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遗址四尊神像是什么人
从左到右分别是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纳菲尔塔利(拉美西斯二世的爱妃)、众神和拉美西斯二世的儿子们。
阿布·辛博神庙阿布-辛博神庙位于距埃及南部阿斯旺省以南三百公里处,可说是努比亚的心脏.再往南就是苏丹了,是埃及南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在这个地区聚集了许多宏伟的古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古埃及人沿着高160多米的山体开凿成了高达60多米的阿布·辛博神庙,建立了古埃及文明的伟大丰碑。阿布-辛博这座神庙最初供奉的是Amon Ra, Jarmakis和Ptah三大神,但后来却成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庙了.神庙正面的四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神情安详,他脚下站立着他的女儿们和他最宠爱的女人Nefertari,这位女人对他帮助很大,可惜红颜薄命.整个神庙高约33米,宽37米,纵深61米.神庙内壁刻满了精美的图案,特别是北墙最令人叹为观止.它是神奇的古埃及之旅的最后一站,也预示着古埃及法老时代的辉煌日薄西山,人类文明最灿烂的一章告一段落。自拉美西斯之后,法老埃及气数已尽,王朝四分五裂,外族随后统治埃及。
阿布-辛博神庙不仅是埃及神庙中最美丽的一座神庙,而且也是对20世界六十年代的"埃及古迹大搬迁"行动的"纪念碑".当时埃及修建阿斯旺大水库时,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把努比亚地区的14座神庙进行了大搬迁.阿布-辛博神庙搬迁工程是1962年开始,来自世界的考古学家,建筑学家花费了18年时间才将它搬走,安置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地方.工程师们先把神庙用沙土掩埋,用钢板将整个神庙围起来.然后将水抽干,开始大规模的切割行动.最后再将切割完的部分重新还原,阿布-辛博神庙的搬迁是整个埃及神庙搬迁中花费最大的一个,其中费用大部分由美国承担.因此不管是埃及,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古埃及留下来的遗产称为是世界遗产.因为,世界很多国家对埃及的考古,遗址的发觉,神庙的保护付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看到的神庙后面的土丘,其实是用钢板制作出来的,为了达到乱真的效果.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最伟大的世界奇迹。令人惊叹的不仅在于如此宏伟的建筑是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而且还在于它的湮没、发现和搬迁的整个过程。
两座神庙竖立在尼罗河边,是从山崖石壁中雕凿出来的。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
最大的一座神庙伸进山崖55米。附近拉美斯的妻子尼菲拉丽较小的神庙内,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2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
1813年前神庙还无人知晓,因为它们被埋在沙里。1817年神庙被发掘出来,此后便一直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神庙内有精心雕刻出的一尊尊雕像,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
阿布辛拜勒主庙由4尊高20米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护卫着(阿蒙神,拉美西斯,拉美西斯的儿子,妮菲泰丽(拉美西斯之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座巨大的神庙在1965年~1969年被搬迁了,因为建造阿斯旺高坝而形成的纳赛尔湖将淹没神庙。当时抢时间将石体建筑的神庙编号切成1000多块,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搬运到更高的地方。在那里,这些石块按原样重新拼装,就像一幅巨大的七巧板,只是这次借助了机器帮忙。
这座神庙曾经一被沙漠掩埋,我们得感谢瑞士人Johan Ludwig(约汉.路德维希),是他在1813年5月22日一个偶然的一瞥间发现了它.1817年8月1日,一位意大利人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刨开了部分沙土,钻进了神庙,随他之后来了许多旅游者,考古学以及建筑学的专家们,他们都被眼前所见惊呆了,自此,阿布-辛博神庙得以重见天日。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前1303年-前1213年),年龄约90~96岁,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279年-前1213年在位),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法老塞提一世之子。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西台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在前1286年发生一次著名的战役(卡迭石战役),拉美西斯二世在战斗中处於下风,但他却命令将其说成是他的一次伟大胜利。与西台的战争一直进行到西元前1270年,最终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西台国王卡图西尔三世缔结和约结束。这份档可说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国际协定,其埃及文本与西台文本均被保存下来,并为近代考古学者所发现。可能是出於对西台军事力量的担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培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的家)。
拉美西斯二世也许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他对庞大土木工程的热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许多庙宇;为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增添新结构;兴建了以宏伟著称的阿布辛拜勒神庙。许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筑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拥有一个同样庞大的家庭。
拉美西斯二世无疑是埃及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法老之一。然而他统治的时代已是埃及衰落的前夜,国家巨大的开销加快了国力的下降。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就开始走下坡。
当他以90岁高龄过世时,已成了埃及的代表人物。
努比亚遗址地理概述
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是全球文化遗产,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包括了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庙宇和菲莱岛的艾西丝女神庙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国际援助,成功将这一遗址迁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坝导致的努比亚遗址被淹没。
努比亚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布辛拜勒两座寺庙,位于埃及最南端的尼罗河岸边,是古埃及十九世王朝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8世纪建造的。大庙坐西朝东,依山开凿,高度31米,门前有4尊法老坐像,高20米,气势非凡。庙内有60米进深的石梁柱厅和神像壁画,栩栩如生。王后寺庙规模稍小,又称小阿布辛拜勒庙。1964年迁移时,联合国大力支持,瑞典专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装配的方案,成功将神庙后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整个工程于1968年9月竣工,耗资3600万美元。
迁移过程中,整个工程要求石块尽量大,接缝尽可能小。切割拆卸大庙时,每块重量一般为20至30吨,大庙被切成807块,小庙被切成235块。这些石块用起重机谨慎吊起,运至贮石场按编号存放,然后再运至新址按原样重新装配。神庙的装配工作,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严,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但庙内装饰面却故意接缝明显,让游客与后人联想起神庙的搬迁。整个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然后照在太阳神雕像上,大神庙是供奉太阳神的。
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现已被转移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努比亚地区的其他寺庙则分别重建在四个精心挑选的地点:罗马时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饰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贝瓦里寺、达克卡寺、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于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诺菲斯二世执政时的努比亚遗址期的努比亚地区最古老的寺庙马达寺庙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现移至阿马达、阿布·奥达祭台和普萨墓龛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的尼罗河对岸。
努比亚露天博物馆则包括了从阿斯旺地区搜集到的古代建筑,包括埃列芬蒂诺岛、古王国和中王国时代的库贝特-哈瓦墓地、法老采石场以及未完工的方尖石碑、科普特教的圣·西米恩大修道院和法特米时期的伊斯兰墓地。努比亚遗址是异乎寻常的考古地区,这里有着拉美西斯二世的庙宇和供奉伊西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从尼罗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应归功于联合国发起的国际救援运动。努比亚地区位于埃及和苏丹交界处,最著名的建筑是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和王后寺庙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使阳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60多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营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扩展资料
于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考古遗址,拥有埃及南部最宏伟壮观的遗迹群,如阿布辛贝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及菲莱岛上的伊西斯圣地。