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和戴尔哪个质量好,有什么区别
惠普和戴尔其实差不多,非要说一个的话个人认为戴尔可能相对好一点,区别如下:
惠普和戴尔都是传统的老牌电脑厂商,无论是技术积淀,还是整体的品质做工以及售后服务,都是相差不大的,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的销售量也差不多,这两个品牌可以说是同样价位段,同样定位的笔记本电脑的硬件配置相差也不大,决定买哪一个,主要看一个人更喜欢哪个。
这两个厂商都很好,质量可靠,都是曾经的或是现在的PC年度销量之王,DELL先是销量之王,后来被HP超越。
他们的产品分布也是比较齐全的,拿笔记本举例:一、笔记本工作站,DELL的M系列(如M6800),惠普的W系列(如8770W)这类笔记本用料扎实,性能是最稳定的。商务型笔记本,DELL的Latitude系列,惠普的Elitebook系列,其中惠普做工相对扎实一些。DELL还有一个游戏笔记本系列,就是外星人,这也算是这三家里面DELL才有的一个特色系列了。
其他电脑公司模仿戴尔为什么不成功
模仿是战略的大敌
一、商业舞台上的东施效颦
流行的想法往往是:如果已经找到一种在别处已经成功的好方法,而再去动脑筋思考战略问题,纯属浪费时间。于是,很多企业把模仿最佳实践替代了独立的战略思考,最终的结果只有挣扎在利润区的边缘。这些东施效颦的故事在全球商业舞台上不断上演。
很有意思的案例是,戴尔和康柏并不是简单的东施效颦,而是相互效颦,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戴尔本来直销做得很好,而他们唯一经历过大麻烦,就是发生在他们决定要做零售的那一年。1992年,康柏成功打开一般消费通路市场,当时PC产业的共识为PC即将从企业走入家庭。戴尔公司注意到:以电话直销模式起家的戴尔,主要市场在大型的企业用户,如果要抓住零售渠道中的家庭个人用户,戴尔就必须转变战略——在接单前就必须生产好,再像康柏一样交给渠道商去卖。
靠直销起家,戴尔完全不熟悉零售模式,许多经销商宁愿多进货,以免无货可卖,但一旦销售不如预期,整批计算机退货造成戴尔累积满手的库存。这个战略转折,让戴尔那年出现了大赔到差点出局的赤字。幸亏他们亏损的速度很快,而且也很快抽手,公司才得以保存,现在他们只做直销。
反观康柏,其实康柏也曾有过很清楚的战略。但是后来他们看到戴尔的成功,于是开始了“学习戴尔好榜样”的活动,轰轰烈烈得做起了直销。结果发现自己原有的运营系统使他们做不到戴尔的成功,同时又得罪了原来的经销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联想,压根就没有战略
简单模仿,把别人的最佳实践拿来当成自己的战略,会导致竞争合流(competitive convergence),也就是大家都朝同样的方向竞争,最后大家提供的产品都没什么差别,消费者被迫从价格上做选择,因为没有其它区别,最后通盘皆输。就像大家都在竞争同一个比赛,赢家只有一个。但是,如果开发新的战略,创造出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位置,就可以有不同的比赛,可以产生不同的赢家。
纵观整个历史,无论是商战或是兵战,之所以取得胜利,不是依据已有的实践或方法正确的做事,而是打破常规,守正出奇。韩信据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大败赵军;马谡效仿,据此屯兵山下,而痛失街亭。战争史反复证明,成功的背水一战是一种特例,并非必然,需要天势、地利和人和等诸多因素的匹配,并非“陷之死地”就必然“生”,简单模范,“死地”就必死。事实上,经营上的最佳实践也是如此。
在IT业,IBM收普华永道咨询,高举整合服务的大旗,获取了全面成功,“服务集成”成为IT业内的最佳实践。联想开始了向IBM“最佳实践”的模仿进程。2002年联想入股国内领先的IT咨询公司汉普,又与国内实力最强的通信系统和网络集成商中望成立联想中望系统服务公司等等。
但是,联想三年来业绩徘徊不佳,开始收缩并专注于PC。很遗憾的是,联想又瞄上了戴尔。戴尔电脑采用了直销的方式在PC市场上超越IBM和惠普,大获成功,一时间戴尔的直销模式成为了业界的“最佳实践”。在模仿IBM的最佳实践并不成功后,联想又开始掉头模仿戴尔的“最佳实践”。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联想模仿最佳实践归结为病急乱投医,我们也不能简单地预测联想仍不能走出盈利不力的局面。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联想之所以不力,根本原因是在战略问题上摇摆不定,联想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战略。所谓之有,不是抄袭IBM的就是抄袭戴尔的,而且是停留在运营层面,压根就没有上升到战略的境界。更遗憾的是,联想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轮子永远是圆的,但它们有不同的尺寸和厚度,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所谓的最佳实践也是如此,他们都有各自特点。但是最佳实践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
三、放弃模仿,创造独一无二
中国企业缺乏企业家,更缺乏优秀的企业家。放眼望去,我们可以发现简单模仿别人的最佳实践是中国企业战略的本质。所谓的最佳实践把中国企业放在跑步机上,辛苦地、不停地跑着,但是完全没有前进、没有获利。如此简单模仿,只能大家雷同,要死一块死,钻进竞争的死胡同。
那么,为什么模仿在中国这么盛行?波特认为主要原因是文化,中国包括亚洲的企业,从员工到职业经理人都害怕犯错,如果你做的是竞争者正在做的事,没有人会怪你;但是如果你有独特战略,但不幸错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大家宁愿一起犯错,也不愿意单独冒险去尝试做对的事。
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怕失去什么,或者是大家想得到的太多!其实,发展战略的最基本步骤就是设限(limit)。如果想要抓住所有的顾客,提供所有的服务,那根本没有战略可言。波特深刻的指出,制定战略就是要限制你想要做的事情。正如戴尔做直销就要放弃零售,而康柏做零售就要放弃直销。战略就是要学会有选择地放弃。波特的战略思想和中国的一句禅语非常一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是一种大智慧!
不要让模仿钝化你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远见。正如波特所言,战略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位置,你要知道:“你在和谁竞争?”如果
韦恩·W·戴尔《你的误区》
1986年,我上大学二年级,买过一本心理学读物,韦恩·W·戴尔《你的误区》。当时读书速度很快,也由于此书通俗易懂,一个晚上就把这本书读完。
以后的二十多年,这本书一直陪伴着我,反复精读,许多话还被我认真地抄录在笔记本上,经常拿出来阅读和复习,反省自己,逐渐走出人生误区。
每一章都有许多练习方法,只要我们坚持经常反复实践,就能够把良好心态变成习惯和性格,从而改变命运。
人的精神和行为是被自己所读过的书所塑造的。我注重心理和心灵,每天都用大量的阅读填充着头脑,每天卷不离手,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
我性格非常内向,喜欢沉默,不爱说话。现实中我拜的老师很少,朋友很少,一辈子喜欢自学,我的老师和朋友几乎都在书里。
青少年时代认真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生活。
记得十多年前,《长安夜话》主持人力闻还向听众们推荐过这本书。
本书作者韦恩·W·戴尔博士,是美国一位高级精神病学家,长期从事心理询诊与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心理卫生,精神健康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写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专著。
《你的误区》则是其中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一本书。该书于197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后,顿时轰动了西方心理学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本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强调了你要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的生活。
仔细地阅读本书后,你会开始问自己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我现在为何偏要感到烦恼呢?”“我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把握现在呢?”
这样的问题便是一个人该如何走出误区,并走向独立自主和幸福之路的内心问题。
本书的结尾简要全面地描述了一个走出了所有误区,能有效地节制自己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世界的人的形象。
戴尔在这本书里,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和不良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愤怒)进行逐条分析,将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败情感和行为”归结为束缚人生、导致失误的区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误区”概念。
作者认为,由自我摒弃心理产生的消极自卑、寻求赞许、悔恨内疚;由惧怕未知而导致的自我限制――回避新事物、僵化偏见、害怕失败、“尽善尽美”心理等,这些误区,几乎人人都有。
这种“令人烦恼的个性癖病”制造了一个个封闭的自我,阻碍了人们投身丰富多彩的生活。
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次心理询诊,其用意在于尽可能的为读者创造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竭力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张“活着,就要生活”。
内容精华
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
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情感并不仅仅是出现在你身上的情绪。情感是你自己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心理反应。你如果主宰自己的情感,就不会做出自我挫败性反应。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智慧之路”。你将把情绪视为一种可选因素,而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这正是个性自由的关键。
要想主宰自己,仅凭好奇心理去接触新的思想是不够的。你还必须下决心保持精神愉快,对使你产生惰性的思想提出质疑并彻底加以摒弃。
一个认识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加深理解,而且只有在完全理解并接受这一认识时,你才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只要将刻苦勤奋、合乎逻辑的思维、幽默感和自信心等品质集于一身,他便可以真正地生活。
从现在做起,这一句话将反复出现多次,这是消除误区、创造幸福的重要步骤。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然而,许多人却在悔恨过去或担忧未来之中浪费了大好时光。能否利用现在的时光,来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是真正生活与否的试金石,而几乎所有自我挫败行为(误区)都企图乞生于过去或将来之中。
你就是你所作的各种选择的总和。只要具备一定动力并作出一定努力,你就可以实现你所作出的任何选择。
是你、而且只有你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机器。是的,你的思想属于你自己,完全由你决定是否加以保留、改变、审视或交流。除了你,谁都无法钻进你的大脑,也不能像你那样体验你的思想,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利用。
要想主宰自己,就需要摒弃一些常见的荒谬的观点。
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斗争几乎都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些问题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把握你自己
幸福和你的智商
选择你的情感反应
不要把自己弄得不愉快:一个艰巨的课题
选择——你最终的自由
选择健康,不要选择疾病
避免呆若木鸡
把握现在的重要性
作为动力的发展和不完美
第二章爱惜自己
推荐一种特别的爱
学会自我接受
爱你的身体
选择更积极的自我形象
无怨无悔地接受你自己
爱惜自己和自负
不爱惜自己的“好处”
一些易于掌握的爱惜自己练习
获得他人首肯这一需求的各种历史背景
第三章你无需寻求他人的赞许
家庭早期生活中寻求赞许的信息
来自学校的寻求赞许的信息
来自其他机构的寻求赞许的信息
一步一步地诱使寻求许可的行为“下楼”
一些寻求认可的典型行为
寻求许可的好处
审视寻求认可行为的一个最高明的嘲讽
消除寻求认可这一需求的一些对策
第四章摆脱过去的阴影
“我是”的起源
“我是”的怪圈
摆脱过去和消灭困扰你的“我是”的一些对策
最后的一些想法
第五章无益的情感:内疚和担心
第六章勇于探索未知的事物
第七章冲破习俗的障碍
第八章公正的陷阱
第九章消除拖拉的恶习——现在就做
第十章怎样保持心理独立
第十一章告别愤怒
第十二章一个消除了所有人生误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