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逸动两厢多少价格
长安逸动两厢报价是13.29至14.29万:
1、逸动(EADO)源自强大的研发实力及全球一流供应商的保障,产品设计、材质、工艺上均体现了全新的品质感。搭载全新一代Bluecore高效发动机,采用DVVT/IVVT技术,具备“劲、净、静”三大优点。以超越同级车的轴距、宽度为突出点,同时拥有高水平的精准悬挂与前副车架设计、高刚性的坚固底盘,动力与操控更加灵活;
2、长安汽车是国产民族品牌,但是在和世界品牌(福特,马自达,铃木等等)一系列大品牌合作中吸收到了很多精华部分。逸动独创了“怠速启停”智能节油系统,就是在等红灯或者较长时间驻车的时候(怠速启停系统的时间可自行调节),发动机可自动关闭,要起步的时候不需重新点火,只需轻点油门就可轻松起步;
3、逸动是长安全新C平台的首款紧凑级车型,外观方面,1.5T车型与现售的1.6L车型保持了一致,延续了时尚、年轻的风格,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在自主品牌车型中较为出色。车尾部分,1.5T车型尾部组左侧的TGDI标识表明了该车的身份。
百万购车补贴
长安奥拓江南奥拓怎么区分
长安奥拓
江南奥拓
发动机仓的布置
从发动机仓的布置情况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款车的差别。长安奥拓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车型,在发动机仓布置上也能看出其老练的作风,各种管路和零部件都布置得较为规矩。而使用同一款发动机的江南奥拓就显得不是那么在行了,管路和部件布置得比较凌乱
点评:虽然说从发动机仓布置的规整程度来考验这两款不到4万块钱的微型车显得有些过于严格了,但是两者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从这样的小地方也生动地反映出了两个厂在技术实力上的差距。
2、内饰设计和材质
这两款车的内饰设计和材质都谈不上考究,但是从感观上还是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差别。
长安奥拓的塑料件无论从手感还是视觉上都中规中矩,而江南奥拓的塑料件给人的廉价感就相对明显许多了。仪表盘的设计上长安奥拓的对称设计符合大多数人的视觉习惯,刻度也较为清楚,并且有单次里程和累计里程显示。江南奥拓的非对称仪表一来不能让人习惯,二来这样的布置使得整个仪表盘显得面积较小,另外缺少单次里程显示和时速刻度相对较密也给驾驶者带来更多麻烦。
虽然长安奥拓的仪表盘设计总体上要胜过江南奥拓,但是两者都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缺憾:没有转速表,这个非常有用的东西的缺少让二者的人性化程度大打折扣。
长安汽车a网,b网分别是哪些产品
目前长安汽车的确是按照这样类别进行分网,有意识将价格带有重叠的车型分布在不同的网络中。其中A网包括CS15、CS75、CS95、凌轩、睿骋、逸动等车型;B网包括CS35、CS55、CS95、凌轩、睿骋、逸动XT、悦翔全系、奔奔等车型。据了解,目前长安的经销商已经在执行A网B网的分网政策,部分4S店已经看不到全部长安汽车车型。
其实这并不是长安汽车首次进行渠道分网,长安的分网战略最早启动于2009年时,在2013年时又进行过部分网络整合,而此次分网是对此前分网战略的再次细化,目前长安有超过600家经销商,分属于不同的网络。
奇瑞、比亚迪的前车之鉴
在所有自主品牌中,最早提出和实践分网销售的车企无疑是奇瑞和比亚迪。分网销售导致车型分散销售,占用资金减少,使得经销商的门槛被大幅降低。此举当时不仅促使奇瑞、比亚迪在两三年内快速扩张门店,而且为其在快速发展期提供了销量助推作用。
这也成为后来众多自主品牌纷纷成为分网销售追随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后来发现面对一个城市三家同一品牌4S店销售三种不同车型的情况,会让消费者感到无措。再加上为了销售热门车型,部分经销商从其它经销商处调配或购车进行销售,这也造成了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甚至关系混乱。最终证明了分网销售弊大于利,比亚迪、奇瑞纷纷终止了此类销售模式,重新回归一个销售渠道。
那么既然奇瑞、比亚迪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渠道分网弊大于利,为什么长安还要再分网呢?
坚持渠道再分网暴露的是长安汽车内部体系问题
谈到渠道再分网,长安汽车副总裁龚兵表示:“有一些产品它们的目标市场和群体不一样,但在消费端为了避免经销商选产品的情况,这次我们会对渠道做一些调整。”
其实这句话表明了长安汽车为什么坚持销售渠道再分网,其实是他们产品本身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产品目标定位有冲突,而实际根源在于长安汽车内部体系存在较大的问题。
长安CS55
点击了解最新报价
长安CS55
点击了解最新报价
长安CS55
点击了解最新报价
以长安CS55与长安CS75为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长安汽车的问题。本身CS55就是2017年度长安汽车主打的新车,全系标配8英寸液晶屏幕、ESP车身稳定系统、后置倒车雷达、倒车影像、陡坡缓降、上坡辅助等功能,并且全系都配备了真皮方向盘。这款车不仅配置丰富,而且造型时尚、动力充沛,这样的一款新车最终8.39万起售价也非常具有竞争力。但是一切的期待,都在长安CS75大降价以后画上了句号。长安CS75降价至7.88万起售,导致CS55比CS75价格还要贵,这在消费群体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为此长安CS55刚刚上市还没有开拓市场,就先跟自家大哥CS75“自相残杀”起来。
长安CS55与长安75其实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暴露的是长安汽车对于产品管理的混乱。同样处于这种混乱管理的还有长安凌轩与长安欧尚A800,虽然两款车分属于长安汽车和长安商用,但是同一个平台打造的两款MPV新车上市以来不可避免的互相倾轧,最终价格更便宜、车型更全的A800获得了胜利,月销近万台。而长安汽车旗下的凌轩仅仅两千台左右。
在长安汽车旗下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或许这就是长安汽车坚持销售再分网的原因——销售必须把产品体系混乱的问题给堵上。再加上不断下滑的销量,长安汽车即便知道渠道分网是利大于弊,是饮鸩止渴也在所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