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自传?自传600字

admin 电脑硬件 5

戴尔和飞利浦原型

原型人物:菲利普与阿布戴尔

戴尔自传?自传600字-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豪宅、名车、金钱、名誉、地位,菲利普似乎拥有常人所羡慕的一切,但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一次跳伞事故,菲利普遭遇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行走、坐卧、翻书、写字、梳洗他都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有时连呼吸都需要他人帮助。妻子离世加之身体残疾,使得菲利普越发孤冷挑剔、难以接触,他与生活护理的磨合更是难上加难。直到黑人小伙得里斯的出现让事情发生了好转,他乐观的性格和真实的个性,让菲利普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逐渐走出阴霾并收获幸福。得里斯也在菲利普的影响下,生活和性格慢慢发生着变化。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一部温情的故事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笑中带泪,温暖人心。该部电影曾获第7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法国2011年票房最高的影片。《触不可及》的原型人物是富翁菲利普与他的生活助理阿布戴尔。原型菲利普先生将其故事撰写为自传《第二次呼吸》。

求麦克-戴尔和拉里-埃里森的相关传记(自传)

拉里·埃里森

“读了三个大学,没得到一个学位文凭”

埃里森是从俄罗斯移民的美国犹太人后裔,出生在1944年的曼哈顿。埃里森从小由舅舅一家抚养,在芝加哥犹太区的中下层长大,当时的贫富差别没有现在这么大。学生时代的埃里森并没有显示出优秀的素质和成绩,在学校他有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

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二年级时离开学校。后来《商业周刊》曾报导过他离开的原因,说是因为平均成绩不及格,埃里森不置可否。过了一个夏天他又进入芝加哥大学,同时还在西北大学学习。历经三个大学,最终埃里森却没得到任何一张大学文凭。

1966年埃里森离开家乡,来到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同时开始工作。他学习了电脑编程,主要是为IBM开发大型电脑。他并非想投身高科技,只不过想赚点生活费。他给一些大公司开发应用程序,那时的软件开发意味着:挂上磁带,备份数据,工作单调,也没什么挑战性,远不能和现在的程序员相比。

关于学位埃里森认为:“大学学位是有用的,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获得一个或者更多,但遗憾的是我在大学没有得到学位。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虽然我还是成了程序员,我完全是从书本自学编程的。”

“换了十几家公司,还是一事无成”

几年间佩维斯-埃里森陆陆续续换了许多公司,1973年埃里森在阿姆达尔公司工作,阿姆达尔公司是和IBM竞争的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有45%的股份是日本富士通的,所以埃里森有机会去日本出差。在日本,他被京都典型的异国情调给迷住了,日本的禅学和文化给埃里森以深刻的影响,从此他成了一个日本文化艺术的终身爱好者。

离开阿姆达尔公司公司后,埃里森加入Ampex,这是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在那里他认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Bob Miner和Edward Oates。当时他俩在一起研究如何有效存储读取海量的数字信息,埃里森转向了市场销售工作。他俩的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了,埃里森将这归咎于公司管理不善,“我比公司的头儿们懂技术,也比他们懂市场,如果他们能经营公司,我也能。”就这样他动了自己办公司的念头。

创立甲骨文

就在他们打算成立公司时,另外两个传奇式的公司诞生了,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微软。虽然这三个公司的产品、理念、文化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模式:创立者的构成都是一个有梦想精神的技术企业家加一个技术天才:比尔盖茨有Paul Allen,斯蒂夫·乔布斯有Steve Wozniak,拉里-埃里森有Bob Miner。

1977年6月,埃里森他们三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研究公司,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埃里森之所以占这么多股份,是因为公司完全是由埃里森鼓动成立的,而且他当时有一个40万美元的项目合同。这一年他32岁。

“当我创立甲骨文时,我想建立一个让我喜爱的工作环境,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但没想到会像现在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真的是想和我喜欢或者佩服的人一起工作。甲骨文招聘有一个原则:如果这个人你不喜欢一周有三次和他一起午餐,就不要让他加入。”

“上百亿美元的错误”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埃里森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为之深深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Ted Codd十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就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埃里森看完后,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

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处理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漂亮而且易于使用,但不足就是太简单,实现速度太慢。埃里森却就此看到了他们的机会:他们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甲骨文,这个名字来源于他们曾给中央情报局做过的一个项目。不过也不是只有他们独家在行动,Berkeley大学也开始开发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

IBM自己却没有计划开发。为什么“蓝色巨人”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因为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还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推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会影响IMS的销售人员工作。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而埃里森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

埃里森曾将IBM选择Microsoft的MS-DOS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比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流失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发表R系统论文,却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的错误可能仅仅次之,甲骨文的市值在1996年就达到了280亿美元。

“聪明的市场策略”

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发了甲骨文1.0,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除了完成简单关系查询外不能做任何事情。他们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甲骨文有用,维持公司运转主要靠承接一些数据库管理项目和做顾问咨询工作。

甲骨文数据库的头两个用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他们使用完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中央情报局用的是IBM大型机,海军用VAX机,而埃里森和Miner开发甲骨文用的是Digital的PDP机。这迫使他们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新版本3.0全部用C语言开发,因为C语言是所有机器支持的,而且C编译器很便宜。

埃里森向客户宣称甲骨文能运行在所有的机器上,事实上当然不可能,但这是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大型公司和机构都拥有各种类型的电脑和操作系统,他们愿意购买一种能通用的数据库。

甲骨文的成功除了有IBM的友好帮助外,还要记上Digital的一份功劳。IBM向埃里森提供了关系数据库理论,DEC提供了表演的舞台:VAX电脑。VAX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小型机。

“出色的市场推销员”

早期的甲骨文版本无法正常工作,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抱怨不断,但埃里森坚信较早占领大块市场份额是最主要的。“当市场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1%的市场?非常非常昂贵。”IBM的作风则大相径庭,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不会推出新产品。甲骨文直到1986年的5.0版本才算得上是基本可靠的运转系统,不过有趣的是早期的用户并不在意损失金钱和数据,即使是中央情报局,也没有不高兴,他们需要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埃里森为他们描述了产品将能达到的美好功能,虽然现在没有达到,但他们愿意支付费用。

埃里森的工作不只是推销产品,他还到处宣传关系数据库观念。他经常作的演讲标准题目是“关系数据技术的缺陷”,讲述关系数据库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甲骨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他的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推销技巧是:别人只是讲述产品功能,他则当场就做演示,在电脑上输入一个关系查询,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虽然实际应用时情况可能会不同,但现场听众都印象深刻。埃里森不仅是在做演示,而且是在培训用户使用关系查询语言SQL。埃里森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不是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而是市场推销专家。

“甲骨文生逢其时,埃里森将市场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的都靠后,拥有普通技术和一流市场能力的公司总是打败了拥有一流技术和只有普通市场能力的公司",一位硅谷资深人士评论道。

“你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我确信!”

埃里森经常对他的员工说,只要采用他的市场策略,他们都会成为百万富翁。事实上早期的员工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一目标。他的策略是销售产品时强调甲骨文的三大特性:可移植性、和其他数据库产品特别是IBM的兼容性以及支持广泛网络连接。这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虽然他们实际得到的比期望的要少。埃里森的对手攻击他总是销售气泡软件。气泡软件指的是功能还未完成的软件产品。

埃里森的主要对手是Ingres。1984年甲骨文的销售额是1270万美元,Ingres是900万美元;1985年两者销售额都翻了一倍以上,不过Ingres增长得更快。如果照此发展,Ingres将会超越对手,但这时蓝色巨人IBM又帮了埃里森一把。

1985年IBM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采用了和Ingres不同的数据查询语言SQL,Ingres用的是QUEL。埃里森抓住了市场机会,到处宣传甲骨文和IBM的兼容性,结果从1985年到1990年虽然Ingres的销售额每年增长高于50%,但甲骨文跑在了前面,每年增长率超过100%。SQL在1986年成为了正式工业标准,Ingres的老板简直无法相信埃里森的运气,但这正是埃里森的精明之处,“跟着蓝色巨人,永远不会错。”

IBM确立SQL的标准是甲骨文成功的关键,但数据库的战争远未结束。Sybase和Informix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

“我的目标是克敌制胜”

Ingres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晚才开发PC机上的版本,而埃里森和比尔-盖茨一样看到了PC的巨大潜力。甲骨文很快就有了一个PC机上的廉价版本,虽然它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可是埃里森和销售人员却有了有力的宣传武器:甲骨文能运行在PC机上。

埃里森听说Ingres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分布式查询,十天后甲骨文就刊登广告宣布了SQL之星:第一个分布式查询数据库,事实上还没有任何这样的产品。埃里森就是这样,想象产品应该怎样,然后再去实现。如果成功了,他就是成功的预言家。

甲骨文的上市给埃里森带来了9300万美元的身价,Microsoft在第二天也公开上市。Microsoft和甲骨文在同一年成立,Bill Gates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了3亿美元,埃里森这时发现了他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

1988年甲骨文推出了6.0版本,这是当时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不过它的匆忙上市对公司简直是一场灾难,使用6.0的最初用户都遭遇了频繁死机和数据库毁坏,直到6.0.27版本,产品质量才基本稳定。尾数27表示6.0版本经过了27次大的修改。

既然这样,用户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产品呢?主要原因是:如果用户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他们就得重写所有应用程序,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所以一旦选用了某种数据库平台进行开发,你就得依赖它。

“遭遇危机”

甲骨文从1977年创立到1990年,销售额都保持了每年高于100%的增长。高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公司的财务和销售管理十分混乱,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得到提成,大量签订无法收款的合同,甚至有人弄虚作假,合同执行情况也无人过问,现金流量是负值。埃里森高薪聘请了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开始整顿公司,1990年第三财政季度有1500万美元的销售合同无法执行,结果季度销售额虽然达到创记录的2.36亿美元,但利润只增长了1%。

消息公布第二天,甲骨文的股票从25.38美元跌到了17.5美元,损失了30%的市值。为度过危机,甲骨文解雇了10%的员工,在以后的两个季度情况变得更糟,股票在10月底的收盘价只有5.38美元,在春天埃里森拥有价值近10亿美元的股票到11月份就只剩下1.6亿美元了。

埃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他没有卖掉自己的股票。公司开始改进销售和财务管理,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销售合同必须得到确认。这些普通公司的做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公司的增长率减慢了,这也是埃里森原来不愿采用这些做法的真正原因。1991年和1992年公司的销售额增长率只有12%和15%。

埃里森将希望寄托于甲骨文7.0,这是公司已经谈论了好几年的新版本,直到1992年6月才终于登场。这次他吸取6.0匆忙上市的教训,在10个月前就发布了Alpha测试版,甲骨文7.0是极为出色的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里森的销售队伍有了真正的王牌,销售额从1992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42亿。

公司也开始有了成熟的管理方式,耐心听取用户意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甲骨文以前从来没这么做过,原来甲骨文对待客户很不经意,一个客户打电话抱怨甲骨文数据库死机并毁坏了他的数据,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回答是:“无赖,一点用都没有。”这种情况现在再也不会出现了,客户必须得到一流的服务。

“改变世界的网络计算机”

埃里森现在不再负责日常工作,只是规划甲骨文未来的发展方向。闲暇之余他就驾驶长达78英尺的“莎扬娜那”号出海兜风,在1995年他曾经夺得悉尼帆船比赛的冠军。

信息高速公路吸引了埃里森的注意,他是克林顿总统最大的赞助商之一。他曾极力推动交互式电视和顶置盒的发展,不久他就发现了更迷人的机会:WWW环球网,Netscape的浏览器将WWW网推向了全世界,PC机的性能将不再是主角,连上Internet网才是价值所在。

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Computer的观念。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不需要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和越来越复杂、庞大的操作系统,没有软盘和硬盘,只要打开电源用浏览器连上网络,就可以获得信息和存储文件,售价将不高于500美元。埃里森这一次将他的标靶瞄上了软件帝国微软,“甲骨文将只会做一件事情,我们管理海量的数据并通过网络提供这些数据。”

网络计算机的背后就是强大的网络服务器,所有数据和应用程序都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将使网络计算机非常容易操作管理。Gates紧接着埃里森发言,他认为网络计算机没有任何价值,只是大型机亚终端的翻版。但这一天的胜利是属于埃里森的,网络计算机的报道出现在所有报刊的主要版面上。

“日本文化非常有趣,对我影响非常巨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斗的民族同时又是最有礼貌的,极度傲慢自大和极度谦卑混合,一种美妙的平衡。在创立甲骨文时,我们想在公司尽可能地创造这种文化,一方面很好斗另一方面很谦虚。如果你能平衡这两者,你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对个人和集体都一样。"

媒体对网络计算机评价不一。CNET的记者认为没有硬盘网络计算机需要依赖服务器,这将是完全不可靠的;《商业周刊》专栏记者则认为网络计算机会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个人电脑工业。Microsoft负责技术的副总裁认为:“人们想要电脑提供更多的能力,而不是更少,网络计算机根本不值一提。”但大型公司和机构对网络计算机大加赞赏,每隔两年就要更新电脑和升级软件的成本实在太高,1996年一台标准PC机成本是2000美元,但维护的费用每台要接近13200美元,网络计算机的管理成本相对应该低很多。

虽然甲骨文集合了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网络计算机的标准,但事实上没有一台网络计算机生产出来。盖茨虽然对网络计算机嗤之以鼻,但也发表了一种简单个人电脑SIPC的标准进行反击。SIPC基本上和NC一样,只有一点不同:它需要用Windows操作系统。

不过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随着AMD和Intel的竞争,1997年800美元以下的电脑成为电脑行业新的增长点,500美元以下的Basic Computer不久也将会出现。微软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者,但埃里森从来不会放弃。他说:“观念的战争已经结束,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

一本书好书总能激起联想,带出其他的好书,于是先买来存着,慢慢看,慢慢完善知识。《马克∙吐温自传》就这样放在了我的书架上。很久,已忘了曾经是哪本好书带来的,但读过这本自传后,也不必计较了,因为这就是本好书,并以它联想起或许曾经的一些好书。

读后感不拘形式,目的也不同,这里,我想写下一些东西,一是为以后重看打个基础,另外,让它稍有些独立感,这样起码让那些没有看过也不见得以后要看这本书的人也能知道些什么吧。

我看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中小学生必读丛书版本,封面设计和装订朴实。

不过,我提醒读者不要对“中小学生”的字眼掉以轻心,其实很多这样的丛书系列收录的都是好书,若能从中小学读起,打下基础,便知以后的益处了。我这么说可是深情满满的,我从小没读书,大学爱上读书,到现在坚持了十三年,其实不该用“坚持”,喜欢的东西应该叫享受。回顾早年,若是有贵人点拨或者能在家里营造出读书的气氛被感染一下,这个享受将更早更厚实以至妙不可言了。如今弥补,满足里不免留着一丝遗憾。

这篇读后感分几个方面来写:章节、整理、摘录、自传、重现,好似一本小册子,这个构思是我读到近一半时开始构思的。书的字数大概三十多万,分73章,涉及的人物事件以及之间的联系,内容纷繁庞大,不免读了后面忘记前面。既然已认定是好书,就该读好,于是不管书的整洁,拿笔开始勾画,每章读完后,在标题前写下简短的关键词或总结,也用了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目的的内容,便于来回查询。爱书之人,往往重视书本的整洁,即便要标注,也整整齐齐,然而,我顾不得这些,像做卷子一样勾来划去,随处挥笔,倒有种剖析解惑后的痛快感。我想,只要读懂了,配上这篇读后感,也算尊重书了。

我读的版本没有目录,连出版社的前言也没有,一页作者的序言后,直接开始正文,每章也不分页,标题没名称,只写“第x章”,结束后附上出版社一页简短的后记,整体看来干净利落。这个模式我喜欢,稍有疑问的是,如此利落倒不像给中小学生读的了,相比两周前我读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那个版本也是给学生的,每章开头有编者附加的一段导读,不时地在页旁腾出一列写些备注,还附上额外一本阅读理解的小册子供学生读后练习,很贴切。

其实,我们都算学生,阅读时勾画、摘抄、温习是认真学习必须的。以下我要把每个章节加上名称、关键字或者简短总结,做个好学生。假如以前没人这么做过,那这个加强版的目录我想会对后来者有所帮助的。

第一章  1835年出生

第二章 农场;美味的食物;对黑奴的朦胧印象

第三章 农场;乡村医生

第四章  7岁上学;农场的快乐生活;以上四章关于农场的描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农场的素材

第五章 父亲家族我的叔叔詹姆斯∙兰普顿,他是《镀金时代》的其中的人物原型

第六章 父亲在田纳西购买的地产(第四十二章继续)

第七章 妈妈和其兰顿家族;蓄奴的社会背景

第八章  4岁半时逃学,被发现;妈妈偏袒弟弟亨利,亨利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锡德的原型

第九章  1849年,14岁时晚会表演光身子的囧事;对身边悲剧发生的自责

第十章  1850年,15岁时和吉姆∙沃尔夫的故事,是《吉姆∙沃尔夫和猫》的由来,还有被子塞黄蜂(注:这不是第二十七章的吉姆)

第十一章  1850年,我在催眠术的舞台表演,骗过了所有人

第十二章 从1840年起对黑人音乐会的印象和喜爱;1863年,两个老太太看黑人音乐会

第十三章 从1850年起,对骨相学和手相的不信任

第十四章 对九岁十岁时同学的回忆,这些同学是《赫克贝里∙芬》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人物原型

第十五章 继续对同学的回忆;和自己暗恋;十岁的麻疹的经历

第十六章  1858年,曾经的心上人,没有结果

第十七章 自己的家人,重点是哥哥奥里昂

第十八章 接上第五章和第六章,1847年,父亲就职时去世,哥哥做起了排字工人,作者当了印刷学徒

第十九章  1847年,用西瓜皮作弄弟弟亨利;哥哥1850年辗转各地并在基厄卡克结婚;1856年作者到辛辛那提做印刷工作;遇到博学的麦克法兰

第二十章  1858年,“宾夕法尼亚号”船锅炉爆炸,弟弟虽然抢救过来,却因注入过多吗啡而死亡。这段岁月写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这本书第四十三章也提到,那时候写的

第二十一章  1861年,参加南军两周,去基厄卡克找哥哥,然后两人去内华达州;州长奈和哥哥的故事(第四十二章继续哥哥的故事)马克∙吐温这个名字是在这时候开始用的,作者本名萨姆。

第二十二章  1862年,内华达州,帮希格比找工作。这些写在了《艰难生涯》(1872年写的)里。

第二十三章  1864年,内华达州,《企业报》的我和《工人报》的莱尔德决斗,多亏史蒂夫的帮忙,差点没命了

第二十四章  1865年,从内华达的《企业报》到旧金山的《晨访报》;巴斯恩老板;就职又离职

第二十五章  1865年– 1870年,在旧金山《晨访报》的日子里认识布雷特∙哈特的故事,一位作者,他排版的囧事。从这一章只看出有趣,但在第五十九章起,确立其小人形象。

第二十六章 时空穿梭地讲了自己的游戏天赋(滚球、打弹子球、木炮)

第二十七章 对吉姆∙吉利斯的回忆,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有些收录在《赫克贝里∙芬》和《海外流浪记》中。这张似乎是唯一提到“林肯”的一章!这些南北战争的名人被写在《斯托姆菲尔德船长访问天堂》里(第五十五章提到,1908年发表)

第二十八章 幽默的技巧–重复

第二十九章  1868年就环游世界的信和《阿尔塔》的版权问题;对霍姆斯的剽窃误会。1868年,旧金山出版了《傻子国外旅行记》,也提到1898年《赤道环游记》的写作

第三十章 从旧金山到纽约,1867年开始作家生涯,和出版社打交道,再到华盛顿,辛苦生活;卖狗记

第三十一章  1867年- 1869年就《跳蛙》与出版商韦布打交道;1869年就《傻子国外旅行记》的出版,和布利斯打交道;都是奸诈狡猾的

第三十二章  1866年后,一些演讲的事;

第三十三章 继续上一章,一些演讲的事;那时初来乍到,当新鲜事吧。后来这样的生涯成了家常便饭,就不值得记了。

第三十四章  1867年,纽约,富勒倒贴钱帮作者办大场,演讲成名。

第三十五章 主要是演讲技巧–口语化和停顿。不过提到了婚姻,一个闪光点。

第三十六章 继续上一章,1869年,求婚;1870年结婚

第三十七章 三个孩子的事(1870年老大兰登,22月夭折;1872年老二苏西,爱思考;1874年老三克拉拉,第三十九章提到老四吉恩)

第三十八章  1873年爱丁堡约翰∙布朗医生的故事

第三十九章女儿苏西6岁到11岁的性格;老四吉恩小她九岁。

第四十章  1885年到1886年,女儿苏西13岁到14岁给爸爸写自传;家里来贼

第四十一章 继续上一章,孩子传记里的爸爸爆粗口

第四十二章 继续第六章田产的事,1887年本该完,1906年无端多出1千亩,再卖出;继续二十一章,继续哥哥的故事,虽然把他写的性格多怪,但我读出作者对其深深的爱。

第四十三章 继续第三十一章,1872年-1879年,布利斯的商业诈骗,作者后来换了出版社,1879年出版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和《王子与贫儿》

第四十四章 继续上一章,写了那个时期与之并行的其他投资冒险活动

第四十五章  1884年到1885年,和侄子韦伯斯特合作出版,算自主创业了,出版《赫克贝里∙芬》

第四十六章  1884年和格兰特将军签约出版他的自传

第四十七章 回忆1879年为格兰特将军的一场宴会上的演说

第四十八章 继续第四十六章,并对韦伯斯特的看法

第四十九章 继续第四十七章,对1879年宴会的补充,和1884年到1885年《格兰特自传》的出版。这里我联想到了林肯,假如他出现在这个宴会上。

第五十章 继续四十八章,1893年,公司倒闭过程,这个公司一共撑了九年

第五十一章 继续上一章,1893年到1898年公司倒闭后的还债过程;罗杰斯帮大忙,恩人。

第五十二章 总览过去三十五年,断断续续的写作,成一本书不易啊。

第五十三章 从1876年开始尝试口语化写作风格,解释社会黑暗。从《亚瑟王宫廷里的康涅狄格美国佬》开始。

第五十四章 心得:幽默这碗饭不好吃,弄不好被人说坏话。

第五十五章  1867年认识韦克曼,一个借《圣经》编故事亵渎神明的人。

第五十六章 对版权的辩护,倒数六个段落是雄辩,值得一读。

第五十七章 对“业余写作”的犀利批判(放在我们现代也让人受益)

第五十八章 回忆朋友,时间不详

第五十九章 继续第二十五章,大约1870年,确定布雷特∙哈特的小人形象。

第六十章   继续下一章,1876年对哈特的继续揭露,而且无意毁掉了其准女婿的一席谈话

第六十一章 对人性的辩护,又绕回了哈特身上

第六十二章 继续第四十一章,1896年,女儿苏西之死

第六十三章 继续上一章,从女儿苏西死后,爱人身体状况,1904年六月去世;这里点明这本自传的口授是从1904年初,在佛罗伦萨爱人去世前不久开始的。

第六十四章 继续上一章,爱人去世前的过程

第六十五章继续上一章,小女儿吉恩的身体也不好了,克拉拉帮着辛苦隐瞒母亲

第六十六章 继续上一章

第六十七章 继续上一章,妻子死亡的最后时刻。作者需要多大的勇气写出这些啊!

第六十八章 美国对欧洲影响的讽刺

第六十九章  1907年,晚年得到牛津大学的荣誉,还不忘算人家,太实在了。

第七十章 继续上一章,到牛津领学位时,被人拉着“做广告”,差点累死,结果领学位时的演讲发挥不好。

第七十一章  1906年,与新起作家对“私下vs公开意见”的谈话,本想沉默,却本炒作出来。世道变了。

第七十二章 实践大于理论

第七十三章  1909年,吉恩去世

以上的添加我尽量限于本章节,要知道,随着阅读,后面的章节总是弥补或扩充了前面章节的,所以要时不时地倒回去在前面的章节,添加些标注来完善其脉络,更系统的完善要这交给以下的“整理”环节了。

随着上面的内容,整理平行进行。当然,读者已按顺序读到这里,不是平行的,但我建议你如需要时就回看上面的各章标题。

整理算从多角度分析内容,不免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许有差错,可我至始至终没有从网络搜索关于作者的介绍,尤其维基百科里的,系统详细,似乎帮你省了脑子,可不经亲身阅读并且分析的脑子又能记住或理解多少呢?我宁愿用我的理解,也相信从源头获得的理解,虽有差别却很小,已不碍学习的目的了。

第一,家族关系。第五到七章是写父母和家族背景的,对作者的生平没有太大关系,毕竟时代变化很快。当然,有了优秀的祖先并这么说给子孙们,给作者小时候一点自信吧。还是看看和作者直接有关的吧。

父亲1847年去世(作者12岁时),母亲1890年去世。哥哥奥里昂,大作者十岁(不过第七章里有句话:“她挽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跪在我哥哥的床前,哥哥大我两岁”,那就是说作者还有个哥哥?但后面的章节均为提到,我留下疑问)。1898年去世,他在第十七章和四十三章详细讲述。有两个姐姐,大姐玛格丽特,1830-1839年,九岁(作者4岁时)去世。二姐帕梅拉,没写清楚时间,文中提到的也少。有个两个弟弟,亨利小作者两岁,1858年去世,在第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详细讲述;还有个弟弟本杰明,1842年去世。有四个孩子,1870年老大兰登,22月夭折;1872年老二苏西,1896年去世;1874年老三克拉拉,至作者去世还活着;1881年,老四吉恩,1909年去世)

以上看的有段乱,我们把作者很早时就去世的几位去掉,可以认为那几位对作者的成长没影响。剩下的我们从去世的时间重新排列看看:1847年,父亲去世;1858年,弟弟亨利去世;1890年,母亲去世;1896年,二女儿苏西去世;1898年哥哥奥里昂去世;1904年爱人去世;1909年,小女儿吉恩去世。

这样就比较清晰了。在我揭开脉络前,先看另一个角度的整理吧。

第二,从作者成长的几大几段来看:1> 1835年到1847年,第一章到第十五章是和亲人生活的,如果细分,可以有幼年和上学后两个阶段;2> 1847年到1865年,然后是出外闯荡,从第十六章到二十四章,写了当学徒、领航、参军、做记者和编辑的经历,这为作者积累了日后写作的素材。3> 1865年到1870年,从第二十五章到第三十五章是作者写作多产的时期,也配合了讲演生涯。4> 1870年到1884年,从第三十六到第四十四章,是作者事业的成熟期,写作仿佛少了,对家庭的投入还有其他投资比重很大,和出版社的依赖与矛盾也没解决。5> 1884年到1893年,从章四十五章到第五十章,是自主创业阶段;6> 1894年到1896年,从第五十一章到第六十章,破产还债并反思人生的重大问题;7>最后一个阶段持续到1909年,是陪伴家人和离去。作者已经不需干活,开始收获荣誉并写了自传。

现在,把前两点都结合上,可以更概括:第一阶段:1835-1947,家园期;父亲去世前;第二阶段:1847-1893,独立期;1893-1909,孤独期。我想,假如这本自传放着几年不去看,剩下的记忆也就这个轮廓了,而这是每个人的共性。自传,何尝不是说我们自己呢。

第三,还有一个看点是从作品的产生顺序上,要注意,写出作品和出版作品是两回事,从内容章节中已列出诸多作品的这两个时期。即便现在,对于有过写作出版的人也深有体会。第五十二章也总结的很好,启示我们,优秀的作家,更是传世的作家,前半生是经历和磨练,写的东西需要沉淀,而不是急躁躁地发表和大肆宣扬,而这种风气到了现在也盛行着。也就告诉我们,惟有人生的圆满和收获能对抗晚年中随着亲人朋友的离去相继而来的寂寞,1907年作者被授予牛津学位时,也是他孤独的时候。1909年,最后一章中,小女儿的离去让这种孤独到了极点,作者在死者面前写下了这一章,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他再迎接下一次的孤独(如果还有的话)。次年,真的圆了作者的心愿,1910年,马克∙吐温去世,享年75岁。也圆了读者的心愿,看到了如书里所预言的死者“从坟墓里说出的这些话”。无可厚非,这本自传是对其他作品很好的导读书。

第四,最后一个看点是独立成篇的几章,讲了幽默(第二十八、三十五、五十四章),版权(第五十六章)、业余写作(第五十七章)、人性(第六十一章)、欧美体制(第六十八章)“实践与理论”(第七十二章),发人深省,把这些当成随笔录也不为过。其他零散的经典话语就收在以下的“摘录”了。

介于引用过长,我标明出处后做适当的省略:

这是一个反思。

我想自传有两种方式来写,一是随着成长经常记录,或者就有意义的事阶段性记录,整理装订后成传。普通爱好写作的多为这一种,尤其如今网络盛行下,日记都不算了,成了日更,能不能成自传就留给时间去说吧。阶段性记录好像我这样,写不出自己的东西却想留下些值得回忆和思考的便写个年度回忆录或者读后感什么的。这成不了传,将就成松散的文集还差不多。

上天眷顾,允许我们等老了,尤其退休后,有大把的时间集中起来回忆往事,假如指头还没僵,眼神还好使的话,一定能把仍然留在心中的也必然是最重要的事都写出来,这种回忆录相对第一种虽然短了些,却精致不少。当然,这需要些勇气去面对过去的种种,美与丑、喜与悲、对与错,这种勇气是天生的,也是一直以来形成的气质,即这样的人一直中性地看待人与事,把自己的优缺点摆开来看,也能理解和容纳生活中各种不平之事。另外,也需要他有起码的写作能力,这个能力是不是已经通过一路来的练习或者已有的天赋便具有,那就不一定了。我敢说,一辈子写东西的人不见得是写作,检验它的方法不需要其他人,只要看他晚年时愿不愿意重读一下自己曾写过的,并从所写的收获些什么就可以了,能这么做到的人晚年将其总结后就算一本差不多的自传了,只不过将他们合理地排列起来,非要有些趣味的话就加上些故事串联起来。

大作家没有功夫做上述那些阶段性的记录,一是太忙,他们的记录都化成了作品或者演讲稿之类的,被出版或其他人收录起来,出书不再话下。那些作品必然有生活的原型,或者说,它们也是作者用艺术手法写出的阶段性记录,虚虚实实不重要,而是要看作品透露出的纯净,这种纯净是更高层次的真实,是那种帮你拨开人生迷雾重获新生的真实。作者也非完人,假如这样的真实后确实躲藏了不为人知的龌龊和虚伪,要么交给作者的良心去自恕,就像这本自传一样坦然地化作坟墓里说出的话,不违良心了;不然,就交给后人去评判吧。

我曾读了些其他人的自传或传记,记得有《富兰克林自传》,一位老者淳淳慈祥的话,那本书是富兰克林迎他人的要求写的,建议他把成就光辉事业背后的智慧留给后人,自然,那部自传写的都是智慧了,只不过在作者眼里是自律吧。还有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作者开篇就强调“我讲的可都是实话”,这听起来有些怨气,而且从作者的生平看,有此怨气是合理的,那么,怨气下写出的实话我们该如何评价呢?还有戴尔∙卡内基为林肯写的传记《人性的光辉》,题目都说是光辉了,自然没有了阴暗。有趣的是,马克∙吐温这本自传里只有一个地方,即第二十七章,提到了“林肯”的字眼,而且还带着酸味,而与林肯有紧密联系的格兰特将军却花了几个大篇幅讲述,这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呢?或许是因为林肯在世时马克∙吐温还没有在上写作发迹吧(林肯遇刺在1865年,而作者正是之后才开始写的),不过这站不住脚,我已说过,作者的素材是在早期积累的。那么或许这么理解,生在蓄奴州下的作者其实对蓄奴制不怎么排斥,他对农场的回忆都是美好的,在第二十一章里作者参加过南军的经历便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对于当时兴起的北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不见得看好了,就其体制,在写关于人性(第六十一章)、欧美体制(第六十八章)的篇幅中可见一斑。也许,作者一生的幽默与讽刺的思想源头便是对社会发展的不认同吧,只是他把这种不认同写的很高级,竟然避过了政治、媒体乃至学术的审查,也或者,只有这本自传才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不认同吧。猜想种种,起码给我们一个行动启示:去读他的作品吧!另外不说别的,起码对美国地理也了解不少了。

白马潇潇风飘飘,雷声滚滚,闪电划过,一个声音跃出了坟墓:

我自幼很调皮,农场里玩大,没读多少书,不过我认为自己是有表演天赋的,而这是以后写作必不可少的。为此,我曾逃学,并成功骗过了妈妈;也曾上台表演催眠,让包括催眠师的所有人都信了催眠这回事,而我却不想再骗妈妈而去向她坦诚,妈妈却不承认她被骗了;我也曾往和我同床的吉姆的被子里放了一打的马蜂,把他蛰的呀,以为骗过了他,但换来的是他的拳头,我却嘎嘎地笑了。

我爱听吉姆∙吉利斯的故事,比起他来,我的故事都不算什么了,不过也编出了《吉姆和猫》的故事让许多人喜欢。哈哈,你可能误会了,此吉姆非彼吉姆也。可见,如果把以上的两种才能合在一起,我该多么强大的呀。我想,我应该考虑写上几本书,好好地骗一下世人,让他们相信书里的故事都是真的,只是这个地方移去了那个地方,这个人换成了那个人,也许只有我能分得清谁是谁,并永远藏在我心中吧。

写书需要个安静的地方,那时到处是枪声和动乱,静不下来,而我父亲又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我和哥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就先出外谋生养家吧。没有了父亲,哥哥没人管,想做什么做什么,朝三暮四、激情澎湃,什么也没做好,我似乎比他好一些,在印刷厂里待了些日子,歪打正着,让我见识了报刊、书籍是怎么印出来的,以后写东西找销路就轻车熟路了。弟弟是个乖孩子,也经不住岁月的提拔,也要出来谋生,那时我又转去航海,让她跟着我在船上干,他是被宠大的,一直在香饽饽里,不懂得危险,但凡懂一点,也知道锅炉要爆炸时是什么征兆了,就那么糊涂地走了。后来我又和哥哥一起干,兄弟有个照应还是好的。

等我再次和哥哥分开后,工作经验和四处的见识已让我能胜任记者和编辑这行当了。又干了几年,不忘初衷,终于动手写起自己的东西,圆了作家的梦。那时可没有打印机,连电是个什么玩意儿还不知道呢,更别说网络发表了。东西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排版印刷也老土,偷袭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直到我几十年后去世时,东西还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只不过不用我写,改成口授。

第一本书的出版总是艰辛的,没名气的人都是这样,出版社爱答不理,就算出版也在版税和收益上苛刻的很。我忍了,能力是要攒的。除了写作,我要不时地参加各类演讲,增加曝光率,从无名小卒干起,直到纽约干出个大场子,起码出场费能合得住写作成本,那时候很艰辛,食不果腹,甚至为了几块钱要靠别人的狗来搭救。慢慢地,一本本地书交给出版社,这个出版社抠门我就换一个,在条款上慢慢争取,收益自然来的更多了。

事业稳定些,自然被人看得起,结婚生子。成家的人会现实些,除了做自己喜欢的行当,也到处投资试试手气,亏了不少,兜了个大圈后明白了铁定的一个道理:要成功,要做自己熟悉并喜欢的事啊。

浪子回头金不换,随着事业的稳定,等我有了底气后,便不需要依赖那些奸诈的出版商了,自己干起了出版,只出版自己的。后来巧遇格兰特将军,我本着公平公道的原则,赢得他的信任出版了他的自传,这样把出版的名声一炮打响了。为了放心,我请来自家的侄子帮忙打理,不过后来证明了,当金钱和名利滚滚来时,亲情也靠不住,我的侄子就那么把个出版社给毁了,搞得我后来还要还债的落魄境地。好在有家人的支持。

自从出版社倒闭后,我的旺盛期也过了,波折的岁月总算安定后,亲人的离去却一个个来了。我思念往昔,向把他们永世留下,便想有了写自传的念头,可惜笔杆子拿不动了,靠口授,这样反而流畅,想起什么脱口而出,可惜只长了一张嘴,一堆想说的涌上来堵得说不出话,等疏通了又忘记要说什么了,就零零散散地记录人事,待后人去剖析吧。哎,何谈剖析,就是想解闷,我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我的子女等不了为我送终,我只能靠写东西疏解了。最后一篇就是我小女儿离开之时,我也知道自己要进坟墓了。

墓里太闷了,我只想透透气……

Lazytiger

2020.06.05留

标签: 自传 戴尔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