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歼十战机的成本是多少
中国官方没有公布过,也没有正式的对外出售或报价。因此这个不太好估算。
不过据外媒的推测,J10的成本在3000万美金,合算成RMB大约1.5-2亿元之间。
另外据媒体报道,巴基斯坦空军也将会装备歼-10,即歼-10的外销型号FC-20。计划购进36架歼-10战机,待这36架歼-10战斗机交付后,巴基斯坦空军便会组建两个战斗机中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战斗力。歼-10合同的总值高达14亿美元。从此得出售价基本在3800万美元左右,其成本价也很可能就是在外媒认为的3000万美元左右。
歼20战斗机一架价值多少钱
作为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歼20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有关歼20在未来战争中怎么用,一直以来有各种推想。11月12日,央视《军事报道》节目中介绍了空军的一些新装备及其作用,其中对歼20的描述更多是通过“9·3阅兵”歼20带队长机飞行员、空军某中心主任张昊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张昊称,歼20是“踹门一脚、一根针破一张网”的进攻型武器,这可以说是对歼20战术运用的首次“官泄”。
歼20作为一款隐身战斗机,雷达反射截面积与三代机是几个数量级的差别,在作战时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急剧缩短,这就意味着它具备极好的突防能力。而且据张昊介绍,歼20自服役以来在平台稳定性和隐身性、多传感器融合性、火控支持性等方面表现均良好,因此,歼20在未来作战时将会成为令人生畏的“刺客”,利用自己的隐身优势、信息优势实施突防,打击敌方防空系统的关键节点,瘫痪甚至完全摧毁敌方的防空系统,为后续非隐身战机打开通道,进而扩大战果。
对于歼20属于进攻型武器也是官方首次表述,以往我们总是强调武器的防御性质,现在说出进攻型武器是一种宣传方面的突破。实际上,我们的国防一直遵循积极防御政策,也就是说我们在战略层面是防御性质,在战术上则可以实施进攻,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我们现在强调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建设,这没有错,但是当武器技术发生代差的时候,那么一种先进的先进武器就可以对落后的体系构成重大挑战。例如火炮出现后,就导致了陆上战术的革命;战列舰出现后,则让海战进入了大炮巨舰时代,海战战术也以战列线为主。隐身战斗机的优势在于让现代防空体系的核心——雷达系统的发现能力大幅削弱,实际上就是破坏了敌方的信息能力,从而可以实现“来无影、去无踪”,让敌方的防空体系效能急剧降低,也就是张昊所说的“一针破一网”。
应该说,歼20战机首次试飞之后,已经历经了6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如今小批量进入空军部队由试飞员试飞试用,无疑将加快其正式服役的脚步。在建军90周年前夕,有消息爆出——在大规模“红剑”联合演习中,歼-20模拟对抗空军现役所有三代机中,以10:0的绝对优势大获全胜,不仅如此,歼20战斗机还是一款廉价的战略进攻性武器,价格在9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国产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项目的初步成本371亿元(人民币),包括制造8架试验试机及预生产),而美国的F-22大约为1.9亿美元(2014年币值美元),F-35A目前的价格也不低于1亿美元,出口的F-35A已经达到1.7亿美元,这么比较,歼20战斗机的价格已经非常便宜适合大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