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笔记本横评 二合一笔记本有必要吗

admin 电脑硬件 1

全面横评:轻薄化真的是游戏本的未来吗

【IT168评测】NVIDIA在年中的2017台北电脑展上正式发布了Max-Q笔记本显卡设计方案,宣告着更加轻薄、更加安静、性能更强的游戏本时代的来临,而Max-Q设计方案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性能级游戏本的轻薄化,让游戏本更加便携,这一方案似乎正在改变游戏本一直以来性能与轻薄不可兼得的“宿命”。

二合一笔记本横评 二合一笔记本有必要吗-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不可否认,笔记本轻薄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游戏本来说,轻薄真的能带来体验上的巨大提升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IT168笔记本频道也是策划了一期游戏本的横评,参与横评的机型包括第一款基于Max-Q方案设计的华硕ROG ZEPHYRUS(GX501)、两款Alienware 15,一台是搭载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另一台是GTX 1070的ALW15C-D2748。

本篇横评将从笔记本的A/D面、B/C面、接口、重量/厚度、基准测试、游戏实测、散热这几个维度进行全面对比,因为两款Alienware 15在外观、接口、重量/厚度、内部构造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横评中仅展示高配版的ALW15C-D2858S。

一、A/D面解析

Alienware 15在A面上的设计很经典了,尽管中间经历了三叉戟线条、灯带的小改,但是铝合金材质的银色表面以及有反光效果的外星人小脑袋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辨识度极高。

ROG GX501在整个ROG游戏本家族中几乎是全新的面孔,A面上采用两个方向的拉丝纹理,纹理基本以左上、右下这条线为界,左侧区域线条为斜45°走向,右侧线条则是垂直走向,两个方向的拉丝纹理让整机的质感十分优秀,左侧还有一枚硕大的的败家之眼。

Alienware 15在D面上也是家族式设计,上半部分的开窗不仅是左右风扇的进风口,也能够为里面的CPU和显卡进行散热,值得一提的是,开窗部分的网状开孔采用了黑化处理,做工十分精致,此外,为了在视觉上达成统一,D面绝大部分也是银色设计。

ROG GX501的D面就很简洁了,除了左右两侧靠上位置的边框处各有一个散热开孔区域外基本就没有散热开孔了,配色上遵循整体的黑色,右下角印有ROG的logo和英文全称。

ROG GX501的独到之处就是将顶盖与D面进行了联动设计,掀开顶盖,D面也随之打开,这样不仅能够抬高上部键盘,使之贴合手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内部硬件进行散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D面开孔少的问题。

小结:

A面的设计笔者不做过多的评价,大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做判断就好。从D面的设计来看Alienware 15相对传统,但是细节处的做工几乎无可挑剔,ROG GX501的设计更加创新,但是打开后的D面稍加用力就会出现弯曲形变,难免让人担忧。

二、B/C面解析

Alienware 15采用15.6英寸FHD(1920×1080)雾面显示屏,最大开合角度可以到达180度。

ROG GX501同样采用15.6英寸的FHD(1920×1080)雾面显示屏,但是刷新率更高,达到120Hz,对于需要高刷新率的MOBA和FPS游戏有很好的支持,屏幕最大开合角度约为120度。

Alienware 15屏幕正上方除了配有摄像头和麦克风外还集成了Tobii眼动仪,支持Windows Hello面部识别、变暗屏幕、关闭屏幕/自动锁定、关闭AlienFX灯光等功能,从实用性角度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ROG GX501的摄像头区域就相对朴素了。

键盘一直都是Alienware的强项,2.2mm的长键程让键入体验堪称一流,方向键和其他按键一样都是标准尺寸,玩游戏没有鼠标的情况下可以用来应急,此外,AlienFX可以对键盘背光进行设置。

ROG GX501的键盘采用下置设计,C面上半部分开有大量的微孔做进风,从键盘手感来看远没有Alienware来的舒适,笔者猜想这是因为整机轻薄化之后压缩了键盘的键程导致的,虽然空格键做了一定的纵向加宽处理,但是对于游戏更重要的方向键却缩小了尺寸。此外,键盘背光可以通过Aura RGB进行设置。

Alienware的触控板,左右键足够宽大。

因为ROG GX501采用了下置键盘的设计,占用了原来触控板的位置,所以GX501将触控板移到了键盘右侧,尺寸上也做了一些调整,此外,这块触控板还支持一键切换数字键的功能。

小结:

屏幕上Alienware 15和ROG GX501都是15.6英寸的FHD显示屏,GX501的刷新率更高一些,对于需要高刷新率的MOBA或者FPS游戏来说更加友好。

因为Alienware 15集成了Tobii眼动仪,所以体验上要比没有眼动仪的GX501更好一些。

键盘方面则是Alienware 15全胜,无论是键程还是键帽尺寸,都更加适合长时间的游戏键入。ROG GX501因为采用了下置键盘的设计,不得已将触控板移到右侧,但是加入的一键切换数字键是个亮点。

三、接口解析

Alienware 15左侧接口有USB 3.1 Type-C、USB 3.0、麦克风以及耳机插孔。

ROG GX501左侧接口有电源插孔、HDMI接口、两个USB 3.1 Gen 1 Tpye-A接口、麦克风/耳机二合一插孔。因为GX501的电源适配器插头是90度的弯折设计,所以插上后如果不把插头向后旋转就有点挡住HDMI接口了。

Alienware 15右侧只有一个USB 3.0接口。

ROG GX501右侧有雷电接口、两个USB 3.1 Gen 1 Tpye-A接口和一个笔记本锁孔。

Alienware 15虽然在左右两侧接口比较少,但是尾部集成了RJ-45网口、Mini-DP接口、HDMI接口、雷电接口、显卡扩展坞接口以及电源接口。

ROG GX501尾部只有出风口,没有网口和更多的视频输出接口。

小结:

虽然Alienware 15在机身左右两侧的接口比较少,但是尾部集成了更多的网口、视频接口、显卡拓展坞接口等,扩展性更强。而ROG GX501受限于厚度问题,并没有没有搭载RJ-45网口以及更多的视频输出接口,并且电源插口的位置相对局促。

四、重量/厚度解析

Alienware 15的裸机重量在3.5kg左右。

ROG GX501得益于Max-Q的设计,整机重量控制在了2.2kg左右,对于一款搭载GTX 1080显卡的游戏本来说确实很轻。

加上电源后,Alienware 15达到了近4.5kg的重量,光是电源就有近1kg的重量。

ROG GX501加上电源后有3kg出头,比加电源后的Alienware 15轻1.4kg左右,并且电源重量也比Alienware 15更轻一些。

实测Alienware 15的厚度在26.38mm左右。

ROG GX501的厚度仅有17.82mm左右。

小结:

得益于Max-Q的设计方案,ROG GX501在重量以及厚度上确实高Alienware 15一筹,性能级游戏本再也不用背上又重又厚的“骂名”了,玩家们也终于有了能经常带在身边的游戏本了。而Alienware 15(ALW15C-D2858S)虽然同样使用了Max-Q的设计方案,但是重量和厚度并没有因此而缩减。

五、基准测试

基准测试部分主要测试游戏本的CPU、GPU以及SSD的性能,测试之前先来看一下三款机器的具体配置:

Alienware 15(ALW15C-D2858S)搭载4核心8线程的i7-7820HK处理器、32GB DDR4 2400MHz内存、512GB PCIe SSD+ 1TB HDD、GTX 1080 Max-Q显卡。

Alienware 15(ALW15C-D2748)搭载4核心8线程的i7-7700HQ处理器、16GB DDR4 2667MHz内存、256GB PCIe SSD+ 1TB HDD、GTX 1070显卡。

ROG ZEPHYRUS(GX501)同样搭载4核心8线程的i7-7700HQ处理器、16GB DDR4 2400MHz内存、1TB PCIe SSD,显卡则是和ALW15C-D2858S一样都是GTX 1080 Max-Q显卡。

测试软件如下表:

CPU测试软件是CPU-Z和CineBench R15,分别测试CPU的单/多线程性能,显卡是用3DMark中的Fire Strike和Time Spy测试,SSD测试软件是CrystalDiskMark,测试软件均是最新版,显卡驱动都是385.69。

规格上i7-7820HK和i7-7700HQ虽然同为4核心8线程,但是i7-7820HK拥有更高的主频和最大睿频,3级缓存也比7700HQ多2M,反映在分数中就是全面领先,但是幅度并不明显。可以看到,虽然ALW15C-D2748和GX501采用了同样的i7-7700HQ处理器,但是跑分上并不是完全一致,CPU-Z单线程成绩差距居然达到了6%,CB成绩倒是GX501全部领先。

采用同一硬件但是跑分互相领先的状况又出现了,ALW15C-D2858S和GX501用的都是GTX 1080 Max-Q显卡,但是FS的差距约有3%,基于DX12的TS测试倒是接近很多。GTX 1080 Max-Q和GTX 1070的差距基本是在6%左右。

三款游戏本的SSD全部都是运行在PCI-E 3.0×4模式下,经查ALW15C-D2858S用的是512GB的PM961,ALW15C-D2748用的是东芝某款256GB SSD,GX501用的是1TB的SM961。SM961、PM961和消费级的960 PRO/EVO用的都是三星Polaris主控,只是闪存颗粒不太一样,所以性能上也差不多。从跑分结果来看SM961、PM961基本属于同一水准,两者差距主要在顺序写入性能上。

小结:

性能上,拥有更高主频和最大睿频的i7-7820HK全面领先i7-7700HQ,但是幅度并不明显,显卡上,GTX 1080 Max-Q和GTX 1070的差距也不大,而在SSD方面,SM961、PM961基本上是OEM版SSD中的领头羊了。

三款游戏本的性能都不弱,如果非要分出个胜负来,ALW15C-D2858S的CPU最强,显卡上ALW15C-D2858S和GX501同为GTX 1080 Max-Q,SSD上GX501的SM961比PM961更快一点,综合结果两者还是打成平手。

六、游戏实测

游戏实测环节我们选择了3款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进行测试,分别是最近大热但是优化相对差劲的《绝地求生:大逃杀》、对配置要求不高的FPS热门网游《守望先锋》以及经典单机大作《古墓丽影:崛起》。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绝地求生:大逃杀》和《守望先锋》都是选择特定场景用Fraps记录5分钟的平均和最大、最小帧数,《古墓丽影:崛起》用的是游戏内建的benchmark。

《绝地求生:大逃杀》因为每局的天气都是随机的,为了保准测试的公平性,我们尽量选择在同一个天气(晴天)下进行测试,如果不是就退出重来。跳伞地点也相对固定在地图右侧伐木场附近的小屋,跳伞之后开启Fraps记录帧数,路线基本是在屋子中寻找装备,然后出门开启伏地魔状态,慢慢爬进伐木场。即便如此,同为GTX 1080 Max-Q显卡的ALW15C-D2858S和GX501在平均帧上出现了10多帧的差距,GX501甚至还不如GTX 1070的ALW15C-D2748。

《守望先锋》开启随机游戏的话因为地图环境、人物技能等因素都不可控,所以我们选择了靶场作为测试环境,人物选择士兵76,测试路线基本是出仓库干掉两个机器人然后回头上二楼再下来,如此循环。从测试结果来看,同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又出现了6%的平均帧差距,这个差距也基本上是ALW15C-D2858S和ALW15C-D2748之间的了。

《古墓丽影:崛起》就没有之前两款游戏那么麻烦了,直接用游戏内建的benchmark就好。如果是因为手动测试环境不可控的问题导致同一显卡出现差距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用游戏自带benchmark测出的成绩居然有10%的差距就有点难理解了。同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就出现了如此尴尬的情况。

小结:

从三款游戏的测试结果来看,三款笔记本在1080P、最高画质下流畅运行都不是问题,《绝地求生:大逃杀》在三款游戏中的平均帧是最低的,进一步印证了游戏相对吃配置(or优化烂?)的传言。

再来看三款游戏本之间的较量,同为GTX 1080 Max-Q的ALW15C-D2858S和GX501居然在三款游戏中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即使排除手动测试的前两款游戏只看《古墓丽影:崛起》的benchmark也有10%的差距,这点确实有点让人费解。

七、散热解析

拷机测试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三款游戏本的内部构造,因为两款Alienware 15在内部结构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里只展示高配版的ALW15C-D2858S。Alienware 15在内部结构上相当考究,三铜管两风扇为CPU、GPU散热,内存、SSD、HDD都有独立的区域并且预留了升级空间(两个SSD插槽),拆开D面的过程也比较容易,但是想要进一步拆解就比较困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内部的硬件。

ROG GX501拆起来就相对麻烦一点,需要先拆下D面中间的挡板,然后再拧掉多颗螺丝取下C面才能看到内部的结构。可以看到电池上方的主板并没有挡板,这在保护性上就没有Alienware那么可靠了,笔者猜想同样是因为厚度缩减而做出的牺牲。CPU、GPU由五铜管双风扇进行散热,内存、SSD并没有预留更多的升级空间。

▲Alienware 15(ALW15C-D2858S)热量分布

▲Alienware 15(ALW15C-D2748)热量分布

拷机测试我们用AIDA64中的系统稳定性进行测试,测试项全部勾选,拷机时长为1小时,之后用FLUKE热成像仪进行温度识别。从热量分布图来看,两款Alienware 15因为在内部结构上是完全一样的,仅在CPU、GPU等硬件上有所差别,所以热量范围大致相同,C面热量集中在键盘中间偏右侧,最高温度出现在C面最上端。D面热量集中在两个风扇之间和出风口,最高温度出现在GPU附近,比较让人意外的是配置更高的ALW15C-D2858S温度控制更好。

▲ROG ZEPHYRUS(GX501)热量分布

再来看ROG GX501的热量分布,虽然C面的最高温度不到52℃,但是50℃的区域相当大,几乎占满了键盘上部,D面同样是这个问题,最高温度不高,但是高温区域大的可怕。

小结:

在内部结构上Alienware 15有着更加可靠的设计,拆装简便,各区域都一目了然,并且也预留了一定的升级空间。ROG GX501拆装就相对麻烦,保护性上也没有Alienware做的好,升级只能靠更换原有硬件,并没有预留更多的升级空间。

发热上虽然Alienware 15的最高温度比ROG GX501的高,但是发热区域有限,高温区的范围很小。ROG GX501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最高温度低,但是发热区域大,高温区的范围也大。

八、评测总结

看完整篇评测,再来回顾我们一开始的问题,“对于游戏本来说,轻薄真的能带来体验上的巨大提升”你是否有了新的答案?

我们不否认游戏本轻薄化之后所带来的重量和厚度的缩减,更不怀疑Max-Q设计方案让游戏本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可以更加便携。但是这种轻薄化如果是建立在牺牲键盘键程、缩减接口、降低保护性的基础上的时候,我们就要为这种创新划上一个问号了。

小米笔记本和苹果MacBook哪个值得买

小米如期发布了笔记本电脑,首先与大家见面的是一款13.3英寸和一款12.5英寸的便携本。其中13.3英寸是目前最流行的便携本尺寸,结合六代i5处理器和940MX独立显卡,Air 13确实有着不错的竞争力。那么小米笔记本和苹果MacBook哪个值得买?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小米笔记本和苹果MacBook详细对比评测,一起来看看吧。

注: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MacBook Pro 13或者RMBP13均为2015款配备Retina屏幕的苹果MacBook Pro 13笔记本。

外观设计:苹果做工依旧领跑

产品设计

小米笔记本的无LOGO设计既是亮点也是槽点,亮点在于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大的自由定制空间,消费者既可以选择镭射雕刻,也可以选择贴纸装饰,这样可以更方便的装饰自己的笔记本,更有个性。

而槽点则在于A面没有LOGO的笔记本实在太少太少了,以至于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产品时觉得它在设计上少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或者是说它完全没有设计。

反观苹果的A面则流畅许多,大亮的苹果标识也是很多人购买它的理由,不过这更多的是苹果的品牌价值。

外观上的美丑我不作评论,大家自己感受就好。

厚度方面,小米官方的数据是14.8毫米,而在实际对比上,它与18毫米厚的MBP13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苹果甚至还以其优秀的设计功底造成视觉欺骗,但从侧面来看,苹果甚至还更薄了一些。两者的厚度在业内都属于超薄了,在实际体验中个人感觉厚度都很理想。

做工用料

小米笔记本Air没有准确地说明自己所用金属的材质,我们也只知道它是铝合金材质,它的外壳手感尚可,不过与苹果MacBook Pro相比缺了一丝细腻的感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苹果所用的金属有更高的密度,两者的手感都不错,但苹果的确更优秀。

与小米手机的风格相同,小米笔记本Air 13的做工也是比大部分普通产品更好,但距离顶级产品尚有差距,这一点在屏幕厚度上表现的就比较明显。RMBP13所搭载的是具有2K级别分辨率的屏幕,而它的屏幕厚度仅为FHD分辨率小米笔记本的一半。

硬件性能:小米配Skylake处理器+独显优势明显

规格介绍

小米笔记本Air 13目前只公布了一种配置,即i5-6200U处理器,8GB 2133MHz DDR4内存,256GB PCIe SSD,1GB GDDR5显存的940MX独立显卡。

小米笔记本Air 13预留了一个2280规格的M.2硬盘插槽(m-SATA通道),用户可以自行对硬盘进行添加、升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硬件升级空间。

而苹果MacBook Pro 13目前还停留在Broadwell架构处理器的时代,入门配置是i5-5257U处理器(可升级至i5-5287U/i7-5557U),8GB 1866MHz LPDDR3内存(可升级至16GB),128GB PCIe SSD(可升级至256GB/512GB/1TB),Iris 6100核芯显卡。

苹果MacBook Pro 13没有任何后期升级空间,所以购买时要确认好自己需要的配置。

CPU性能

CPU方面,i5-5257U的单线程成绩是121,多线程成绩是312;而i5-6200U的单线程成绩是117,多线程成绩是291。虽然i5-5257U确实更胜一筹,但十几分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二者同为14nm制造工艺,但i5-5257U的TDP是28W,i5-6200U的TDP仅为15W,能耗比上,Skylake架构的i5-6200U也更为出色。所以在CPU对比环节中,小米笔记本更胜一筹。

GPU性能

GPU性能上,1GB 940MX的3DMark CloudGate分数为12019,Iris 6100的分数则是7405。相比之下,苹果MacBook Pro 13的图形性能仅为小米笔记本Air 13的61.6%。

内存、硬盘

内存对比环节依然是小米取胜,在我们之前的对比测试中DDR4的性能提升虽然明显,但内存性能的提升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实在太小,所以对普通用户来说,内存性能远不如内存容量来的重要。不过由于DDR4内存的工作电压仅为1.2V,所以它的功耗更低,发热量也更低。

虽然二者都采用了PCIe硬盘,但苹果的速度显然更快一些,它的读取速度为1338.3MB/S,写入速度为643.4MB/S;小米的读取速度为1306.07MB/S,写入速度为261.28MB/S。读速相差不大,苹果的写入速度是小米的2.5倍。

在硬件配置对比环节当中,苹果吃了还没升级的亏,目前在售最新的MacBook Pro 13发布于2015年初,苹果至今没有给它升级Skylake处理器、DDR4内存,这是它在本环节吃亏的根本原因。

不过考虑到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没有公布发售日期,我们还可以把它与苹果即将升级的硬件进行对比,如果新MBP搭载7代i5处理器,8GB DDR4内存,新Iris独立显卡。它和小米的性能差距就没有这么大了。

接口配置:苹果扩展性更为丰富

小米笔记本Air 13只有三个接口,一个USB Type-C(兼充电口),两个USB 3.0接口,一个耳机、麦克风二合一接口,一个HDMI接口。

右侧接口对比

必须指出的是,小米笔记本Air 13中USB Type-C的接口速度与USB 3.0完全相同,为5.0Gbps,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10Gbps。

左侧接口对比

而苹果MacBook Pro 13则搭载了两个USB 3.0接口,两个雷电2接口(20Gbps),一个耳机、麦克风二合一接口,一个HDMI接口,一个SD读卡器。

苹果MBP13的接口足以应对日常的办公需求,而小米笔记本Air 13并没有设置读卡器,需要使用拓展坞来实现,在拓展性方面苹果确实要更加的老道,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有很多提升和学习的空间。

屏幕规格:苹果Retina屏幕显示效果更出色

小米笔记本Air 13采用了13.3英寸的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屏幕,对比度为800:1,最高亮度300nit,72%的NTSC色域,可视角度达到了170度,虽然小米没说,但Air 13的屏幕材质无疑是IPS。

刨去屏幕参数,小米笔记本还采用了窄边框屏幕设计,屏幕的左右边框仅为5.59mm,相比苹果MacBook Pro 13窄了不少,视觉效果要更加优秀。

全贴合工艺上,二者则没有太多区别。

苹果MacBook Pro 13则配备了高达2560×1600分辨率的Retina屏幕,苹果官方并没有给出色域、亮度和对比度的数据,根据实测的结果来看,它的色域同样为72% NTSC,亮度则接近350nit,对比度接近900:1,可视角度为178度。综合来说,苹果在屏幕方面的优势不仅仅是分辨率,在色彩还原与亮度方面也略胜一筹。

不过苹果的B面设计有些落后,没有窄边框的屏幕在今天已经不讨人喜欢。

操控手感:苹果小米很接近

小米笔记本Air 13的键盘布局与苹果MacBook Pro 13非常相似,只在键盘右下角的方向键上有比较大的出入。

手感上,二者的敲击感受也很相近,键程、反馈力度在轻薄本阵营中都算是一流水平,区别在于小米的按键更加稳定,而苹果的略有一些松散。但总的来说,二者在键盘体验上差距不大。

小米笔记本Air 13非常良心地配备了一块大面积一体式玻璃触控板,触控板前端留有方便开合屏幕的凹槽,下方有隐藏式实体按键,滑动手感非常舒适。但受制于Windows系统的先天限制,它的操控感受距离Mac还有一段距离。

苹果MacBook Pro 13也搭载了一块大面积玻璃触控板,不过苹果的触控板支持Force Touch按压,而且整个触控板都可以按下去,结合OS X系统,它的触控体验更为出色。

操作系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操作系统这个环节,OS X(或者叫Mac OS)与Windows之间的优劣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事情。

OS X胜在稳定性出色,不会有第三方软件频繁打扰,电源管理系统更为先进,操作逻辑更为简单,但软件的数量和更新速度都不及Windows版本,几乎没有游戏可玩儿。

Windows的优点是兼容性极强,游戏资源极其丰富,没有学习成本,但它更耗电,第三方软件频繁弹窗,容易误装“全家桶”。

这一环节没有优劣和胜负之分,不推荐买了Mac装Windows,所以选择哪个全看你的使用习惯。

续航时间:小米仅5小时,苹果高达12小时

小米笔记本Air 13内置了一块容量为40Wh的锂离子电池,苹果MacBook Pro 13内置了容量为75Wh的锂电池。从电池容量上来说,小米笔记本Air 13竞争力不足。

续航测试依然使用我经常用的方法,即将屏幕亮度调至60%,音量调至16%,关闭键盘背光灯,连接无线网络,使用内置播放器连续播放一段1080P视频一小时。一小时后小米笔记本Air 13耗电19%,据此推测小米笔记本Air 13的轻度续航时间最多仅有5个小时,与官方9.5小时的数据有严重出入,后期我们会和小米官方核实续航的测试成绩,我们拿到的测试样机未必是正式销售版本,电池针对优化或许没有使用。

而同样的测试条件下,苹果RMBP13仅耗电7%,视频续航时间高达12小时,重度使用也会有9到10小时的续航成绩。

如果把小米的电池容量加倍至80Wh,理想状态下,小米也不过只有10小时的视频续航时间。小米有着更省电的Skylake处理器、DDR4内存,但Windows在功耗的优化下不如OS X。

极限散热:苹果优势明显

由于热成像仪被借走了,所以在散热测试环节中,我们要引入历史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对比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具有参考意义。

上图是满载运行一段时间后小米笔记本Air 13的热成像图,键盘面的最高温度是53.3度,最高温度点位于键盘右上方的散热窗口附近,键盘左侧也有些许热量聚集,温度普遍在40度左右,手掌已经有温热的感觉;机身底部的最高温度是51.9度,热量同样聚集在散热窗口附近,但机身右侧(对应键盘左侧)的散热口也有很多热量,放在腿上用的话会很烫。

上图是去年13英寸笔记本横评时我拍摄的MBP13热成像图,满载运行一段时间后,它键盘面的最高温度是52.9度,热量主要聚集在右上角散热口附近,而键盘中心有些许热量分布,温度在36度左右,不会给使用造成太大影响;机身底部的最高温度仅为44度,热量以散热窗口为中心均匀分布在底壳上部分。

虽然小米有发热量更低的Skylake处理器,DDR4内存,但答案很明显,苹果MacBook Pro 13的散热表现更加出色,除了最高温度低于小米之外,苹果的键盘面也没有高温出现,基本不会对日常使用造成负面影响。

而其中的原因多半是采用独立显卡所致,小米有着功耗更高的独立显卡(TDP:23W),小米应该选择更具效率的的多铜管散热方案,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PU和GPU大功耗带来的热量。现在的小米笔记本Air 13在全功率开启的时候散热还是具有一定问题,在上市之前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有修改的时间。

对比总结:选择实惠或者选择品质

最后的总结环节无疑要回到两款产品的售价上。小米笔记本Air 13的售价是4999元,虽然不像是小米一贯以来的超高性价比,但在同级别产品中也是很有诚意的定价。

苹果MacBook Pro 13的定价则高达9288元人民币,配备256GB固态硬盘的中配版售价更高达10788元。

小米笔记本Air 13肯定是值得买的一款产品,毕竟它以不到一半的售价取得了MBP13五成以上的优秀体验,以体验定价的话,买小米不亏;小米笔记本Air 13的配置在同类型产品也属于佼佼者,双核i5虽然算不上旗舰处理器,但应对日常需求没有问题,940MX虽然算不上游戏独显,但性能确实比核芯显卡强了不少,所以从硬件角度来说,买小米也不亏。

但是,如果你已经过了追求性价比、追求能用就行的年纪,开始寻求品质感,认为自己用的产品能代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追求更高的社会认可度,那么你可以选择苹果。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没有收入的学生,不玩儿大型游戏,在意便携性,小米笔记本Air 13的超高性价比绝对值得买;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玩儿游戏,非常在意便携性,对逼格要求比较高,同时对于OS X有着天生好感(OS X是非常好用的系统)苹果MacBook Pro 13也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但一定要等苹果升级了处理器再入手!)。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小米笔记本和苹果MacBook详细对比评测,感谢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脚本之家网站!

参考网站:

苹果笔记本和小米笔记本哪个更容易坏

首先与大家见面的是一款13.3英寸和一款12.5英寸的便携本。其中13.3英寸是目前最流行的便携本尺寸,结合六代i5处理器和940MX独立显卡,Air 13确实有着不错的竞争力。那么小米笔记本和苹果MacBook哪个值得买?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小米笔记本和苹果MacBook详细对比评测,一起来看看吧。

注: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MacBook Pro 13或者RMBP13均为2015款配备Retina屏幕的苹果MacBook Pro 13笔记本。

外观设计:苹果做工依旧领跑

产品设计

小米笔记本的无LOGO设计既是亮点也是槽点,亮点在于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大的自由定制空间,消费者既可以选择镭射雕刻,也可以选择贴纸装饰,这样可以更方便的装饰自己的笔记本,更有个性。

而槽点则在于A面没有LOGO的笔记本实在太少太少了,以至于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产品时觉得它在设计上少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或者是说它完全没有设计。

反观苹果的A面则流畅许多,大亮的苹果标识也是很多人购买它的理由,不过这更多的是苹果的品牌价值。

外观上的美丑我不作评论,大家自己感受就好。

厚度方面,小米官方的数据是14.8毫米,而在实际对比上,它与18毫米厚的MBP13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苹果甚至还以其优秀的设计功底造成视觉欺骗,但从侧面来看,苹果甚至还更薄了一些。两者的厚度在业内都属于超薄了,在实际体验中个人感觉厚度都很理想。

做工用料

小米笔记本Air没有准确地说明自己所用金属的材质,我们也只知道它是铝合金材质,它的外壳手感尚可,不过与苹果MacBook Pro相比缺了一丝细腻的感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苹果所用的金属有更高的密度,两者的手感都不错,但苹果的确更优秀。

与小米手机的风格相同,小米笔记本Air 13的做工也是比大部分普通产品更好,但距离顶级产品尚有差距,这一点在屏幕厚度上表现的就比较明显。RMBP13所搭载的是具有2K级别分辨率的屏幕,而它的屏幕厚度仅为FHD分辨率小米笔记本的一半。

硬件性能:小米配Skylake处理器+独显优势明显

规格介绍

小米笔记本Air 13目前只公布了一种配置,即i5-6200U处理器,8GB 2133MHz DDR4内存,256GB PCIe SSD,1GB GDDR5显存的940MX独立显卡。

小米笔记本Air 13预留了一个2280规格的M.2硬盘插槽(m-SATA通道),用户可以自行对硬盘进行添加、升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硬件升级空间。

而苹果MacBook Pro 13目前还停留在Broadwell架构处理器的时代,入门配置是i5-5257U处理器(可升级至i5-5287U/i7-5557U),8GB 1866MHz LPDDR3内存(可升级至16GB),128GB PCIe SSD(可升级至256GB/512GB/1TB),Iris 6100核芯显卡。

苹果MacBook Pro 13没有任何后期升级空间,所以购买时要确认好自己需要的配置。

CPU性能

CPU方面,i5-5257U的单线程成绩是121,多线程成绩是312;而i5-6200U的单线程成绩是117,多线程成绩是291。虽然i5-5257U确实更胜一筹,但十几分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二者同为14nm制造工艺,但i5-5257U的TDP是28W,i5-6200U的TDP仅为15W,能耗比上,Skylake架构的i5-6200U也更为出色。所以在CPU对比环节中,小米笔记本更胜一筹。

GPU性能

GPU性能上,1GB 940MX的3DMark CloudGate分数为12019,Iris 6100的分数则是7405。相比之下,苹果MacBook Pro 13的图形性能仅为小米笔记本Air 13的61.6%。

内存、硬盘

内存对比环节依然是小米取胜,在我们之前的对比测试中DDR4的性能提升虽然明显,但内存性能的提升对整机性能的影响实在太小,所以对普通用户来说,内存性能远不如内存容量来的重要。不过由于DDR4内存的工作电压仅为1.2V,所以它的功耗更低,发热量也更低。

虽然二者都采用了PCIe硬盘,但苹果的速度显然更快一些,它的读取速度为1338.3MB/S,写入速度为643.4MB/S;小米的读取速度为1306.07MB/S,写入速度为261.28MB/S。读速相差不大,苹果的写入速度是小米的2.5倍。

在硬件配置对比环节当中,苹果吃了还没升级的亏,目前在售最新的MacBook Pro 13发布于2015年初,苹果至今没有给它升级Skylake处理器、DDR4内存,这是它在本环节吃亏的根本原因。

不过考虑到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没有公布发售日期,我们还可以把它与苹果即将升级的硬件进行对比,如果新MBP搭载7代i5处理器,8GB DDR4内存,新Iris独立显卡。它和小米的性能差距就没有这么大了。

接口配置:苹果扩展性更为丰富

小米笔记本Air 13只有三个接口,一个USB Type-C(兼充电口),两个USB 3.0接口,一个耳机、麦克风二合一接口,一个HDMI接口。

右侧接口对比

必须指出的是,小米笔记本Air 13中USB Type-C的接口速度与USB 3.0完全相同,为5.0Gbps,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10Gbps。

左侧接口对比

而苹果MacBook Pro 13则搭载了两个USB 3.0接口,两个雷电2接口(20Gbps),一个耳机、麦克风二合一接口,一个HDMI接口,一个SD读卡器。

苹果MBP13的接口足以应对日常的办公需求,而小米笔记本Air 13并没有设置读卡器,需要使用拓展坞来实现,在拓展性方面苹果确实要更加的老道,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有很多提升和学习的空间。

屏幕规格:苹果Retina屏幕显示效果更出色

小米笔记本Air 13采用了13.3英寸的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屏幕,对比度为800:1,最高亮度300nit,72%的NTSC色域,可视角度达到了170度,虽然小米没说,但Air 13的屏幕材质无疑是IPS。

刨去屏幕参数,小米笔记本还采用了窄边框屏幕设计,屏幕的左右边框仅为5.59mm,相比苹果MacBook Pro 13窄了不少,视觉效果要更加优秀。

全贴合工艺上,二者则没有太多区别。

苹果MacBook Pro 13则配备了高达2560×1600分辨率的Retina屏幕,苹果官方并没有给出色域、亮度和对比度的数据,根据实测的结果来看,它的色域同样为72% NTSC,亮度则接近350nit,对比度接近900:1,可视角度为178度。综合来说,苹果在屏幕方面的优势不仅仅是分辨率,在色彩还原与亮度方面也略胜一筹。

不过苹果的B面设计有些落后,没有窄边框的屏幕在今天已经不讨人喜欢。

操控手感:苹果小米很接近

小米笔记本Air 13的键盘布局与苹果MacBook Pro 13非常相似,只在键盘右下角的方向键上有比较大的出入。

手感上,二者的敲击感受也很相近,键程、反馈力度在轻薄本阵营中都算是一流水平,区别在于小米的按键更加稳定,而苹果的略有一些松散。但总的来说,二者在键盘体验上差距不大。

小米笔记本Air 13非常良心地配备了一块大面积一体式玻璃触控板,触控板前端留有方便开合屏幕的凹槽,下方有隐藏式实体按键,滑动手感非常舒适。但受制于Windows系统的先天限制,它的操控感受距离Mac还有一段距离。

苹果MacBook Pro 13也搭载了一块大面积玻璃触控板,不过苹果的触控板支持Force Touch按压,而且整个触控板都可以按下去,结合OS X系统,它的触控体验更为出色。

操作系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操作系统这个环节,OS X(或者叫Mac OS)与Windows之间的优劣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事情。

OS X胜在稳定性出色,不会有第三方软件频繁打扰,电源管理系统更为先进,操作逻辑更为简单,但软件的数量和更新速度都不及Windows版本,几乎没有游戏可玩儿。

Windows的优点是兼容性极强,游戏资源极其丰富,没有学习成本,但它更耗电,第三方软件频繁弹窗,容易误装“全家桶”。

这一环节没有优劣和胜负之分,不推荐买了Mac装Windows,所以选择哪个全看你的使用习惯。

续航时间:小米仅5小时,苹果高达12小时

小米笔记本Air 13内置了一块容量为40Wh的锂离子电池,苹果MacBook Pro 13内置了容量为75Wh的锂电池。从电池容量上来说,小米笔记本Air 13竞争力不足。

续航测试依然使用我经常用的方法,即将屏幕亮度调至60%,音量调至16%,关闭键盘背光灯,连接无线网络,使用内置播放器连续播放一段1080P视频一小时。一小时后小米笔记本Air 13耗电19%,据此推测小米笔记本Air 13的轻度续航时间最多仅有5个小时,与官方9.5小时的数据有严重出入,后期我们会和小米官方核实续航的测试成绩,我们拿到的测试样机未必是正式销售版本,电池针对优化或许没有使用。

而同样的测试条件下,苹果RMBP13仅耗电7%,视频续航时间高达12小时,重度使用也会有9到10小时的续航成绩。

如果把小米的电池容量加倍至80Wh,理想状态下,小米也不过只有10小时的视频续航时间。小米有着更省电的Skylake处理器、DDR4内存,但Windows在功耗的优化下不如OS X。

极限散热:苹果优势明显

由于热成像仪被借走了,所以在散热测试环节中,我们要引入历史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对比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具有参考意义。

上图是满载运行一段时间后小米笔记本Air 13的热成像图,键盘面的最高温度是53.3度,最高温度点位于键盘右上方的散热窗口附近,键盘左侧也有些许热量聚集,温度普遍在40度左右,手掌已经有温热的感觉;机身底部的最高温度是51.9度,热量同样聚集在散热窗口附近,但机身右侧(对应键盘左侧)的散热口也有很多热量,放在腿上用的话会很烫。

上图是去年13英寸笔记本横评时我拍摄的MBP13热成像图,满载运行一段时间后,它键盘面的最高温度是52.9度,热量主要聚集在右上角散热口附近,而键盘中心有些许热量分布,温度在36度左右,不会给使用造成太大影响;机身底部的最高温度仅为44度,热量以散热窗口为中心均匀分布在底壳上部分。

虽然小米有发热量更低的Skylake处理器,DDR4内存,但答案很明显,苹果MacBook Pro 13的散热表现更加出色,除了最高温度低于小米之外,苹果的键盘面也没有高温出现,基本不会对日常使用造成负面影响。

而其中的原因多半是采用独立显卡所致,小米有着功耗更高的独立显卡(TDP:23W),小米应该选择更具效率的的多铜管散热方案,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PU和GPU大功耗带来的热量。现在的小米笔记本Air 13在全功率开启的时候散热还是具有一定问题,在上市之前小米笔记本Air 13还有修改的时间。

对比总结:选择实惠或者选择品质

最后的总结环节无疑要回到两款产品的售价上。小米笔记本Air 13的售价是4999元,虽然不像是小米一贯以来的超高性价比,但在同级别产品中也是很有诚意的定价。

苹果MacBook Pro 13的定价则高达9288元人民币,配备256GB固态硬盘的中配版售价更高达10788元。

小米笔记本Air 13肯定是值得买的一款产品,毕竟它以不到一半的售价取得了MBP13五成以上的优秀体验,以体验定价的话,买小米不亏;小米笔记本Air 13的配置在同类型产品也属于佼佼者,双核i5虽然算不上旗舰处理器,但应对日常需求没有问题,940MX虽然算不上游戏独显,但性能确实比核芯显卡强了不少,所以从硬件角度来说,买小米也不亏。

但是,如果你已经过了追求性价比、追求能用就行的年纪,开始寻求品质感,认为自己用的产品能代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追求更高的社会认可度,那么你可以选择苹果。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没有收入的学生,不玩儿大型游戏,在意便携性,小米笔记本Air 13的超高性价比绝对值得买;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玩儿游戏,非常在意便携性,对逼格要求比较高,同时对于OS X有着天生好感(OS X是非常好用的系统)苹果MacBook Pro 13也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但一定要等苹果升级了处理器再入手!)。

标签: 二合一 笔记本 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