兰制碱法相比较,具有流程简便、连续生产、成本低廉和产品纯度高等优点。但苏尔维制碱法中原料食盐利用率低、废液处理困难。我国化学工业家侯德榜(1890-1974)对此进行了改进。

标签: 戴尔 e93839 e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