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如何招到全球化员工
1985年中国惠普成立,由台湾调任北京的前中国惠普总裁孙振耀回忆说:“当时中国惠普跟国企没有区别,员工薪酬有封顶,过年过节送鱼、送肉等。那时中国惠普的业务开拓主要是配合国家的计划。”
在中国惠普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惠普对薪酬结构进行了全面改革,为员工提供了新的住房和医疗及养老金计划。1994年,中国惠普员工加入惠普全球利润分享计划。从2001年起,中国惠普连年荣获“中国尊敬企业”称号。
惠普有一个即时、透明的全球招募系统,在全球15万名惠普员工中,几乎所有的中国员工都能找到与其职业能力与愿望相匹配的岗位。
全球化的员工招募
员工招募在惠普的“优才管理四部曲”(识人、用人、养人、留人)中被称为“识人”。而在“识人”阶段,“多元面试、以人才吸引人才、广收”这三点最重要。
惠普的“多元面试”主要包括两级经理面试和同级经理面试,这样可以对用人部门的经理形成一种监督和制约。而团体面试主要运用在校园招募方面,一般同时面试五六名大学生。
“以人才吸引人才”是惠普招募的又一要求,这也一直是惠普的传统,中国惠普前总裁孙振耀就把选人比喻为“选钻石”,中国惠普规模不大的时候,他都要亲自与新员工面谈,后来规模大了,但招聘部门经理级员工或重要员工时都少不了这一环节。
全球化的员工培训
北京惠普大厦是中国惠普的大本营。除此之外,中国惠普还在上海成立了生产研发中心,在大连设立了企业级的外包服务处理中心和面向整个北亚地区的呼叫中心,中国惠普的飞速成长使得全球化的人才培训显得尤为关键。
以大连为例,许多跨国企业都把大连作为北亚的外包服务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依靠大连几百万人口解决人才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惠普把整个东北三省的高校人才资源都组织整合起来。此外还要进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在北亚,最重要的客户是日本,日本企业对日语售后服务的要求非常高,甚至苛刻到了要求服务人员带有东京口音的程度。惠普分析了一下,提供800个这样的人才还可以,可是市场的需求是近5000人,对比的结论是至少还缺4000人。于是就选择了自己开班的方式,用两三百名带有东京口音的日本团队天天对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培训在惠普的“优才管理四部曲”中被称为“养人”,从新员工培训到经理培训再到自我学习,在外人看来惠普的培训可谓林林总总。可惠普对待员工培训却另有一个“70-20-10”的混合培训总结,即70%来自于经验,20%来自于人际网络,10%来自于培训。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经验,惠普的员工培训是务实而灵活的。员工进入惠普,一般要经历四个自我成长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约束阶段,强化职业道德;然后进入自我管理阶段,做好本职工作,加强专业技能;进入第三阶段,自我激励,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思考如何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是自我学习阶段,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机制下,为中国惠普全体员工提供培训支持的教育培训部人数得以控制到最少,因为惠普在全球的培训有着相同的行为标准,惠普公司的人无论来自美国、中国或其它的国家,都带有明显的“惠普烙印”。
留住合并优才
惠普与康柏合并被称为全球最成功的合并案例之一,尽管这一合并并不直接源于人力资源原因,但为了使购并发挥更大效益,惠普展开了一系列行动。惠普商学院也紧密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向所有留职的原康柏公司员工进行惠普企业文化及管理流程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和融入到惠普的文化和管理中。
在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中,惠普吸取了原康柏的很多文化特质,如强调速度、重视客户等,使整合后的新惠普文化在秉承了“惠普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增加了“速度”、“灵活”、“客户”等新元素。同时也因为吸收了这些元素,使原康柏的员工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很快融入到新惠普文化中,从而促进了新惠普文化的整合。
《笑着离开惠普》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笑着离开惠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笑着离开惠普》读后感1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高建华先生阳光灿烂的笑容所吸引,为什么离开了惠普确这么高兴?带着这个疑问,仔细的读完了这本书。
"笑着离开"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人本管理"的力量,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在情感上一种高度的欣赏与认可,他很好的体现出一个跨国公司的企业内涵,我想,这也是惠普能够做大作强的原因所在。
这本书以高建华先生进出惠普的历程为主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介绍了惠普员工招聘、培训、考核、奖惩和离职后的处理等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领导、培养人才。他以自己在惠普十七年的亲身经历,对惠普的人性化管理做了详细的说明,很明确的阐明了管理和文化的精髓。他把企业管理已经把一些内涵变成了知识,习惯已经成了自然。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把从中得到的最深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点:人性化管理:本书从始至终,都在体现着人性化管理。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好多的私人企业精打细算,看如何让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内多干点活,多会儿加班。而惠普在这个问题上,则提倡"工作与生活两不误",他不给员工施加太大的压力,希望也鼓励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兼顾生活,并且积极为大家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想而知,大家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工作起来就相当的和谐,同时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也就是惠普所推崇的"动力式管理"。有了动力,又有公司提供的平台,努力的员工在做出业绩后,晋升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薪资也会逐步的上升,伴随着员工的培训,员工所学的,所得到的越来越多,当然他的忠诚度也会增强,自然而然,公司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看着惠普所做的这些几乎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什么,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惠普创始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访华时所说的"我们不可能阻止员工离开公司,因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现场。我们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都说惠普好"。企业把人性化管理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这可能就是高建华"笑着"离开惠普后,会说公司不错,并且还继续为惠普服务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管人比管事更重要。作为一个管理者,其主要工作无外乎就是管人和管事。书中一句话说的比较好"衡量一个教练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而是看他带领的团队水平如何",那么衡量一个管理者的能力高低,就不是看他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是看他的下属是否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管理者拿出足够的时间去管人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管人和管事的时间比例又该如何进行分配?惠普的标准是:基层经理30%的时间用于管人,中层管理者要花一半的时间管人,高层管理者应当有80%的时间用在管人上面。管理员工是一个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级别越高,用于管理人员的时间就越多。那么在管人上花这么多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是替员工解决问题?书中给了我们答案,管理者要用这个时间去教员工如何解决问题。要完成从自己做事到指导别人做事的转变,一个普通的事情,自己做可能用几分钟完成,教给下属员工做可能要花半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作为管理者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花时间去教员工,虽然从短期看,会付出很多代价,但只有把"钟"造好,管理者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和处理其他的事情。所以,惠普提出管理者管人比管事更重要、管理者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去管人。惠普提出的这些经典的话语和管理方法确实让人深思,感触非凡,细细的回想一下自己,每个月能拿出多少时间与员工去沟通、交流、指导。纵向相比,这是一个差距,是在这次学习中找到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多拿出一些时间深入员工,交流思想、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
现在,集团也自己方式带领我们走向更高的方向。从去年的"快乐工作,规范管理"到今年的"管理人性化,工作标准化",也都体现了集团人性化的一面。目前企业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中层管理人员,跳出本部门、本公司的小圈子,从整个集团的战略出发,来考虑事情,来做事情。同时把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争取让他们的能力都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提升一个台阶,为集团的发展做好人员的储备工作。
笑着离开,恐怕是每个员工对所在企业的期待吧,希望能有一天,中国的本土企业里也会有员工写出一本名为《笑着离开惠普》的书,估计这个时间很会漫长,但有希望总好过绝望吧?其实我也在期待......
《笑着离开惠普》读后感2这本书以高建华先生进出惠普的历程为主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介绍了惠普员工招聘、培训、考核、奖惩和离职后的处理等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领导、培养人才。他以自己在惠普十七年的亲身经历,对惠普的人性化管理做了详细的说明,很明确地阐明了管理和文化的精髓。他对企业管理已经把一些内涵变成了知识,习惯已经成了自然。作者在惠普工作近20年时间里,充分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一流企业的人性化、人情化的企业文化。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如何从各处汇聚到惠普,即使在离开的时候,也是能够说,惠普,好样的。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此分享一下。
一、程序与制度必须严格。
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是程序与制度,程序是告诉员工每件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情况与什么人沟通,而制度则告诉员工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如果做了会受到什么惩罚。上海分公司的客户开发程序经过几年的不断改善,能让一个销售新手理解做家具漆销售的流程,程序会非常清楚告诉销售员一般开发客户的程序,大约会经过多少个步骤,到每一步骤对外会找什么人解决,对内需要找什么人解决,以及对公司内部必须走过的相关程序等等。
我相信,每个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程序与制度,但有多少公司真正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恐怕要打一个问号,程序和制度固然重要,但也要看是否适合公司的现状,是否对公司内部管理行之有效,如果没有什么用处甚至可能形成阻碍,还是去掉为好。
二、给每一个员工成长的空间
作为一个优秀的公司,应当给员工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每个人内心来讲都渴望成长,期望能出人头地。能否让员工在公司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在于我们首先能否给他一个平台,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随着员工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为公司创造良好的效益的同时,需要公司能给他一个发展的空间,最终达成公司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现在的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良好的文化吸引人,有系统的计划培养人,有公平的体系提拔人,公司将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人才,形成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关于人性化管理
本书从始至终,都在体现着人性化管理。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好多的私人企业精打细算,看如何让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内多干点活,多会儿加班。而惠普在这个问题上,则提倡“工作与生活两不误”,他不给员工施加太大的压力,希望也鼓励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兼顾生活,并且积极为大家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想而知,大家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工作起来就相当的和谐,同时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也就是惠普所推崇的“动力式管理”。有了动力,又有公司提供的平台,努力的员工在做出业绩后,晋升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薪资也会逐步的上升,伴随着员工的培训,员工所学的,所得到的越来越多,当然他的忠诚度也会增强,自然而然,公司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看着惠普所做的这些几乎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什么,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惠普创始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访华时所说的“我们不可能阻止员工离开公司,因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现场。我们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都说惠普好”。企业把人性化管理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这可能就是高建华“笑着”离开惠普后,会说公司不错,并且还继续为惠普服务的原因之一。
四、管人比管事更重要
作为一个管理者,其主要工作无外乎就是管人和管事。书中一句话说的比较好“衡量一个教练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而是看他带领的团队水平如何”,那么衡量一个管理者的能力高低,就不是看他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是看他的下属是否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管理者拿出足够的时间去管人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管人和管事的时间比例又该如何进行分配?惠普的标准是:基层经理30%的时间用于管人,中层管理者要花一半的时间管人,高层管理者应当有80%的时间用在管人上面。管理员工是一个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级别越高,用于管理人员的时间就越多。那么在管人上花这么多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是替员工解决问题?书中给了我们答案,管理者要用这个时间去教员工如何解决问题。要完成从自己做事到指导别人做事的转变,一个普通的事情,自己做可能用几分钟完成,教给下属员工做可能要花半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作为管理者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花时间去教员工,虽然从短期看,会付出很多代价,但只有把“钟”造好,管理者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和处理其他的事情。所以,惠普提出管理者管人比管事更重要、管理者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去管人。惠普提出的这些经典的话语和管理方法确实让人深思,感触非凡,细细的回想一下自己,每个月能拿出多少时间与员工去沟通、交流、指导。纵向相比,这是一个差距,是在这次学习中找到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拿出一些时间深入员工,交流思想、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
我们提出“激情工作,快乐生活”,也都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目前企业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本部门、本公司的小圈子,从整个集团公司的战略出发,来考虑事情,来做事情。同时把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争取让他们的能力都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提升一个台阶,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好人员的储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