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着粽子,联想到了屈原什么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关于端午节粽子的诗句_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句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诗词关于端午节粽子的诗句_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句子_端午节吃粽子的诗词。——《上元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由端午节联想到的实物
由端午节联想到的实物:粽子
粽子(zòng zi)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筒棕”,直到现在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日阅读答案参考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端午日阅读答案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阅读答案参考篇1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赛龙舟的场面;
第二段:竞追鸭子;
第三段: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7、湘西端午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端午日阅读答案参考篇2题目如下:
文中主要写了哪三个场面?
文中连用三个“莫不”,请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写出两点)
文中语言准确、生动,尤其是描写赛船时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外貌和动作的词语更是出彩,请找出这些词语,并体会其对表现赛船场面的作用。
当龙船竞赛到白炽化阶段时,作者用“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作结,点到即止,引而不发,你认为这种写法可取吗?为什么?
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
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浆手:持划
带:拿挥指挥
鼓手、锣手:敲打调理
可取。催遐思,用虚写进步渲染龙舟竞赛激烈程度
显示边城端午节热闹情景作者运用联想手两者相似点:鼓声雷声加两岸呐喊助威声——————水战擂鼓激战喊杀声通联想作用突龙舟赛紧张、激烈、热闹)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关作者种联想并想通种联想突龙舟赛热闹欢腾作者采用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突龙舟竞赛激烈程度热烈氛围
端午日阅读答案参考篇31、看划船的人、赛龙舟、胜利者领赏
2、多、广、喜庆场面
3、(1)不能,划更能体现快,用词生动。
(2)不能,挥动比摇摆更灵活,速度更快。
4、A听着隆隆的鼓声,浆手们用尽全身力气你追我赶奋力向终点冲去。
B观众们如雷般的欢呼声和呐喊声交支在一起,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