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前四后八新车价格是多少
J6前四后八新车价格是12w。解放J6平台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达到中国商用车发展的新标准。解放自主开发研制的J6驾驶室内在安全性、舒适性、科技性与美学设计的结合达到世界级水平。
主要优势:
2007年解放将率先投放J6重卡平台中的牵引系列。功率覆盖310-500马力,分别是4x2豪华版、4x2标准版和4x2、6x4经济版、6x4超强版。
九十年代一汽“平头柴” 解放CA1121J载重卡车
1995年5月,解放第三代五吨级别平头柴油卡车正式投产,搭载了解放CA151K上装配的CA6110-1B160马力自然吸气柴油机,在1800-2000转/分钟的时候可以输出最大431N.m的扭矩,该发动机是CA6110柴油发动机的改进型。
一汽解放CA11121载重卡车
在第三代平头柴推出以后,解放又重新设计了新的平头柴油车,采用相比FK系列驾驶室宽出230mm的三菱FM驾驶室,搭载改进的CA6110/125和CA6110/125ZIA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动力输出增大到了170马力。
解放CA1121J型就是第三代平头柴基础上打造的6吨载重卡车,一体式挡风玻璃视野良好,三组雨刮器清洁面积更大,外摆式反光镜视角全面。
车前方的“解放”文字LOGO找不到了,但是进气格栅上的“FAW”字样清晰可见,保险杠中部蹬车踏板中带有隐藏式拖车钩。
车辆为4×2驱动,驾驶室两侧车窗由三块玻璃拼接组成,最上方的小玻璃可以打开。蹬车踏板做了防滑处理,但离地间隙较高并不方便。这辆车侧面的蓄电池已经被拆走。
驾驶室外左侧车窗下车辆型号的黑底白字铭牌“CA1121J”。
打开车门驾驶位一目了然,车门入口两侧均有蹬车扶手,装配西安华泰机械弹簧减震座椅。方向盘可以调节,空调出风口就在中控面板上。
经典的一汽飞翼式两幅式方向盘,方向盘直径50厘米,小巧的一汽LOGO凹刻在方向盘中间。
1大5小的仪表盘,中间是一汽LOGO。
驾驶室为单排3座夜间驾驶室,副驾驶位是两个单体沙发座椅。由于不是平地板驾驶室,中间座椅安装在发动机罩上,座椅后带有卧铺。
卧铺带有边窗和后挡风玻璃,视野良好。另外带有全包围的纱帘保证休息时的私密性,后窗外还增加了铁丝网防护。
该车搭载CA6110/125Z1A2型直列六缸水冷直喷式增压柴油发动机,活塞行程11厘米,气缸直径12.5厘米,排量为7.127升,额定功率125kW,最大扭矩549N.m,搭配6挡手动变速箱。
车身尺寸为长7.25米,宽2.49米,高(空载)2.63米,轴距4.09米,最大装载质量6吨,最大牵引质量12吨,车辆整备质量5.51吨。
前悬架为“工”字型车梁,装有多片钢板弹簧减震器,前桥最大承重4吨。车辆气喇叭吊装在车底,发动机散热片前方。前、后均为鼓式制动器,制动鼓内径为40厘米,前、后蹄片宽度分别为10厘米和15厘米。
后悬架同为多片钢板弹簧减震,作为驱动桥的后桥桥壳是整体铸造,最大承重7.51吨。该车最高车速95km/h,最大爬坡度35%(路面坡度约为19.29度),设计百公里油耗17.5升,最小离地间隙26.5厘米,车辆不适合越野运输。
车辆使用三角(Triangle)9.00-20轮胎,前轮借用驾驶室底部加挂金属板作为挡泥板。
后轮使用双轮胎承载,车身加挂金属板作为后轮挡泥板。
车身两侧均有传统的“大鼻子”式金属油箱,能够为车辆提供1450km的续航里程,外侧金属栏杆既能保护油箱,也可作为辅助蹬踏,车身仓栏靠近车头的位置设计了蹬车踏板。
这款车型适应性非常强,后来一汽为了适应西北地区的极端路况专门定制了一批车,那批车就是著名的解放“西北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儿时的记忆——解放牌CA10卡车,见证了中国造车史
中国的No.1——CA10,这台解放牌卡车,见证了中国造车史!
今天分享的是一台资历最老的国产车,不是红旗,更不是上海,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这是一台卡车,解放CA10!
建国初期,咱们的技术还是相当落后,但国内运输车辆紧缺,我们只能从苏联请求支援。直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下线了第一台卡车,就是这台解放CA10。当然,这台卡车,大部分是借鉴了苏联的技术,但却是我们自己研发和生产出来的第一台车,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台让中国的汽车从无到有的车!是一台见证了中国艰辛的造车历史的车!
CA10,C代表China,A则是AUTO(也有说C是changchun长春,A是第一)。
我出生于80年代的中期,我的父亲是一个货车驾驶员。在90年代初,还有幸见到并乘坐过这款车型(那时候太小,对车一点不了解,不知道是否经过了几次的改款,外观方面非常相似,前脸是一模一样的造型)。之后的几年,随着卡车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的车型,再也没有在货场里见过。
在那个车辆不多的年代,印象深刻,好奇,还有羡慕。我们深深的知道,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有一个驾驶员,就已经可以能养家糊口,已经是很自豪的事情;如果家里还有一部卡车,就意味着能过上很不错的生活了。但是,只有亲自看过,才知道货车驾驶员的辛苦和劳累。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得了很大的改善,车辆早已进入普通家庭,很多家庭都实现了拥有小轿车的生活,而卡车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相对于用于乘坐的小轿车的数量,反而显得越来越少了。
因为对父辈的感恩,因为知道父辈们的辛苦,这台卡车的样子,从未在我的脑海消失过。于是,喜欢车模的我,特意买了这台小小的模型。
从设计上,进气格栅由多颗横条组成,这可能也是最为简单和易于生产的设计,试用。同时,我们仔细看,进气格栅的上方,“解放”两字,是这台车的名字。
懒得去查数据,也没有这台车的车身尺寸。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这台卡车的货箱很长,是为了装载更多的货物,或者载人。在那个年代,用货箱载人,也是很常见的。根据运载的货物需要,有的还会在货箱装上篷布(样子有点像现在种植蔬菜的大棚)
那时候的解放牌卡车,全部是清一色的军绿色。没有其他颜色可选。一方面是生产的时候就只有这个颜色,另外,如果后期需要补漆,也比较方便,就是一个颜色,不用担心调色的问题。
那个时候的修理厂不多,直到90年代的后期,才开始有一些路边的修理店,承担一些简单的修理,焊接,以及补胎和加水的业务。更多的是驾驶员本身就是汽车修理工,很多的汽车故障,都是靠自己修理。
这台车的货箱,底板是一块大铁板(不知道最初的会不会是木板),周边的围栏是木板。到后期,围栏才换成铁皮。
前杠是一颗很厚实的钢板。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爬上去,踩在这颗前杠上面,蹦蹦跳跳,丝毫没有任何晃动。
注意看,不论是前轮还是后轮,都很注重挡泥板(或者轮毂包)的宽度。在那个年代,道路大多是山路,泥土和灰尘,那不是一般的多。哈哈。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卡车,经常会拿来改造成其他用途的车辆,我们最常见到的油罐车,还有城里的洒水车等等。
这台车模是一个无框的车门。和实车不一样。实车是带框的,还有手摇式升降的玻璃。
现在来看这部卡车的前脸造型,感觉是很独特的。从当时的实用性来讲,这样前窄厚款的前脸设计,视线好,更大程度上,减少了驾驶员的盲区。
第一汽车制造厂。小时候,我倒是对这个没有什么记忆。可能那时候,实车上的字,早就掉了吧。
前脸除了进气格栅之外,两个外露的大灯,也是这款车型的一个特点(在后面生产的东风卡车,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设计)。两边轮毂包上,也有两个小灯,从今天来看,应该是转向灯皆示廓灯。
从这个角度看,货箱真的好款,比车头宽了不少。驾驶这么一台车,对于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车头的顶部,光秃秃的。我记得,有的车辆,需要装载更长的货物,会在车顶加载一个类似于行李架之类的东西,起到保护车顶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临时装货。
这台卡车,还有个奇特的地方。打火的方式,不像今天这样的电子打火技术,那时候,是手摇式的“车钥匙”,(白金点火方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学习一下,我也是刚刚查询到这个名称),需要一个花很大的力气,转动发动机达到一定的转速,才能成功发动车辆。
为了装载更多的货物,提高效率,货箱的设计会向后延长很多。
这种卡车由于不是翻斗式,那时候也没有铲车之类的,所以,装货和卸货,都是需要人工装载和下货。我记得,我每一次和父亲去煤场载煤,看着煤场的五六个工人用铲子一点一点的往货箱里装煤。然后运到了地方,又得人工用铲子卸货。
两边的车门底下,是很厚实的脚踏板。有的木板,有的则是铁板。在那时,如果搭载人多了,驾驶室里坐不下,还可以在副驾驶这一侧站着一个人。
这台车的前挡玻璃很独特,是可以向外推开的(当然,密封性不是很好,到处漏风)雨刮也是装置在上面的。这样也可以增加驾驶员的视角。
在卡车的尾部,有一个很大的牵引钩,这种卡车,在当时是需要经常托载一个拖车或者拖斗的。
另外,当时车辆较少,如果其他车辆发生故障无法行驶,也可以进行牵引。
备胎。这台卡车的备胎悬挂在此处。
货箱的尾部,把这块挡板放下,方便卸货和装货。
油箱。当时的卡车的油箱,全部是暴露在外的。我没有去查数据,不知道多大容量的油箱。但是我知道,运货的卡车,油耗很高!(估计要达到20-30L/百公里)
由于需要装载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的货物,该车采用的是双后轮。
最后,我们来说说驾驶室内部。
三幅式的方向盘,很大。换挡杆是一颗很长的杆子,类似于拐杖,哈哈。手刹也很长。
这台卡车的座椅是三人设计。副驾驶主驾驶的座椅是完全连通的,没有任何隔段。座椅就是很硬的那种沙发。由于中间没有隔段,也方便当做临时的休息床铺。
靠背也没有任何的腰部设计之类的,直挺挺的,长期靠着多少是不舒服的,不过,在那时候能坐车取代步行,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这就是这台卡车的驾驶室。没有空调,冬天漏风,夏天酷热。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样的辛苦条件下,用这样的一台车,来养活一个家庭,来为这个社会做出运输贡献。
现在,我们每天开车舒适的小轿车去上班,享受这前人为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
借这台车的影子,向祖国致敬!向为汽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前人致敬!向艰苦奋斗的父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