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案例分析(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admin 电脑硬件 1

物流案例分析:戴尔公司的成功秘诀透析

-

戴尔案例分析(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美国戴尔电脑公司经过20年的努力从1000美元起家发展为年营业额达410多亿美元的全球性大企业。这个商业奇迹的创造者——现年39岁的戴尔电脑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在谈到戴尔成功的秘诀时说:“我们取胜主要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而这个模式就是的“戴尔模式”,或曰“直销”模式。正是依靠这种模式,辅以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和科学化成本控制管理,戴尔公司过去20年在个人电脑市场取得了成功。

“戴尔模式”的具体内容

戴尔公司根据顾客的订单装配产品,然后直接将产品寄送到顾客手中。这个模式的要义就是抛开传统商业销售链的中间商和零售商环节,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这种模式没有现成的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特点:

——按单生产:戴尔根据顾客通过网站和电话下的订单来组装产品,这使顾客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配置。公司则根据订单订购配件,无需囤积大量配件,占用资金。

——直接与顾客建立联系:戴尔通过直销与顾客建立了直接联系,不仅节省了产品通过中间环节销售所浪费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更直接、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并培养一个稳定的顾客群体。

——高效流程降低成本:戴尔通过建立一个超高效的供应链和生产流程管理,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产品技术标准化:戴尔所经营的技术产品多是标准化的成熟产品,因此该公司总是能让顾客分享到有关行业进行大量技术投资和研发而取得的最新成果。

低成本+高效率+好服务

低成本一直是戴尔的生存法则,也是“戴尔模式”的核心,而低成本必须通过高效率来实现。戴尔的生产和销售流程,以其精确管理、流水般顺畅和超高效率而著称,有效地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力求精简是戴尔提高效率的主要做法。公司把电话销售流程分解成简单的8个步骤,其自动生产线全天候运转,配件从生产线的一端送进来,不到两小时就变成成品从另一端出去,然后直接运往客户服务中心。戴尔在简化流程方面拥有550项专利。分析家们普遍认为,这些专利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真正复制貌似简单的“戴尔模式”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注重树立产品品牌和提高服务质量是戴尔的另一个法宝。戴尔不仅拥有一个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且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售后服务网络。戴尔的工作人员不仅通过网站和电话为顾客提供全面的技术咨询和维修指导服务,而且在售出产品后会主动向客户打电话,征求意见。

“多元化”经营战略外语学习网

单单用高效率尚不能完全解释戴尔持续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戴尔首席运营官罗林斯说,该公司另一个取胜之道就是:能精确地找到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切入点,迅速抢夺对手的市场份额。

戴尔通常会在市场开始成熟、行业标准已经形成和配件供应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介入某一市场,并以低价格迅速抢占地盘。罗林斯说,实践证明,在一种新产品走向成熟时,“戴尔模式”总是能让该公司在相应市场上占得有利地位。

根据这个“市场介入”理论,戴尔在巩固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地位后,又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个让同业吃惊的“多元化”扩张战略。近年来,戴尔加快了扩张步伐,陆续涉足高端便携电脑、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工作站、交换机、掌上电脑、打印机、收银机等多种产品。

罗林斯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一项宏伟的发展计划,即要在5年内让戴尔营业额翻一番,达到600亿美元。尽管有人对戴尔的一些做法提出批评,但人们却不得不承认戴尔的确具备实现以上目标的能力。

物流案例分析:揭开戴尔的供应链秘密

杰克·韦尔奇曾说:“如果你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就干脆不要竞争。”英国管理学者克里斯多夫(MartinChristopher)更进一步强调供应链的重要性,他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005年11月底,权威市场调研公司AMR发布了“供应链25强”,AMR把供应链称为“捕食者的刀锋”,名列榜首的正是戴尔公司。

先看看戴尔在市场上的表现吧:1996年,戴尔的销售额只有25亿美金,到了2005年,戴尔的年收入达到542亿美金,已经连续数年在全球计算机厂商中名列第一。在中国,戴尔也获得了成功:1998年8月进入中国后,戴尔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短短七年后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接近10%,排名第三。戴尔在中国的利润率是竞争对手的2到3倍。

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戴尔自己都把取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有一条令人羡慕不已的供应链。

虽然很多企业甚至包括竞争对手都在学习戴尔的供应链,戴尔人却感觉似乎还没有人能真正学到。戴尔供应链的奥妙到底在什么地方?它能够给其他的企业什么启发呢?这是我们在深入考察戴尔公司之前心中存在的疑问。

虚拟整合,让供应链“敏捷”

要理解戴尔的供应链,首先要理解其“虚拟整合”思想。戴尔中国客户中心总经理李元均首先并没有提到“直接模式”这个“戴尔的灵魂”,而是提到另外一个重要的经营思想: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不擅长的环节给行业中做得的人去做,然后通过采购把性价比的产品买回来,自己做最后的整合。

李元均说,戴尔也可以自己搞一个CPU车间,搞一个主板车间,搞一个软件车间——以戴尔今天的实力,完全可以自己来做。但戴尔的做法和这种传统思维正相反。

供应商从提供零件的角度看就相当于戴尔的一个车间,李元均说,供应商提供的每一个零件的性价比都是有竞争力的,那么最后戴尔组装好的整个产品就是有竞争力的。

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戴尔的实施手段是什么?戴尔的目光已经越过了企业的四面围墙,把供应商看成了自己的车间。但是工厂的零件车间就在组装车间的隔壁,戴尔的供应商却分布在世界各地,如何管理?到这里,戴尔供应链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出来了——“交易引擎”。

越过四面围墙的ERP系统就是戴尔的“交易引擎”。在这个被称作“交易引擎”的信息平台上,戴尔和供应商双方的信息可以做到极大程度的共享。

现在就要谈到戴尔最有特色的“直接模式”了——戴尔完全是按订单生产,客户打电话来或者从网上下订单之后,戴尔才按需求生产。这种生产和销售方式使得戴尔可以按照顾客实际需求的变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物料需求,并通过信息系统和供应商共享这些信息。李元均认为,这是戴尔供应链最精妙的地方。

戴尔中国客户中心数据中心的机房里有上千台服务器24小时运行,客户既可以通过网站,也可以通过800电话下订单,这些信息直接进入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每一个半小时把这段时间内的订单统计出一张清单,上面列着分别需要哪些配置。这张清单直接就会传到供应商的仓库——在离戴尔中国客户中心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戴尔供应商的公共仓库,由戴尔的全球伙伴第三方物流公司伯灵顿公司管理。供应商把货发过来就放在这个仓库,由伯灵顿公司管理,伯灵顿按照戴尔传来的清单也需要每一个半小时给戴尔送一次货。

伯灵顿接到戴尔的清单后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迅速把货配好,不到20分钟就可以把货送达——这就是设立中转仓库的好处了:戴尔的供应商不可能都在厦门,只有建立这个中转仓库,才能保证每一个半小时送一次货。

客户的订单没有下之前戴尔中国客户中心的车间里理论上是没有工料的,每个零件拉进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有买主的,一旦整台机器组装好,马上就可以发货运走,所以戴尔的产品可以保持零库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戴尔每一个半小时把清单发送给中转仓库的同时,还会发给供应商的总部,供应商会根据中转仓库里库存的波动情况确定要不要发货过来,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

戴尔首先要起码给出未来一年的生产预测,比如会卖出去多少万台等,供应商会根据这个预测做产能的准备,然后戴尔会给供应商未来三个月的滚动计划:要什么货,要多少,这些信息要细化到每一周。戴尔一看预测和实际情况有差距,马上会进行调整。

戴尔的供应商每个星期都会收到更新的下三个月的生产预测,对于一些需求变化比较大的零部件甚至一天就要更新一次。这不仅使得戴尔即使在市场情况变化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及时的供货,实现了“敏捷”,而且供应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生产,减少自己的库存。

戴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并且使得供应商不断地调整生产计划,从而使得生产在不停的调整过程中逐步贴近市场的真实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戴尔和供应商信息共享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它们就像一个整体一样亲密无间地协调运转,从而近乎完美地实现了戴尔“虚拟整合”的管理思想。

良性循环,与供应商“共赢”

戴尔通过“交易引擎”把自己和供应商连接在一起,达到了敏捷的目的,然而这并非是和供应商打交道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虚拟企业”中,戴尔是如何对“车间”——供应商进行管理的呢?

除了中国客户中心,戴尔还有另一个与供应商打交道的重要部门戴尔全球采购中心。

虽然戴尔全球采购亚洲团队的工作地点设在上海和深圳,但其任务是替戴尔全球的工厂采购。戴尔全球采购部门总共有约850名员工,其中约一半人都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工作,在中国的采购人员有190名,因为戴尔有很多供应商在亚洲,为配合他们,戴尔全球采购中心在中国设立了这个团队。

戴尔全球采购的资源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生产资料采购,采购来的资料直接用于生产;另外一类叫通用型采购,采购来的资料并非直接用于生产。

在管理生产资料供应商方面,全球采购中心有三个战略性任务。一是保证供应商供应的连续性。也就是戴尔在需要原料的时候,供应商能够按照戴尔的需求及时送到。二是保证供应商在生产成本方面有一定的性。戴尔需要持续地降低在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以便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三是要保证供应商产品的品质。

严格挑选供应商。为了保证这三个任务的完成,戴尔从一开始对供应商的选择就是非常慎重的,戴尔亚洲全球采购董事总经理钟维思说,戴尔会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来选择供应商。

环保与员工福利——戴尔非常注重自身的环保和员工的福利待遇,所以戴尔也希望同其合作的供应商能够注重环保并且很好地对待自己的员工。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以及戴尔公司案例

探索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戴尔案例深度解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能否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正如《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所阐述的,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对现有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潜在市场机会与利润的精准评估。缺乏实质核心能力的企业,即使短期内因市场机遇盈利丰厚,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竞争力。因此,分析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评估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以下四个方面是衡量核心战略资源和能力的关键指标:

占用性:公司内部战略资产带来的利润,如果不易被个人独占,将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比如,团队的力量而非个人英雄主义是公司成功的关键,这表明公司收益的稳定性更高。

耐久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能持久作为利润源泉,而非物理上的持久,其商誉就能保持长久,不受时间影响。例如,创新、高质量和持续的生产力是确保其持久价值的关键。

转移性:如果核心能力难以转移,公司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会更强。真正的战略资产应深深植根于公司的组织结构、文化和管理模型之中,难以复制。

复制性:一项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即使竞争对手能够通过投资或直接获取,也难以达到同等的生产水平。这体现了公司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一些投资者常对为何一些曾被视为“绩优”公司的企业突变感到困惑,比如四川长虹,曾被赞誉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要理解这类问题,深入了解行业结构和可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以戴尔(DELL)为例:

在个人电脑行业这个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领域,戴尔却成为华尔街瞩目的焦点,其股票价格飙升,甚至超越了拥有高科技的微软、英特尔等公司。戴尔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独特的直线订购模式,消除了分销商,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高效率的生产和个性化服务,降低了成本。这种模式的创新,将低成本与满足客户需求紧密结合,成为了戴尔的核心竞争力。

戴尔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业成功和“黑马”股票的关键在于创新,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在商业模式上。在电脑组装行业这个利润率低的领域,戴尔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实现了显著增长。互联网经济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它降低了经营信息的传输成本,为像戴尔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机会。

中国企业在迎接新经济挑战时,同样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利用网络,不仅局限于追赶潮流,而是要理解和运用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如个性化服务、信息传递效率提升和大规模定制生产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戴尔 案例分析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