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莫滕森人物简介
戴尔·莫滕森,这位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一位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杰出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专注于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理论的研究,尤其在工作搜寻与失业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工作扩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劳动调整、研发、个人关系以及劳动再分配等多个重要议题。
莫滕森教授出生于1939年2月2日,现年71岁的他,作为一名美国公民,目前在西北大学担任要职。他的专业领域是劳动经济学,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到的见解深受学术界推崇。莫滕森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而在维拉马特大学则奠定了他的学术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莫滕森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深远,他的研究为皮萨里迪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等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皮萨里迪德斯同样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两人共同分享了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无疑进一步突显了戴尔·莫滕森在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力。
戴尔莫滕森戴尔莫滕森简介
戴尔・莫滕森,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于2010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聚焦在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理论。他尤其在工作搜寻和失业理论方面有所成就,并将之扩展至劳动调整、研发、个人关联以及劳动再分配等领域。
出生于1939年2月2日的戴尔・莫滕森,现年71岁,是美国公民。他现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莫滕森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莫滕森的学术思想对皮萨里迪德斯产生了重大影响,后者如今与他共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什么是戴尔·莫滕森
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生于1939年2月2日,现年71岁。莫滕森是美国公民,现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莫滕森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皮萨里迪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后者也分享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5年以来莫滕森一直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莫滕森获得过2005年IZA劳动经济学奖,2000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9年成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1965年获得亚历山大-亨德森奖。
中新网10月11日电据外电报道,瑞典皇家学院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塞浦路斯裔、英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届获得者
1969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1970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1971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1972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1974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 E. Meade)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1979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1980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1981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1982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1983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1984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 Stone)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1986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1987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1988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1989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1990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1991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1992加里·贝克尔
(Gary S. Becker)1993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1994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 F. Nash Jr.)
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1995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E. Lucas Jr.)1996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 Vickrey)1997罗伯特·默顿
(Robert C. 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1998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1999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 A. Akerlof)
迈克尔·斯宾塞
(A. Michael Spence)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2002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2003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2004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2005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2006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
2007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 Hurwicz)2008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200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尔·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戴尔·莫滕森的主要著作
《空缺职位波动与失业率》与纳吉帕尔(E. Nagypál)合著,来自2007年《动态经济学评论》第三期: pp. 327–47.(D. Mortensen and E. Nagypál(2007),'More on unemployment and vacancy fluctu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0(3), pp. 327–47.)
《工资分化:为什么同工会不同酬?》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D. Mortensen(2005), Wage Dispersion: Why Are Similar Workers Paid Differently?, MIT Press. ISBN 0-262-63319-1)
《工资歧视、雇主规模与失业率》与伯德特(K. Burdett)合著,来自1998年《国际经济评论》39期:pp. 257–73(K. Burdett and D. Mortensen(1998),'Wage differentials, employer size, and un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9, pp. 257)
《失业理论中的创造就业与破坏就业》与皮萨里德斯合著 1994年《经济研究》61期 pp. 397–415.(D. Mortensen and C. Pissarides(1994),'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1, pp. 397–415.)
《工作搜寻与劳动市场分析》来自1986年《劳动经济学手册》(D. Mortensen(1986),'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Ch. 15 of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vol. 2, O. Ashenfelter and R. Layard, eds., North-Holland.)
《财产权、竞争与合著效率与相关博弈》1982年《美国经济评论》72期:pp. 968–79(D. Mortensen(1982),'Property rights and efficiency of mating, racing, and related games.)
《非合作博弈中的匹对过程》选自麦考尔所编《信息经济学与不确定性》(D. Mortensen(1982),'The matching process as a non-cooperative/bargaining game.' I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J. McCall, ed., NBER, ISBN 0226555593.)
《动态工资和就业理论》选自1972年菲尔普斯等编的《就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与通货膨胀理论》(D. Mortensen(1972),'A theory of wage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In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 E. Phelps et al., eds., Norton, ISBN 978-0393093261)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等对市场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这个奖项。“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奖评委会称,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解决了市场上的一种常见冲突,即在有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首先是价格和劳动者质量有何作用,其次是政府的干预政策能不能使市场更为有效的运作。”该评委会指出,获奖者的理论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市场合理产出概念,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评委会同时强调,戴蒙德等人的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还“远远适用于劳动力市场外的其它领域,可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学以及家庭经济学等”。
西方媒体表示,与保罗·克鲁格曼在2008年的获奖颇为相似,戴蒙德等三人的理论分析荣膺诺奖,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研究领域与现实世界经济领域的广泛关切有着紧密联系,且三人的研究成果对解决这一难题有着可预见的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三位经济学家共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新网.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