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手机营销建议(手机营销活动方案策划)

admin 3C数码 1

当年罗永浩创建锤子手机非常成功,为何他的情怀营销会失败

当年罗永浩创建锤子手机非常成功,他的情怀营销会失败是因为手机本来就是一个看性能的产品,而且手机的销售不单单的要去看销售的策略和方法,还有整个营销的系统。从上游到下游都决定着一个产品的售卖。

锤子手机营销建议(手机营销活动方案策划)-第1张图片-星选测评

其实最初罗永浩的情怀营销战术是非常的成功的,从开发布会的人数座无虚席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说大众对锤子的关注点还是很多的,但是随着锤子产品的推出,他新增的机能对于使用者来说改进的都是无关痛痒的,而价格确实很高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价比没跟上去,注定是要失败的,好的营销策略需要有好的产品做支持,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后来从锤子科技产品的多样化来说,相比起手机这种功能性产品,文创更符合罗永浩“情怀大叔”的调性和人设,而且文创产业利润空间和弹性更大,有转型的机会。但是转型不成功,结局也不会太好。

毕竟锤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走的是“个性化”的路线,罗永浩的情怀营养确实吸引了一大波人的注意力,但是他在产品性能上并没有给国内手机市场带来大的改变冲击,所以从大环境上看,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在逐渐的减小,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赚钱、盈利才是关键,所以他们也不会再为罗永浩的“情怀”买单。

无论是手机和情怀都是一种消耗品,对于锤子的粉丝们因为情怀购买了一次,但是随着每次的失望,也会放弃。情怀也是一种消耗品,比起艰难增值来说,消耗的速度是惊人的。

为什么小米搞饥饿营销能成功,锤子手机不能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用户认可,更需要完美的包装,小米似乎抓住了用户的这种心理,再不买就买不到了。限时抢购让米粉们忙的不亦乐乎,小米则可以“坐着收钱”。从重心理、跟风心理、占便宜的心理,这是小米的饥饿营销屡试不爽的秘密。用不用是一回事,买不买又是一回事,不理性消费的用户最容易“上当”,不注重产品实际功能,更看重的是面子消费。

个性消费、攀比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这点在年轻人群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用小米手机时,估计肯定也想去买一台用用。80后、90后是攀比的一代,总是喜欢在攀比中寻找优越感,这种心理非常普遍,但其中大部分人有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愿望,可现实的经济条件却不允许。小米手机的配置不差,外观设计的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价格较为便宜,因此小米手机会受到众多屌丝用户的最爱,除了小米手机之外,目前似乎没有同等性价比的手机品牌了。外观要大气、有档次,看着有面子,但是价格又不能太贵,小米手机满足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心理。当然还有其他山寨机也开始崛起了,比如酷派大神等低价大屏手机。

为什么我说罗永浩的锤子手机注定会失败

营销在企业的位置高于产品,折射出企业功利心态强烈,总想挣快钱,总想产品一上市就赚个盆满钵满;对产品和技术不重视抑或投入力度不足,直接导致“中国制造”长期无法与国际品牌形成“对称型”竞争,不得不走低价路线。 7月20日,锤子科技官方微博写道:“过去的十来天,可能是锤子科技创立以来最艰难的十来天,我们的产能比计划中的最坏结果还要差。”背景是,前不久锤子手机被曝出“屏幕边框碎裂、漏光、摄像头内有污迹、前置摄像头位置不正、实体按键塌陷或窜键、后盖前后厚度不一致”等诸多产品缺陷。媒体指向锤子产品缺陷,而锤子官微的回应却是产能不足。显然,牛嘴不对马尾的“老实交代”意在转移公众视线。而此前,锤子手机以“全世界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自居。令人哭笑不得的还有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称,锤子计划“将返厂的问题手机翻新后打折销售”,这意味着,消费者未来买到的打折锤子手机可能是翻新产品。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人给出建议:老罗应该用当年砸西门子冰箱的那把锤子,把这一堆锤子手机统统砸掉。事实上,早在5月份锤子手机上市之初,新华网等官媒即撰文批评锤子乃至小米,“除了拿来主义,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锤子手机上市前,罗永浩显然认识到了产品的重要性,刻意向公众传递他“工匠精神”的形象——那个夕阳下孜孜不倦的工匠(实际是罗永浩本人)身影,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工匠精神”的本质,乃是产品至上,与空调大佬董明珠倡导的“工业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遗憾的是,老罗的“工匠精神”看起来更像一个秀场,本质上是老罗营销策略的另类表达。换言之,“工匠精神”是假,营销宣传是真,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款历时两年打造的产品,怎么会轻易曝露出如此之多的低级缺陷。事实也是如此,在过去的两年里,“罗式营销”一刻也没有闲着,最有趣的是其2012年4月29日发布的一条微博,称“我们推出第一款机器后,你们的余生再也不用买手机了,我免费送到你再也不需要联系任何活着的人为止”。显然,老罗没有一门心思致力于他的第一款产品。当然,现在得出“锤子已经失败”的结论为时尚早,但至少它的开头并不成功。依据“首因效应”的说法,锤子随后将不得不花巨大的精力、财力用于矫正人们对它的看法。有人说老罗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情怀,这个说法当然浪漫。问题是,花3000块钱买一个情怀,比上网下载一部励志片更划算吗?我这么不厌其烦地讲述罗永浩及其锤子手机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个至简的道理:企业经营产品第一,营销第二。时至今日,中国大多数企业仍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而非“技术主导”型企业。营销在企业的位置高于产品,折射出企业功利心态强烈,总想挣快钱,总想产品一上市就赚个盆满钵满;对产品和技术不重视抑或投入力度不足,直接导致“中国制造”长期无法与国际品牌形成“对称型”竞争,不得不走低价路线。在很长时间内,中国企业弥漫着营销崇拜心态,不怕产品不如人,就怕营销力度小。这种观念到了必须扔进太平洋的时候。一则中国消费者购买力已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看看豪华汽车、奢侈品在中国大行其道即知。二则站在社会效益角度看,以低质、低价产品冲销量、上规模,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低端产品买时便宜,实际使用时能耗高、寿命短、消费者体验差。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是,产品是本,营销是末,本末不可倒置。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国际企业思维,放弃低端竞争,转向精品战略,用好产品赢得市场而不是用低价格冲击市场;踏踏实实做产品,一心一意搞研发,不玩花架子,更不能把消费者当傻瓜。无论什么时候消费者购买的都是你的产品,而非你的广告或情怀,没有优秀的产品就不可能有预期的市场。如果这个道理都不能明白,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二是没有能力做好产品。罗永浩的问题,就在于他以为自己能改变这个规则。

标签: 营销 手机 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